崤之戰的消息傳到秦國,秦穆公傻眼了——他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精心策劃的“東出”之戰,會輸得這麼慘。大臣們都勸他:“大王,孟明視他們打了敗仗,應該把他們殺了,給死去的士兵報仇!”
秦穆公卻沉默了很久,然後歎了口氣說:“這次打敗仗,不怪他們,怪我不聽百裡奚和蹇叔的勸告,是我的錯啊!”他不僅沒殺孟明視等人,還親自到城外迎接他們,哭著說:“都是我不好,讓你們受委屈了,你們放心,我還會重用你們的!”
孟明視等人感動得淚流滿麵,跪在地上說:“大王,要是您能再給我們一次機會,我們一定報仇雪恨!”
秦穆公說到做到,繼續讓孟明視負責訓練軍隊。孟明視也憋著一股勁,每天跟士兵一起吃粗糧、睡帳篷,親自教士兵射箭、騎馬,秦軍的戰鬥力慢慢恢複了。
過了一年,孟明視覺得時機成熟了,就向秦穆公請戰,要去攻打晉國,報崤山之仇。秦穆公同意了,派他帶著軍隊去攻打晉國。可沒想到,晉軍早有準備,秦軍又打了個敗仗,灰溜溜地回來了。
大臣們又開始抱怨,說孟明視是個“常敗將軍”,應該把他換掉。可秦穆公還是力挺孟明視:“勝敗乃兵家常事,再給他一次機會!”
孟明視更愧疚了,他把自己的家產都拿出來,分給死去士兵的家屬,每天更加刻苦地訓練軍隊。他還跟士兵們說:“下次再打不贏,我就戰死在戰場上,不回來了!”
公元前624年,孟明視再次請戰。這一次,秦穆公親自帶兵,跟孟明視一起出征。秦軍將士們士氣高漲,渡過黃河後,孟明視下令:“把船都燒了!咱們要麼打贏,要麼戰死,沒有退路!”
秦軍就像一群餓狼,向晉軍發起猛攻。晉軍上次打贏了,有點驕傲,沒料到秦軍這麼拚命,一下子就被打懵了。秦軍一路勢如破竹,不僅收複了之前被晉國占領的土地,還打下了晉國的幾座城池。
晉襄公看著秦軍這麼厲害,趕緊下令:“彆跟秦軍硬拚,躲著他們!”晉軍躲在城裡,不敢出來。秦穆公帶著軍隊,來到崤山,把上次戰死的秦軍士兵的屍骨收起來,埋在崤山腳下,還親自祭奠他們,哭著說:“兄弟們,我來晚了,你們的仇,我終於報了!”
崤山之敗,對秦穆公來說,是一次慘痛的教訓,但也讓他徹底清醒了:秦國要想東出,光靠跟晉國硬拚不行,得先把西邊的遊牧部落收拾了,擴大地盤,增強實力,再圖中原。
從那以後,秦穆公把重心放在了西邊,開始攻打犬戎、義渠這些部落。犬戎的國君叫赤斑,自以為實力強大,沒把秦國放在眼裡。秦穆公派孟明視帶兵,采用“分化瓦解”的辦法,先拉攏犬戎的幾個小部落,再集中兵力攻打赤斑的主力。
赤斑沒想到秦軍這麼厲害,節節敗退,最後被秦軍活捉了。其他部落一看犬戎都敗了,紛紛向秦國投降。秦穆公一口氣征服了十二個部落,開辟了千裡疆土,西邊的土地,差不多都歸了秦國。
周天子聽說秦穆公征服了犬戎,特意派人送來金鼓,祝賀他,還封他為“西方諸侯之長”。這下,秦穆公雖然沒當上中原霸主,卻成了實實在在的“西陲霸主”,秦國的實力,也一躍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
秦穆公能把秦國從一個“西陲蠻國”,打造成“西陲霸主”,除了他自己有野心、能反思,最關鍵的還是他會用人——不管你是奴隸、是外國人,隻要有本事,他就敢用。
除了百裡奚和蹇叔這兩位“核心智囊”,秦穆公手下還有不少厲害角色,孟明視就是其中一個。這孟明視是百裡奚的兒子,剛投奔秦國時,其實沒啥實戰經驗,第一次帶兵就打了崤山大敗仗,第二次又輸了,換作彆的國君,早把他拉出去砍了。可秦穆公不這麼乾,他知道孟明視有潛力,隻是缺曆練,不僅沒降罪,還一次次給機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三次出征前,孟明視把家裡的財產全捐了,說是要給戰死的士兵家屬補家用,秦穆公聽說後,立馬追加了一筆錢,還跟孟明視說:“士兵跟著你打仗,是信你;你心疼他們,我更得心疼你和士兵。”就這一句話,把孟明視感動得差點哭了,打仗時拚了命地往前衝,最後才打贏了晉國。後來有人問秦穆公:“為啥敢賭孟明視能成?”秦穆公笑著說:“我賭的不是他一次能贏,是他輸了還敢站起來的勁兒——這種人,隻要給夠機會,早晚能成事。”
還有個叫由餘的,原本是西戎的大臣,因為西戎國君不待見他,才跑到秦國來。秦穆公跟由餘聊了一次,就被他的才華折服了——由餘不僅懂打仗,還懂怎麼治理遊牧部落,這正是秦國需要的人才。為了留住由餘,秦穆公沒少下功夫:先是天天請由餘喝酒聊天,聽他講西戎的情況;又給西戎國君送美女、送樂器,讓西戎國君沉迷享樂,沒時間管政事。
西戎國君果然上當,天天抱著美女喝酒,把國家大事拋到腦後。由餘回去勸了幾次,國君不僅不聽,還罵他多管閒事。由餘心灰意冷,就徹底投靠了秦穆公。後來秦國能順利征服西戎十二國,由餘的功勞最大——他給秦穆公出了“先拉後打”的主意,讓秦國沒費多少力氣就拿下了千裡疆土。
秦穆公用人,還有個特點:不看出身,隻看本事。百裡奚是奴隸出身,蹇叔是宋國來的“外鄉人”,由餘是西戎的“降臣”,孟明視一開始是“常敗將軍”,可秦穆公都不管這些,隻要你有能耐,就給你舞台。當時秦國的大臣裡,有不少是從其他國家來的,人們管他們叫“客卿”,這“客卿製度”,其實就是從秦穆公這兒開始的。
後來《史記》裡說秦穆公“益國十二,開地千裡,遂霸西戎”,能做到這一步,靠的就是這些“客卿”的幫忙。要是秦穆公像其他諸侯那樣,隻重用自己本家的人,秦國說不定還在西邊跟戎狄瞎折騰呢。
除了重用賢才,秦穆公對老百姓也很好。有一次,他的幾匹好馬跑丟了,手下人找了半天,發現馬被一群農夫殺了,正在煮馬肉吃。手下人氣得要把農夫抓起來殺了,秦穆公卻攔住了:“君子不會因為幾匹馬就殺人。再說,吃了馬肉不喝酒,容易傷身體。”他不僅沒怪罪農夫,還讓人送了幾壇酒過去,讓農夫們好好吃肉喝酒。
農夫們都很感動,覺得秦穆公是個仁君。後來秦國跟晉國打仗,有一次秦軍被晉軍包圍了,秦穆公也被困在裡麵,眼看就要完蛋。就在這時候,一群農夫拿著鋤頭、鐮刀衝了過來,拚命幫秦軍打晉軍。晉軍沒料到會突然冒出這麼一群“雜牌軍”,一下子亂了陣腳,秦軍趁機突圍,還反殺了晉軍不少人。事後秦穆公才知道,這群農夫,就是當年吃他馬肉的那些人——他們是來報恩的。
這件事傳開後,老百姓更擁護秦穆公了。有人說:“秦穆公連幾匹馬都舍不得怪老百姓,咱們跟著他,肯定不會吃虧。”那時候秦國的百姓,種地的積極性高,當兵的也願意拚命,國家自然就強了。
秦穆公還特彆重視農業。他讓百裡奚製定了“重農政策”,鼓勵老百姓開墾荒地,還興修水利,解決了農田灌溉的問題。當時秦國的糧食產量,比周邊的國家都高,就算遇到小旱災,也不用怕沒飯吃。有了足夠的糧食,軍隊打仗才有底氣——畢竟“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道理秦穆公比誰都懂。
可以說,秦穆公這一輩子,不僅給秦國打下了“霸西戎”的基業,還留下了兩樣更寶貴的東西:一是“知人善任”的用人傳統,後來秦國的國君,都學著他重用客卿,像商鞅、張儀、範雎這些厲害角色,都是外來的客卿,最後都幫秦國辦成了大事;二是“重農強兵”的治國思路,讓秦國的根基越來越穩,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埋下了伏筆。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已經是個快七十歲的老人了。這一年,他的身體越來越差,經常臥病在床。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就把太子罃ying)和百裡奚、蹇叔、由餘這些老臣叫到身邊,開始交代後事。
當時秦國雖然已經是“西陲霸主”,可秦穆公心裡,始終有個遺憾——沒能實現“東出中原”的夢想。他拉著太子罃的手,歎了口氣說:“我這輩子,跟晉國打了不少仗,贏過也輸過,可終究沒能把秦國的旗子插到中原去。你繼位後,彆著急東出,先把西邊的地盤守好,把國家治理好,等實力夠了,再慢慢圖中原。”
太子罃含著淚點頭:“父王放心,兒臣記住了。”
秦穆公又看向百裡奚和蹇叔:“我死後,你們要好好輔佐太子,彆讓秦國的基業毀在他手裡。還有,咱們秦國的‘客卿製度’,一定要堅持下去——秦國本土的人才少,得多從外麵招攬賢才,才能讓秦國一直強下去。”
百裡奚和蹇叔也都哭著答應:“大王放心,我們一定儘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實秦穆公心裡清楚,秦國要想東出,最大的障礙還是晉國。當時晉襄公雖然年輕,可晉國的國力還很強,手下還有趙盾這樣的能臣,秦國暫時還打不過晉國。他之所以不讓太子著急東出,就是怕太子重蹈自己當年“崤山之敗”的覆轍——急於求成,反而會吃大虧。
除了交代國事,秦穆公還做了一件讓後人爭議很大的事——讓一百七十七個活人給他殉葬。其中還包括三個很有才華的大臣:奄息、仲行、針虎。這三個人是秦國的“良士”,老百姓都很喜歡他們,聽說他們要給秦穆公殉葬,都很傷心,還編了首詩罵秦穆公,就是《詩經·秦風·黃鳥》裡的“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後人對這件事的評價不一:有人說秦穆公太殘忍,為了自己的身後事,殺了這麼多人才;也有人說,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活人殉葬是很常見的事,秦穆公隻是遵循了當時的習俗,不能全怪他。不管怎麼說,這件事確實是秦穆公一生的“汙點”,也讓秦國損失了不少人才,後來秦國的國力,也因為這件事,稍微下滑了一段時間。
不過,總體來看,秦穆公的一生,還是功大於過的。他在位三十九年,把秦國從一個被中原諸侯看不起的“西陲蠻國”,變成了一個“開地千裡,遂霸西戎”的強國;他重用賢才,開創了秦國“客卿製度”的先河;他重視農業,讓秦國的百姓安居樂業;他雖然有過“崤山之敗”的失誤,可也能及時反思,最後報仇雪恨。
公元前621年夏天,秦穆公在雍城去世,太子罃繼位,就是秦康公。秦康公按照秦穆公的囑托,繼續重用百裡奚、由餘等人,雖然沒再像秦穆公那樣大規模擴張,可也守住了秦國的基業,沒讓晉國占到便宜。
秦穆公去世後,秦國的百姓都很傷心,很多人自發地到他的陵墓前祭拜。有人說:“要是沒有秦穆公,咱們秦國說不定還在跟戎狄搶地盤呢,哪能有今天的好日子?”還有人說:“秦穆公雖然走了,可他留下的那些規矩、那些人才,還會幫秦國走下去。”
秦穆公雖然去世了,但他給秦國留下的“遺產”,卻影響了秦國近三百年,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
首先是“霸西戎”的地盤。秦穆公征服西戎十二國後,秦國的疆域一下子擴大了千裡,從原來的雍城周邊,擴展到了今天的甘肅、寧夏、陝西西部等地。這片土地不僅肥沃,適合耕種,還盛產戰馬——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戰馬就是“戰略物資”,有了足夠的戰馬,秦國的騎兵就能比其他國家強。後來秦國能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跟這片“西戎之地”提供的戰馬,有很大關係。
其次是“客卿製度”。秦穆公重用百裡奚、蹇叔、由餘這些“外來戶”,讓後來的秦國國君都明白:要想國家強,就得不拘一格降人才。到了戰國時期,秦國的“客卿製度”發展到了頂峰——商鞅是衛國人,在秦國實行變法,讓秦國一下子變成了戰國最強國;張儀是魏國人,用“連橫”的計策,破了六國的“合縱”,幫秦國化解了危機;範雎是魏國人,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讓秦國一步步吞並六國的土地;李斯是楚國人,幫秦始皇製定了統一六國的計劃,還在統一後幫秦始皇治理國家。可以說,要是沒有秦穆公開創的“客卿製度”,秦國就不會有這麼多厲害的人才,也不可能統一六國。
還有“重農強兵”的治國思路。秦穆公時期製定的“重農政策”,後來被商鞅發揚光大,變成了“重農抑商”的國策——鼓勵老百姓種地,抑製商人,讓秦國的糧食產量一直領先於其他國家。有了足夠的糧食,秦國就能養活更多的士兵,打起仗來也不用擔心糧草問題。後來秦國跟六國打仗,經常能打“持久戰”,就是因為有足夠的糧食儲備,而六國往往因為糧食不夠,打不了多久就撤退了。
秦穆公的“反思精神”,也影響了後來的秦國國君。秦穆公在崤山之敗後,沒有怪彆人,而是自己承擔責任,還繼續重用打了敗仗的孟明視,這種“勇於認錯、善於用人”的態度,後來成了秦國國君的“傳統”。比如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遇到阻力,秦孝公沒有放棄,而是全力支持商鞅;秦惠文王時期,雖然殺了商鞅,可還是繼續實行商鞅的變法政策,沒有因為個人恩怨而毀掉國家的根基。
當然,秦穆公也有遺憾,比如沒能東出中原,沒能當上中原霸主,還因為活人殉葬損失了人才。可這些遺憾,也讓後來的秦國國君吸取了教訓——秦康公、秦桓公時期,雖然也跟晉國打過仗,可再也沒有像秦穆公那樣,急於求成地千裡奔襲;到了秦獻公、秦孝公時期,秦國更是把重心放在了內部改革上,直到商鞅變法後,秦國實力足夠強了,才開始東出中原,一步步吞並六國。
後世對秦穆公的評價也很高。《左傳》裡說他“秦穆之善,諸侯稱之”,意思是秦穆公品德好,諸侯們都稱讚他;《史記》裡說他“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意思是秦國從秦襄公開始,到秦文公、秦穆公時期開始強大,再到秦獻公、秦孝公之後,慢慢蠶食六國,過了一百多年,到秦始皇時期才統一了天下——這裡把秦穆公當成了秦國強大的“關鍵人物”。
就連後來的秦始皇,也很佩服秦穆公。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派人去雍城祭拜秦穆公,還下令修繕秦穆公的陵墓,讓後人永遠記住這位“西陲霸主”。
要是秦穆公泉下有知,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看到秦國的旗子插遍天下,他肯定會很欣慰,如今兩千多年過去了,秦穆公的陵墓還在雍城今陝西鳳翔),他的故事,還在被人們津津樂道。他就像一顆星星,雖然在曆史的長河中隻閃耀了三十九年,可他的光芒,卻照亮了秦國後來的百年基業,也照亮了中國曆史的進程。
參考《史記》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