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蜀川肥,卻似孩童握寶璣。
引虎驅狼終誤己,悲催,
拱手河山送與誰?
仁厚本無虧,隻歎時危少作為。
亂世難容溫善人,堪悲,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諸侯忙著搶地盤的時候,益州今四川、重慶、雲南一帶)卻像個世外桃源——這裡山高皇帝遠,遠離中原戰亂,再加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老百姓日子過得還算安穩。而掌控這片富庶之地的,是劉璋一家。
劉璋的父親劉焉,可不是一般人。早年間,劉焉看到東漢朝廷亂得不像話,就想找個地方避禍,最後選中了益州,靠著手段當上了益州牧。劉焉在益州經營多年,一邊打壓當地豪強,一邊招攬人才,把益州打造成了自己的獨立王國,連朝廷的命令都敢不聽。《三國誌·蜀書》裡說劉焉陰圖異計,意思是他早有割據益州、自立為王的想法,隻可惜沒等實現就病死了。
劉焉死後,益州的大權該交給誰呢?他有四個兒子,大兒子劉範、二兒子劉誕在長安當官,後來因為反對董卓被殺;三兒子劉瑁身體不好,沒幾年也病死了;最後就剩下最小的兒子劉璋。劉璋當時在益州當奉車都尉,性格溫和,甚至有點軟弱,跟他老爹劉焉的狠辣完全不是一個路子。
按說,劉璋這樣的性格,在亂世裡根本鎮不住場子,可架不住運氣好。當時益州的兩大勢力——東州兵劉焉從外地招來的士兵)和本地豪強,互相不服氣,都想找個容易控製的人當傀儡。劉璋性格溫和,沒什麼野心,正好符合雙方的需求。於是,在東州兵將領趙韙、本地豪強龐羲等人的支持下,劉璋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益州牧的位置,成了益州的新主人。
就這麼著,劉璋從一個普通的官二代,一下子變成了坐擁百萬人口、十萬大軍、錢糧充足的益州主公。要是放在和平年代,他守著這份家業,妥妥的人生贏家;可偏偏生在漢末亂世,這份家業沒給他帶來幸福,反而成了燙手山芋——周圍的諸侯都盯著益州這塊肥肉,而他自己,根本沒能力守住老爹留下的家底。
劉璋剛當上益州牧,麻煩就找上門了。首先是內部矛盾:東州兵和本地豪強的矛盾越來越深。東州兵是外來戶,在益州經常欺負本地人,搶東西、占土地,本地人敢怒不敢言;本地豪強覺得東州兵是外來侵略者,一直想把他們趕出益州。劉璋性格軟弱,既不敢得罪東州兵,也不敢打壓本地豪強,隻能和稀泥,結果矛盾越積越深。
沒過多久,內部就出事了。支持劉璋上位的東州兵將領趙韙,看到劉璋管不住局麵,覺得自己能取而代之,就暗中聯合本地豪強,發動了叛亂。趙韙率領叛軍攻打成都,劉璋嚇得差點棄城逃跑,最後還是靠東州兵的拚死抵抗,才平定了叛亂,殺了趙韙。這場叛亂雖然平息了,卻讓益州元氣大傷,也讓劉璋意識到:自己這個,在益州的威望根本不夠。
內部矛盾還沒解決,外部威脅又來了。當時益州的鄰居有兩個:北邊的張魯,東邊的劉表。張魯是個宗教領袖,在漢中今陝西漢中)建立了五鬥米道,手下有幾萬信徒,還組建了軍隊,不聽劉璋的指揮,甚至經常派兵騷擾益州的邊境。劉表則占據荊州,一直想吞並益州,經常派探子來益州打探消息,蠢蠢欲動。
劉璋麵對這兩個鄰居,一點辦法都沒有。對付張魯,他派大軍去攻打,結果打了好幾次都失敗了,反而被張魯占了不少地盤;對付劉表,他隻能派人去求和,送點糧食和特產,祈求劉表彆來打他。《三國誌·蜀書·劉二牧傳》裡說劉璋性寬柔,無威略,東州人侵暴舊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闕,益州頗怨,意思是劉璋性格寬厚軟弱,沒有威嚴和謀略,東州兵欺負本地人他管不住,政令也經常有漏洞,益州的老百姓和豪強都對他有怨氣。
這時候的劉璋,就像個抱著金磚的小孩,周圍全是虎視眈眈的壞人,自己卻沒能力保護金磚。很多謀士都勸他:要麼找個強大的諸侯當靠山,要麼趕緊整頓軍隊、提升實力,否則遲早會被人吞並。可劉璋聽是聽了,卻遲遲不行動——他既怕找靠山會失去權力,又怕整頓軍隊會得罪東州兵和本地豪強,隻能一天天拖延,等著麻煩找上門。
就在劉璋為張魯和劉表的威脅發愁的時候,一個更大的危機來了——曹操統一北方後,開始向南擴張,先是打敗了劉表的兒子劉琮,占領了荊州,然後就把目光投向了益州。劉璋聽說曹操要打益州,嚇得魂都沒了,趕緊召集謀士商量對策。
謀士張鬆和法正,給劉璋出了個主意:曹操兵力強大,咱們肯定打不過,不如請劉備來幫忙。劉備是漢室宗親,跟您是一家人,而且他跟曹操是死對頭,肯定願意幫咱們抵抗曹操。等打敗了曹操,再讓劉備回去,咱們還能保住益州。
劉璋一聽,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劉備是的代名詞,又跟自己是同宗,應該不會坑自己;而且劉備剛剛在長阪坡被曹操打敗,肯定也需要一個地方落腳,應該會真心幫自己。於是,劉璋不顧其他謀士的反對比如黃權就勸他:劉備是個有野心的人,把他請來就是引狼入室),堅持要請劉備來益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公元211年,劉璋派法正帶著厚禮去荊州,請劉備來益州。劉備一聽有這好事,心裡樂開了花——他早就想奪取益州了,隻是一直沒找到機會,現在劉璋主動邀請,簡直是天上掉餡餅。劉備立刻率領幾萬大軍,帶著龐統、黃忠、魏延等大將,浩浩蕩蕩地進入益州。
劉璋聽說劉備來了,親自跑到涪城今四川綿陽)迎接,還給劉備送去了大量的糧草和兵馬,熱情得像招待親弟弟。兩人在涪城擺了幾十天的宴席,天天喝酒吃肉,劉璋把劉備當成了救命恩人,劉備卻在暗地裡觀察益州的地形和兵力,盤算著怎麼奪取益州。《三國誌·蜀書·先主傳》裡記載:先主至涪,璋自出迎,相見甚歡。張鬆令法正白先主,及謀臣龐統進說,便可於會所襲璋。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倉卒。意思是劉備到了涪城,劉璋親自迎接,兩人相處得很愉快。張鬆和龐統勸劉備在宴會上趁機殺了劉璋,劉備卻說這是大事,不能太匆忙——不是劉備不想殺,是怕殺了劉璋會引起益州人的反抗,反而不好收拾。
劉備在涪城住了幾個月,劉璋又給了他一萬兵馬和足夠的糧草,讓他去攻打張魯。劉備表麵上答應,卻帶著軍隊到了葭萌關今四川廣元)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他在葭萌關廣施恩德,拉攏當地的老百姓和豪強,還偷偷派人回荊州,讓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率領大軍入蜀,準備奪取益州。
劉璋這時候才慢慢醒悟過來:劉備根本不是來幫忙的,是來搶地盤的!可他醒悟得太晚了,劉備已經在益州站穩了腳跟,而且諸葛亮的大軍也快到了。劉璋又氣又急,卻一點辦法都沒有——他派去攻打劉備的軍隊,要麼被打敗,要麼投降,益州的老百姓和豪強,也因為他之前的軟弱無能,大多不願意幫他抵抗劉備。
劉備在葭萌關站穩腳跟後,開始向成都進軍。他先是打敗了劉璋派來的大軍,殺了益州名將楊懷、高沛,然後占領了涪城、綿竹等地,一步步逼近成都。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也率領荊州大軍,攻克了江州今重慶)、江陽今四川瀘州)等地,與劉備會師,形成了對成都的包圍。
成都當時還有三萬大軍,糧草也能支撐一年,很多將領都勸劉璋堅守成都,等待援軍比如漢中的張魯,雖然跟劉璋有仇,但也不想看到劉備占領益州)。可劉璋看著城外的劉備大軍,又想到自己這些年的所作所為,心裡充滿了絕望。他對將領們說: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沒給老百姓帶來什麼好處,反而讓他們因為戰爭受苦,我實在不忍心再打下去了。
就在劉璋猶豫不決的時候,劉備派人來勸降,說隻要劉璋投降,就保證他和他家人的安全,還會給他一筆財富,讓他安度晚年。劉璋的兒子劉循和一些將領還想抵抗,可劉璋已經下定決心投降。公元214年,劉璋打開成都城門,向劉備投降,益州從此落入劉備手中。
《三國誌·蜀書》裡記載了劉璋投降時的情景:璋言: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開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意思是劉璋說自己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沒給百姓帶來恩德,百姓因為戰爭死傷無數,都是因為自己,實在不忍心再打下去,於是開城投降,手下的人都感動得流淚。
從這裡就能看出劉璋的性格:他雖然軟弱無能,沒能力守住家業,但心地善良,不願意因為自己的私心讓老百姓受苦。要是放在和平年代,他或許是個好官;可在亂世裡,這份善良和軟弱,隻會讓他成為彆人的墊腳石。
劉璋投降後,劉備果然沒有為難他,給了他一筆財富,還封了他一個振威將軍的虛職,然後把他送到荊州的南郡今湖北荊州)居住。後來,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殺死了關羽,占領了南郡,劉璋又成了孫權的俘虜。
孫權對劉璋還算客氣,知道他曾經是益州牧,還有一定的影響力,就封他為益州牧,讓他駐紮在秭歸今湖北秭歸),想利用他的名義招降益州的舊部。可劉璋這時候已經心灰意冷,根本不想再參與亂世的紛爭,沒過幾年就病死了,享年約六十歲。
劉璋的一生,就像一場悲劇:他繼承了老爹留下的富庶益州,卻因為自己的軟弱無能、優柔寡斷,把家業白白送給了劉備;他想當個好主公,卻沒能力解決內憂外患,隻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地盤被人奪走;他心地善良,不願意讓老百姓受苦,最後卻隻能通過投降來結束戰爭。
很多人都嘲笑劉璋是扶不起的阿鬥其實阿鬥是劉禪,不過劉璋的處境比阿鬥還慘),說他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可很少有人想過:在漢末那個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亂世裡,像劉璋這樣的老實人,根本沒有生存的空間。他沒有曹操的狠辣,沒有劉備的野心,沒有孫權的謀略,隻能成為亂世的犧牲品。
《三國誌》的作者陳壽評價劉璋:璋才非人雄,而據土亂世,負乘致寇,自然之理。意思是劉璋的才能算不上英雄,卻在亂世中占據一方土地,就像一個沒有能力的人卻乘坐華麗的馬車,招來強盜是必然的道理。這個評價很客觀,既指出了劉璋的無能,也承認了他所處的時代對他的影響。
其實,劉璋並不是一個壞人,他隻是一個不適合生在亂世的好人。他在益州期間,雖然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但也沒有像曹操那樣屠城,沒有像董卓那樣殘害百姓,反而一直想讓老百姓過上安穩日子。如果他生在和平年代,或許會成為一個受百姓愛戴的好官,可他偏偏生在了漢末亂世,隻能成為亂世的犧牲品。
參考《三國誌》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