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是柱國侯,家世風流。
隋庭權裡占鼇頭。
卻把雄心托亂世,欲取隋周。
三策棄良謀,偏戀中州。
兵殘將折夢難酬。
血染黎陽魂斷處,恨滿荒丘。
隋朝那會兒,要是搞個“豪門排行榜”,楊家絕對能穩居前排——楊玄感的老爹楊素,那可是隋煬帝楊廣跟前的大紅人,官至司徒、楚國公,不僅幫楊廣搞定了皇位,還率軍平定過陳國、打敗過突厥,妥妥的“隋朝開國功臣天花板”。有這麼個老爹兜底,楊玄感的人生起跑線,比彆人的終點線還靠前。
《隋書·楊玄感傳》裡說他“體貌雄偉,美須髯”,簡單說就是長得又高又壯,還留著一把帥氣的大胡子,放在現在絕對是“行走的荷爾蒙”。更難得的是,他不光顏值高,還挺有才華,從小就跟著名師讀書,寫文章、練武藝都不在話下。按說這麼個“高富帥+學霸”,隨便在朝廷混幾年,就能繼承老爹的爵位,過上“躺平享富貴”的日子,可楊玄感偏不——他心裡藏著個“大計劃”,那就是把隋煬帝楊廣拉下馬,自己當皇帝。
其實楊玄感的“反心”,早不是一天兩天了。他爹楊素雖然受楊廣重用,可楊廣這人心眼小,總覺得楊素功高震主,暗地裡沒少給楊素使絆子。楊素晚年的時候,楊廣甚至還跟身邊人說:“楊素要是死得晚,我早晚得收拾他。”這話傳到楊玄感耳朵裡,他心裡咯噔一下——現在老爹還在,楊廣就這麼忌憚,等老爹沒了,我們楊家還能有好果子吃?
更讓楊玄感不滿的是,楊廣這人太能折騰。從登基開始,又是修大運河,又是建洛陽城,還三番五次征高句麗,老百姓被折騰得家破人亡,民間到處都是“隋朝氣數儘了”的說法。楊玄感看在眼裡,心裡的“小算盤”打得劈啪響:這時候要是振臂一呼,肯定有大把人跟著乾,說不定真能把楊廣趕下台!
不過楊玄感也不是個“莽夫”,他知道“創業”得先攢資本。平日裡,他一邊在朝廷當差一開始當郢州刺史,後來又升為禮部尚書),一邊偷偷拉攏人脈——不管是朝廷裡不得誌的官員,還是江湖上的好漢,隻要有本事、對楊廣不滿,他都願意結交。甚至有時候,下屬犯了錯,他還會主動幫忙遮掩,就為了讓人家欠他個人情。時間一長,楊玄感身邊就聚集了一群“鐵杆粉絲”,就等著他一聲令下,一起搞“大事”。
有一次,楊玄感跟著楊廣去汾陽宮,路上故意跟身邊的虎賁郎將王仲伯、汲郡讚治趙懷義等人抱怨:“皇上天天這麼折騰,老百姓都快活不下去了,咱們這些當臣子的,看著心裡真不是滋味啊!”王仲伯等人早就對楊廣不滿,一聽楊玄感這麼說,立馬附和:“楊大人要是有什麼打算,我們肯定跟著您乾!”楊玄感一看“軍心可用”,心裡更有底了,隻是沒當場表態——他在等一個最合適的時機。
公元613年,楊廣決定第二次征高句麗,這可給楊玄感送來了“天賜良機”。當時楊廣把全國的糧草、物資都集中到涿郡,還讓楊玄感負責督運糧草——要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掌握了糧草,就等於捏住了隋軍的“命門”。
楊玄感接到命令後,差點沒忍住笑出聲:這不就是老天爺給我送“創業啟動資金”嗎?他當即就開始行動,一邊故意拖延糧草運輸時間,讓前線的隋軍斷糧,一邊派人去長安,把自己的弟弟楊玄縱、楊玄挺等人叫到身邊——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乾這麼大的事,身邊必須有自己人。
等弟弟們一到,楊玄感立馬在黎陽今河南浚縣)召開了“誓師大會”。他站在高台上,對著手下的運糧士兵喊:“兄弟們!皇上不顧老百姓死活,天天打仗,現在前線的士兵連飯都吃不上,咱們要是把糧草運過去,也是讓他們白白送命!不如咱們反了,救天下老百姓於水火,還能搏一個富貴前程!”
士兵們本來就對楊廣不滿,再加上楊玄感許諾“打下城池後,金銀財寶隨便分”,當場就沸騰了,紛紛喊著:“我們跟著楊大人乾!”楊玄感趁熱打鐵,當場殺了黎陽縣令,宣布正式反隋,還派人去招攬附近的流民和農民軍。沒幾天,他的隊伍就從幾千人擴充到了幾萬人,反隋的大旗算是徹底立起來了。
不過楊玄感也知道,自己這點人馬,跟楊廣的百萬大軍比起來,就是“小巫見大巫”,必須找個靠譜的“軍師”幫忙。這時候,他想起了老爹楊素生前推薦過的一個人——李密。李密是北周八柱國李弼的後代,才華橫溢,之前因為跟著楊玄感的老爹做事,跟楊玄感也算認識。楊玄感當即派人去請李密,還特意囑咐:“一定要把李先生請來,咱們能不能成大事,就看他的了!”
李密那時候正因為被楊廣嫌棄,辭了官在家“啃書”,一聽楊玄感反隋還請自己當軍師,立馬就來了精神——這可是實現自己抱負的好機會!他連夜趕路,趕到黎陽的時候,楊玄感親自出城迎接,拉著他的手說:“李先生,我現在就像大海裡的船,沒有舵手,你可得幫我掌舵啊!”李密也不含糊,當場就給楊玄感出了三條計策,史稱“黎陽三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上策:率軍北上,直搗涿郡,截斷楊廣的退路。這樣一來,前線的隋軍沒了後援,用不了多久就會不戰自潰,楊廣隻能乖乖束手就擒。
中策:向西進軍,攻占長安,憑借關中的險要地勢,建立自己的根據地。就算楊廣回來,也很難攻破長安,到時候咱們就能跟他長期對峙。
下策:直接攻打洛陽,不過洛陽城防堅固,要是打不下來,等楊廣的援軍一到,咱們就會陷入被動。
按說李密這三條計策,條條都切中要害,尤其是上策,簡直是“一劍封喉”的妙棋。可楊玄感聽完,卻皺起了眉頭——他覺得上策太冒險,畢竟涿郡離黎陽太遠,路上還得跟隋軍打仗,萬一走漏消息,就全完了;中策也不行,長安是隋朝的都城,防守肯定嚴,打起來太費勁;隻有下策最“穩”——洛陽離黎陽近,而且洛陽是隋朝的“第二都城”,拿下洛陽就能名聲大噪,還能招攬更多人加入。
李密一聽楊玄感要選下策,急得直跺腳:“楊大人,洛陽這地方就是個‘坑’啊!咱們現在人少,必須速戰速決,要是在洛陽耗著,等楊廣的援軍一到,咱們就完了!”可楊玄感根本聽不進去,他覺得自己是“老板”,李密隻是個“軍師”,最終拍板的還得是自己。他當場宣布:“就按我說的辦,攻打洛陽!”李密看著楊玄感固執的樣子,心裡暗暗歎氣:這大哥,怕是要把一手好牌打爛啊!
楊玄感率軍攻打洛陽的時候,洛陽城裡的守軍其實沒多少——當時楊廣把大部分兵力都調到了高句麗前線,洛陽隻有越王楊侗楊廣的孫子)和民部尚書樊子蓋留守。樊子蓋雖然是個文官,可挺有骨氣,一看楊玄感來了,立馬下令緊閉城門,還組織士兵在城牆上設防,準備跟楊玄感死磕。
楊玄感一開始打得還挺順利,他讓弟弟楊玄挺率軍攻城,自己則在城外坐鎮指揮。楊玄挺也是個猛將,帶著士兵架著雲梯往上衝,洛陽城的守軍好幾次都快頂不住了。樊子蓋急了,當場殺了幾個臨陣退縮的士兵,才勉強穩住軍心。
這時候,洛陽附近的官員也紛紛率軍來支援,比如河內郡主簿於仲文、武賁郎將屈突通等人,都帶著軍隊往洛陽趕。楊玄感的手下勸他:“大人,咱們得趕緊分兵攔住這些援軍,不然等他們到了,咱們就會被兩麵夾擊!”可楊玄感又犯了“選擇困難症”——他覺得攻城才是最重要的,要是分兵去攔援軍,攻城的兵力就不夠了。結果,於仲文、屈突通等人的軍隊很快就到了洛陽城外,跟城裡的守軍裡應外合,楊玄感的軍隊一下子就陷入了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