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魏惠王:可惜龐涓埋隱患,一世浮沉留歎惋!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 第19章 魏惠王:可惜龐涓埋隱患,一世浮沉留歎惋!

第19章 魏惠王:可惜龐涓埋隱患,一世浮沉留歎惋!(2 / 2)

齊威王覺得這主意好,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帶著五萬齊軍去攻打魏國大梁。龐涓在邯鄲打得正起勁,聽說齊軍打大梁,果然慌了,趕緊帶著軍隊往回趕,連糧草都扔了不少。

等龐涓的軍隊走到“桂陵”今河南長垣附近)時,突然遭到齊軍的伏擊。齊軍早就埋伏好了,箭如雨下,魏武卒雖然能打,但長途奔襲,又沒準備,很快就亂了陣腳。龐涓拚死突圍,才逃了出來,八萬魏武卒死了五萬,丟了不少武器裝備。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裡寫這事:“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卷,救鬥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乃引兵疾走大梁,魏果去邯鄲,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梁軍。”——這就是“桂陵之戰”,魏國雖然沒輸得太慘,但“魏武卒”的威風第一次被打沒了。

魏惠王得知龐涓戰敗,氣得拍桌子,可他沒吸取教訓,反而覺得“齊國敢跟魏國作對,必須教訓回來”。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龐涓帶著十萬魏武卒,去攻打韓國——因為韓國跟齊國走得近,魏惠王想先打服韓國,再收拾齊國。

韓國打不過魏國,趕緊派人去齊國求救。齊威王又召來孫臏,孫臏還是老辦法:“先不救韓國,等魏國和韓國打得兩敗俱傷,咱們再出兵,這樣既能少死人,又能打贏。”

等魏國和韓國打了半年,韓國快撐不住的時候,齊威王才派田忌、孫臏帶著六萬齊軍去救韓國。孫臏還是用“圍魏救趙”的計謀,帶著齊軍去攻打魏國大梁。

龐涓這次學乖了,沒立刻回救大梁,而是先把韓國的軍隊打垮,再帶著軍隊慢慢往回趕,還派了不少探子,打聽齊軍的消息。探子回報說:“齊軍的士兵很膽小,第一天挖了十萬人的灶,第二天隻挖了五萬人的灶,第三天就隻剩三萬人的灶了。”

龐涓一聽,高興壞了,說:“我就知道齊軍膽小,才打了幾天,就跑了一大半!咱們趕緊追,一定要殺了孫臏!”他親自帶著兩萬精銳,日夜兼程地追趕齊軍,把大部隊甩在了後麵。

可他不知道,這是孫臏設下的“減灶誘敵”之計——灶越來越少,是為了讓龐涓以為齊軍在逃跑,其實齊軍早就在“馬陵”今山東郯城附近)設好了埋伏。馬陵的道路很窄,兩邊都是高山,適合打伏擊。孫臏還讓人把路邊一棵大樹的樹皮剝了,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幾個字,又讓士兵們拿著弓箭,等著龐涓來。

當天晚上,龐涓帶著軍隊趕到馬陵,看到路邊的大樹上有字,就讓人點起火把,想看看寫的啥。結果火把一照,齊軍的箭就像下雨一樣射了過來。魏軍大亂,龐涓這才知道自己中了計,他看著樹上的字,又氣又悔,拔出劍說:“我居然被孫臏這小子算計了,真是不甘心!”說完,就自殺了。

齊軍趁機反攻,把剩下的魏武卒全消滅了,還俘虜了魏國的太子申。這就是“馬陵之戰”,魏國的十萬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太子申也成了俘虜,魏國的軍事力量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馬陵之戰後,魏國徹底“垮了”——十萬精銳沒了,太子被俘虜,龐涓死了,再也沒人能統領軍隊。周邊的國家一看魏國不行了,都來“落井下石”。

首先是秦國。秦國國君秦孝公重用商鞅,搞了“商鞅變法”,國力越來越強。公元前340年,商鞅帶著秦軍攻打魏國的河西之地,魏國派公子卬就是之前被魏惠王貶為平民,後來又被啟用的那個)去抵擋。

商鞅跟公子卬是老熟人,他派人給公子卬送信,說“咱們都是老朋友,沒必要打仗,不如來喝杯酒,商量一下議和的事”。公子卬信以為真,沒帶多少人就去了商鞅的軍營。結果剛到軍營,就被秦軍抓了起來。秦軍趁機攻打魏軍,魏軍沒了主帥,很快就敗了,河西之地也被秦國搶了回去。

《史記·商君列傳》裡記載:“秦使衛鞅將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將而擊之。軍既相距,衛鞅遺魏將公子卬書曰:‘吾始與公子驩,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麵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為然。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因攻其軍,儘破之以歸秦。”——河西之地是魏國的“西大門”,丟了河西,魏國西邊就再也無險可守,秦國隨時能攻打魏國。

齊國一看魏國連河西都丟了,也來湊熱鬨——齊威王派大將田忌帶著軍隊,攻打魏國的東邊城池,一口氣占了魏國的薛城今山東滕州),還搶了魏國的糧倉。楚國也不甘示弱,派軍隊攻打魏國的南邊,占了魏國的陘山今河南郾城),把魏國的南方防線撕開了一個大口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韓、趙兩國更是“翻臉不認人”——之前魏惠王當霸主時,兩國還恭恭敬敬,現在一看魏國不行了,直接聯合起來,攻打魏國的北邊,占了魏國的少梁今陝西韓城)。

短短幾年,魏國就從“天下霸主”變成了“人人可欺的軟柿子”,丟了河西、薛城、陘山、少梁等大片土地,士兵死了十幾萬,糧倉也被搶空了。魏惠王看著地圖上越來越小的魏國,急得睡不著覺,卻一點辦法也沒有——能打仗的龐涓死了,能出謀劃策的孫臏跑了,剩下的大臣要麼沒本事,要麼隻會拍馬屁,根本幫不上忙。

更讓魏惠王頭疼的是,國內的老百姓也開始不滿了——因為常年打仗,老百姓不僅要交稅,還要當兵,很多人家破人亡,紛紛逃到鄰國。有大臣勸魏惠王:“大王,咱們彆再打仗了,趕緊休養生息,不然老百姓就要造反了!”

魏惠王也知道不能再打了,隻能跟齊、秦、楚等國求和,不僅把搶來的土地還了回去,還得給這些國家送“貢品”。曾經風光無限的魏國,徹底淪為了“二流國家”,再也沒能力跟其他大國抗衡了。

魏國丟了河西之地後,西邊的秦國隨時能攻打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39年,秦軍又一次攻打安邑,雖然沒打下來,但也把魏惠王嚇得不輕——他怕秦軍下次再來,直接把都城占了,自己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

大臣們也勸魏惠王:“大王,安邑離秦國太近了,不安全,不如把都城遷到東邊的大梁今河南開封)吧。大梁地勢平坦,交通方便,還離齊國、楚國遠一點,相對安全。”

魏惠王一開始還舍不得安邑——畢竟安邑是魏國的都城,從魏文侯時期就一直在這,有感情了。可他一想到秦軍隨時可能打過來,還是咬了咬牙,決定遷都。

遷都可不是件小事——得把皇宮裡的財寶、國庫的糧食、老百姓的家當,還有官員的家屬,都搬到大梁去。魏惠王派了十萬士兵護送,花了半年時間,才把遷都的事辦完。

遷都到大梁後,魏惠王確實鬆了口氣——秦軍一時半會兒打不到大梁,齊國、楚國也因為距離遠,沒那麼容易來攻打。他想借著遷都的機會,重新整頓魏國,讓魏國慢慢恢複元氣。

他又開始“招賢納士”,還特意派人去齊國,請孟子來魏國當“國師”。孟子是當時著名的思想家,主張“仁政”,魏惠王想讓孟子幫自己治理國家。

孟子來到魏國後,魏惠王趕緊召見他,問:“先生,您看現在魏國這麼弱,我該怎麼做才能讓魏國變強啊?”

孟子說:“大王,要想讓魏國變強,就得實行‘仁政’——減輕老百姓的賦稅,讓老百姓安心種地;尊重老人,愛護小孩;任用賢能的人,罷免貪官。隻要老百姓安居樂業,官員儘心儘力,魏國自然會變強。”

可魏惠王根本聽不進去——他想的是“快速變強”,想的是怎麼打回河西,怎麼重新當霸主,孟子的“仁政”太慢了,不符合他的心思。沒過多久,他就找了個借口,把孟子送走了。

其實,魏惠王不是不想變強,而是他已經沒了年輕時的魄力和眼光——他既不敢像魏文侯那樣重用有爭議的人才,也不敢像商鞅那樣搞徹底的改革,隻能在原地“打轉”,做一些無關痛癢的小調整。這樣的“掙紮”,根本改變不了魏國衰落的命運。

魏惠王晚年,徹底認清了現實——魏國再也回不到巔峰時期了,彆說當霸主,能保住現有的地盤就不錯了。他不再想著“複仇”,不再想著“擴張”,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守成”上——讓老百姓安心種地,讓官員彆再貪腐,儘量不跟其他大國發生衝突。

有一次,齊國的使者來到魏國,魏惠王跟使者聊天,說:“我當國君這麼多年,犯了很多錯——不該聽龐涓的話,把孫臏趕走;不該在馬陵之戰前輕視齊國;不該丟了河西之地。要是當初我能聽進大臣的勸告,魏國也不會變成現在這樣啊!”

使者安慰他:“大王,誰都會犯錯,您能認識到自己的錯,就已經很不錯了。現在魏國雖然弱,但隻要好好治理,還是能慢慢恢複的。”

魏惠王搖搖頭,歎了口氣說:“晚了,太晚了。秦國、齊國、楚國都已經變強了,他們不會給魏國恢複的機會了。我這輩子,算是把爺爺和爹留下的基業,給敗得差不多了。”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在大梁去世,享年82歲。他當了51年國君,是戰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他見證了魏國的巔峰,也親手經曆了魏國的衰落;他曾經站在天下諸侯的頂端,也曾經被各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他去世後,兒子魏襄王繼位。可此時的魏國,已經徹底淪為了“二流國家”,隻能在秦、齊、楚等大國之間“夾縫求生”——秦國打過來,就跟秦國求和;齊國打過來,就跟齊國結盟;楚國打過來,就給楚國送貢品。曾經風光無限的“戰國霸主”,徹底淪為了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魏惠王的一生,就像一場“過山車”——開局雖然驚險平定內亂繼位),但很快就迎來了高潮逢澤會盟當霸主),可高潮過後,就是一路下坡桂陵、馬陵慘敗,丟河西、失國土),最後在遺憾中落幕。後人提起他,總是又同情又惋惜——同情他接手了一個“爛攤子”,卻沒能守住;惋惜他本有機會讓魏國更強大,卻因為自己的失誤,把魏國帶向了衰落。

說他“有功”,他確實配得上——繼位初期,他平定內亂,整頓吏治,恢複經濟,讓魏國從內戰的廢墟中站了起來;他重用龐涓,打了不少勝仗,還舉辦了逢澤會盟,讓魏國重新成為天下霸主。要是沒有他,魏國可能在他繼位初期就被韓、趙瓜分了,根本撐不到馬陵之戰。

說他“有過”,他也難辭其咎——他識人不明,錯信龐涓,逼走了孫臏,丟了魏國最頂尖的“智囊”;他驕傲自大,在逢澤會盟後,沒看到齊、秦等國的威脅,反而盲目擴張,導致了桂陵、馬陵之戰的慘敗;他晚年固執己見,聽不進孟子等賢人的勸告,錯過了最後一次讓魏國恢複元氣的機會。

《史記·魏世家》裡說魏惠王“欲霸天下而力不足”,這話很貼切——他有當霸主的野心,卻沒有當霸主的長遠眼光和用人智慧。魏文侯能重用吳起、李悝,是因為他知道“人才比麵子重要”;魏武侯雖然犯了錯,但前期也能信任吳起;可魏惠王呢?他既想靠人才變強,又容不下比自己強的人才比如孫臏),最後隻能眼睜睜看著人才流失,國力衰落。

其實,魏惠王的悲劇,也是很多“守成之君”的悲劇——他們接手了父輩留下的強大基業,卻不知道該如何守住,要麼驕傲自大,要麼識人不明,最後把好好的家業給敗光了。要是魏惠王能像魏文侯那樣“知人善任”,能像商鞅那樣“銳意改革”,魏國可能不會衰落得這麼快,戰國的曆史也可能會被改寫。

但曆史沒有“如果”。魏惠王終究還是成了魏國由盛轉衰的“分水嶺”——他之前,魏國是天下霸主;他之後,魏國淪為二流國家,再也沒能崛起。他的一生,就像一麵鏡子,映照著所有“野心大於能力”的統治者的結局:沒有足夠的智慧和眼光,再大的野心,也隻能是“空中樓閣”;沒有足夠的用人胸襟,再強大的基業,也會慢慢被掏空。

這,就是魏惠王——一個有野心、有努力,卻也有遺憾、有過錯的國君。他的故事,不僅是魏國的悲劇,更是整個戰國時代“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縮影。

參考《史記》《戰國策》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殺手重生從六零年開始 都穿越了,你還叫我節製一點 綜武:長太帥,被邀月擒回移花宮 江湖奇聞記 光冕與混沌權柄 瘋批魔尊從草包到滅世 苟道修仙:師姐你彆鬨! 我靠吞噬雷劫逆天改命 主角團有掛還這麼卷,不要命了? 重生七五:真千金她隻想搞錢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