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魏武侯:承父基業鎮四方,晚歲偏聽誤強國!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 第18章 魏武侯:承父基業鎮四方,晚歲偏聽誤強國!

第18章 魏武侯:承父基業鎮四方,晚歲偏聽誤強國!(2 / 2)

盟會結束後,韓、趙兩國國君都很滿意,覺得魏武侯夠意思,真把他們當兄弟。回去後,兩國都按盟約辦事,韓國幫魏國守東邊,趙國幫魏國守北邊,魏國的邊境更穩了。

但好景不長,沒過幾年,韓、趙兩國就因為一塊叫“泫氏”今山西高平)的地盤吵了起來。這塊地本來是趙國的,但韓國覺得離自己近,想搶過來,兩國還差點打起來。消息傳到安邑,大臣們都勸魏武侯:“韓、趙鬨矛盾,咱們彆管,讓他們打,打得兩敗俱傷,咱們再坐收漁利。”

魏武侯卻不同意:“咱們是三晉同盟,要是韓、趙打起來,同盟就散了,齊國、楚國肯定會趁機來欺負咱們。我得去勸勸他們,讓他們和好。”

他親自去了韓國和趙國,分彆跟韓烈侯、趙敬侯談話。他對韓烈侯說:“泫氏雖然離韓國近,但那是趙國的地盤,你要是搶了,趙國肯定會恨你,以後就不會跟你聯手了。要是齊國來打韓國,趙國不幫忙,你能擋住嗎?”

他又對趙敬侯說:“泫氏雖然是趙國的,但韓國也很需要這塊地,你不如跟韓國商量,把地借給韓國種,韓國給你糧食補償,這樣兩家都不吃虧,還能保住同盟關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韓烈侯和趙敬侯聽了魏武侯的話,都覺得有道理。韓烈侯琢磨著:“要是因為一塊地丟了趙國這個盟友,確實不劃算。”趙敬侯也想:“借地給韓國能換糧食,還能保住同盟,穩賺不虧。”

最後,兩國達成協議:趙國把泫氏借給韓國耕種,韓國每年給趙國繳納三千石糧食作為補償。一場眼看要爆發的衝突,就這麼被魏武侯化解了。韓、趙兩國國君都很感激魏武侯,都說:“魏大哥真是咱們三晉的主心骨,沒有您,咱們早就打起來了!”

經此一事,三晉同盟更穩固了,周邊的國家也不敢隨便招惹三晉——誰都知道,這三家聯手,就算是齊國、楚國也得掂量掂量。魏武侯看著團結的三晉,心裡很得意:“爹,您交代的‘聯韓趙’,兒子做到了!”

魏武侯前期確實靠譜,守得住基業,拓得了疆土,還能穩住同盟。但隨著時間推移,他慢慢飄了——尤其是在李悝去世後,他開始重用一些“新人”,比如公叔痤,卻把吳起這樣的“老功臣”晾在了一邊,這也為後來的“失棟梁”埋下了隱患。

李悝是在魏武侯繼位第五年去世的。這位變法大牛一走,魏國的相位就空了出來。大臣們都推薦吳起:“吳起又會打仗,又懂治國,讓他當相國,再合適不過了!”

吳起自己也覺得有戲——他為魏國守了十幾年西河,打了無數勝仗,論功勞、論能力,相位都該是他的。可魏武侯卻沒選他,而是選了公叔痤。

這公叔痤是魏武侯的“發小”,小時候一起玩到大,關係很鐵。但論能力,他比吳起差遠了——打鄭國靠的是魏武侯的計策,守邊境也沒立下啥大功,唯一的優勢就是“跟國君關係好”。

有人勸魏武侯:“大王,公叔痤能力不如吳起,讓他當相國,恐怕會耽誤國家大事啊!”

魏武侯卻不以為然:“吳起會打仗,但相國要懂平衡朝堂關係,公叔痤為人圓滑,更適合當相國。再說,吳起守西河就好,相國的事,讓公叔痤來乾。”

吳起得知消息後,心裡很不是滋味——他為魏國付出了這麼多,卻連個相位都得不到。但他也沒說啥,還是儘心儘力守著西河,畢竟他對魏國還是有感情的。

可公叔痤當上相國後,卻開始“搞事情”。他知道吳起能力比自己強,怕吳起搶了自己的相位,就想把吳起趕走。他跟魏武侯說:“大王,吳起雖然能打仗,但他畢竟是衛國人,不是魏國人。現在他在西河手握重兵,要是他背叛魏國,投靠秦國,咱們就危險了!”

魏武侯一開始不信:“吳起為魏國打了這麼多勝仗,怎麼會背叛魏國?”

公叔痤又說:“大王,您可以試試他。您把公主嫁給吳起,要是他願意娶,就說明他想留在魏國;要是他不願意,就說明他有異心。”

魏武侯覺得這主意不錯,就派人去跟吳起說,想把公主嫁給她。可公叔痤早就設好了圈套——他故意請吳起去家裡吃飯,還讓自己的妻子也是魏國公主)在吃飯的時候對他發脾氣,又是摔杯子,又是罵他沒本事,把公主的“刁蠻”表現得淋漓儘致。

吳起一看公主這麼刁蠻,心裡就打了退堂鼓——他一個常年帶兵的人,哪受得了這樣的氣?所以當魏武侯派人來說嫁公主的事時,吳起一口就拒絕了。

魏武侯這下信了公叔痤的話,覺得吳起真的有異心,開始疏遠吳起,還慢慢收回了他的一些兵權。吳起心裡很委屈,他知道自己被公叔痤陷害了,但他跟魏武侯解釋,魏武侯也不聽。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裡記載:“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懼得罪,遂去,之楚。”——吳起怕再待下去會被治罪,隻能偷偷離開了魏國,去了楚國。

吳起一走,魏國西邊的“定海神針”就沒了。秦國得知吳起離開的消息,高興壞了,趕緊派軍隊攻打西河。沒有吳起的“武卒”,戰鬥力大不如前,雖然最後守住了西河,但也丟了兩座小城池。

魏武侯這才後悔,拍著大腿說:“我不該聽公叔痤的話,把吳起趕走啊!”可後悔也沒用,吳起已經成了楚國的大將,還幫楚國搞起了變法,後來楚國強大起來,第一個打的就是魏國——這都是後話了。

雖然丟了吳起,但魏武侯手裡還有“武卒”,魏國的國力也還在。他沒沉浸在後悔裡,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南方的百越之地。

百越就是現在的浙江、福建、廣東一帶,當時住著很多少數民族部落,雖然沒建立統一的國家,但經常跟楚國搶地盤,還時不時騷擾魏國的南方邊境。魏武侯覺得,要是能平定百越,不僅能保住南方邊境,還能擴大魏國的版圖,讓魏國的威風傳到南方。

公元前381年,魏武侯派公叔痤帶著四萬“武卒”,去平定百越。公叔痤知道自己之前把吳起趕走,大臣們都不服他,這次他想打個勝仗,證明自己的能力。

他帶著“武卒”南下,先跟楚國打了一仗。當時楚國的大將是吳起——沒錯,就是從魏國走的那個吳起。吳起雖然恨魏武侯趕走他,但也佩服“武卒”的戰鬥力,不敢掉以輕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場仗打得很激烈,“武卒”們雖然沒了吳起指揮,但訓練有素,戰鬥力還是很強;楚國的士兵雖然有吳起指揮,但裝備不如“武卒”。打了三天三夜,雙方都死傷慘重,最後隻能停戰——公叔痤沒打贏,但也沒輸,算是保住了魏國的麵子。

打完楚國,公叔痤帶著“武卒”繼續南下,去打百越。百越的部落雖然勇猛,但他們沒經過係統訓練,武器也很落後——有的部落還用石頭當武器,根本不是“武卒”的對手。

“武卒”們穿著鎧甲,拿著長戟,一路南下,所向披靡。百越的部落要麼投降,要麼被消滅。沒用半年,公叔痤就平定了百越的十幾個部落,把魏國的邊境推進到了現在的福建一帶。

魏武侯得知消息後,高興壞了,親自到城外迎接公叔痤,還封他為“上卿”,賞了他兩百畝地。大臣們雖然還是覺得公叔痤不如吳起,但看他打了勝仗,也不敢多說啥了。

平定百越後,魏國的版圖達到了頂峰——西邊到洛水,北邊到中山國,東邊到齊國邊境,南邊到福建一帶,成了當時天下最大的國家。周邊的國家都來朝拜,魏武侯也成了當時最有威望的諸侯。

魏武侯晚年,犯了很多國君都會犯的“老毛病”——聽不進勸,還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犯了錯,讓魏國的“霸業”開始滑坡。

首先,他聽不進大臣的勸告。有一次,魏國的東邊鬨了水災,老百姓的房子被淹了,糧食也被衝了。大臣們勸魏武侯:“大王,趕緊開倉放糧,救濟老百姓吧,不然老百姓會造反的!”

可魏武侯當時正在跟公叔痤商量怎麼攻打秦國,沒把這事放在心上,說:“水災年年有,過幾天就好了,不用這麼著急。等打完秦國,再去救濟老百姓也不遲。”

結果,老百姓因為沒飯吃,真的造了反,雖然最後被鎮壓下去了,但也讓魏國的東邊元氣大傷。大臣們都歎氣:“要是文侯還在,肯定不會這麼做啊!”

其次,他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犯了錯。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魏罃,小兒子叫魏緩。按規矩,該立大兒子魏罃為太子,但魏武侯晚年特彆喜歡小兒子魏緩,經常說:“魏緩比魏罃孝順,我想把王位傳給魏緩。”

大臣們都勸他:“大王,立太子得按規矩來,要是您廢長立幼,會引起內亂的!當年晉國就是因為廢長立幼,才被咱們三家分了的,您可不能忘了曆史教訓啊!”

可魏武侯根本不聽,雖然沒正式廢了魏罃的太子之位,但也沒明確魏緩的地位,就這麼拖著。這也為後來的“魏國內亂”埋下了伏筆。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病重。他躺在床上,看著圍在身邊的兩個兒子,想說什麼,卻怎麼也說不出來,最後隻能遺憾地閉上眼睛,享年56歲。

魏武侯一死,魏國就亂了——大兒子魏罃和小兒子魏緩都想當國君,各自拉攏大臣,還招募士兵,互相打了起來。韓國和趙國趁機出兵,想趁機瓜分魏國的地盤。雖然最後魏罃打贏了,當了國君也就是魏惠王),但魏國也因為內亂和韓、趙的進攻,元氣大傷,再也沒恢複到魏武侯前期的鼎盛時期。

魏武侯這輩子,當了26年國君。他接手的是一個鼎盛的魏國,去世時留下的卻是一個開始滑坡的魏國。後人提起他,總是又讚又歎——讚他能守住父親的基業,拓得了疆土;歎他晚歲犯了錯,丟了棟梁,留了隱患。

說他是“守成之君”,一點也不為過。他繼位後,沒讓魏國的國力下滑,反而還擴大了版圖:西邊守住了西河,讓秦國不敢東進;南邊打服了楚國,平定了百越;東邊拿下了鄭國,讓齊國不敢放肆。他還鞏固了三晉同盟,讓魏國成了當時天下最有威望的國家。要是沒有他,魏國可能早就被周邊的國家瓜分了。

說他是“遺憾之主”,也很貼切。他最大的遺憾,就是趕走了吳起。吳起是魏國的“定海神針”,有吳起在,魏國的西邊永遠穩;吳起一走,魏國不僅丟了兩座小城池,還讓楚國多了一個能打的大將,後來楚國強大起來,經常欺負魏國。要是他沒聽公叔痤的話,沒趕走吳起,魏國的“霸業”可能還能延續幾十年。

他的第二個遺憾,就是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犯了錯。要是他能按規矩立魏罃為太子,明確他的地位,魏國就不會發生內亂,也不會被韓、趙趁機進攻,元氣大傷。要是沒有內亂,魏國可能還是天下第一強國,後來的“商鞅變法”也可能不會那麼順利——畢竟有強大的魏國在,秦國也不敢隨便搞變法。

《史記·魏世家》裡說魏武侯“南征北戰,拓地千裡”,這話是對的;但也說他“晚歲不明,致亂魏國”,這話也沒錯。他就像一個“考了80分的學生”——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他比那些昏庸的國君強多了,但跟他爹魏文侯比,還是差了點意思。

魏文侯是“創業之君”,敢用彆人不敢用的人,敢乾彆人不敢乾的事,把魏國從“二流國家”變成“天下第一”;魏武侯是“守成之君”,能守住父親的基業,卻沒能把魏國再往前推一步,還因為自己的失誤,讓魏國開始走下坡路。

要是魏武侯能一直保持前期的清醒,能聽進大臣的勸告,能留住吳起,能在繼承人的問題上不犯錯,他可能會成為跟他爹一樣偉大的國君,魏國也可能會一直保持“天下第一”的地位,戰國的曆史可能都會被改寫。

但曆史沒有“要是”。魏武侯終究還是犯了錯,留下了遺憾。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就算手裡有“王炸”,也不能掉以輕心;就算有再好的基業,也得好好經營;就算能力再強,也得聽進彆人的勸告——不然,再大的家業,也可能毀在自己手裡。

這,就是魏武侯——一個有能力、有功勞,卻也有遺憾、有過錯的“霸二代”。他的一生,就像一麵鏡子,映照著所有“守成者”該有的樣子,也映照著所有“守成者”該避開的坑。

參考《史記》《戰國策》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太後娘娘在七十年代又又又發瘋了 淩警官,馮少給您提鞋都不配 八零小保姆嬌又欲,霍廠長抱著哄 我的天哪是充電寶大人 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 國內沒人要,皇馬把我當成寶 說了多少次不要叫我女神 英雄遺孤?請叫我律界狂徒! 豪門職場逆途 渣男跪地求,大佬摟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