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坑的是,楊玄感還犯了個“低級錯誤”——他居然放了楊侗。有一次,楊玄感的士兵抓住了楊侗的侍從,從侍從身上搜出了楊侗寫給楊廣的求救信。楊玄感的手下建議:“不如咱們用侍從當人質,逼楊侗開城門投降。”可楊玄感卻覺得:“我是為了救天下老百姓,不是為了殺皇室宗親,放了他吧。”結果,侍從回去後,把城外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楊侗,楊侗更堅定了死守洛陽的決心。
李密看著楊玄感一頓“騷操作”,心裡彆提多憋屈了。他又一次勸楊玄感:“大人,現在咱們已經被援軍包圍了,洛陽也打不下來,趕緊撤軍吧!咱們去打長安,還有機會翻盤!”可楊玄感還是不聽,他覺得自己還有幾萬人馬,隻要再堅持一下,就能打下洛陽。結果,他的軍隊在洛陽城外耗了一個多月,不僅沒打下城池,反而因為糧草短缺、士兵疲憊,戰鬥力越來越差。
有一次,楊玄感打了個小勝仗,居然飄得不行,跟手下說:“我聽說古代的英雄,比如齊桓公、晉文公,都要‘九合諸侯’才能稱霸。我現在才打了一仗就贏了,是不是比他們還厲害?”李密一聽,差點沒被氣笑,趕緊勸他:“大人,現在還不是驕傲的時候!隋軍的援軍越來越多,咱們得趕緊想辦法突圍,再這麼下去,咱們都得死在這兒!”可楊玄感根本沒把李密的話放在心上,依舊我行我素。
《資治通鑒》裡記載,當時有個叫李子雄的將領,也勸楊玄感:“咱們現在被困在洛陽,要是屈突通的軍隊渡過黃河,跟於仲文彙合,咱們就徹底沒希望了!不如咱們假裝投降,騙屈突通放鬆警惕,然後趁機偷襲他!”楊玄感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就按李子雄說的辦。可屈突通是個老江湖,早就看穿了楊玄感的計謀,根本不上當。楊玄感的偷襲計劃徹底失敗,軍隊的士氣也跌到了穀底。
眼看洛陽打不下來,援軍又越來越多,楊玄感終於慌了。他趕緊找李密和李子雄商量:“現在怎麼辦?咱們總不能在這兒等死吧!”李密說:“還能怎麼辦?趕緊往西逃,去打長安!長安現在兵力空虛,咱們還有機會拿下它,建立根據地!”楊玄感這時候也沒彆的辦法,隻能聽李密的,率軍往西撤退。
可楊玄感這人,就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剛撤了沒幾天,就又開始犯渾。路過弘農郡今河南靈寶)的時候,弘農太守蔡王楊智積故意在城牆上喊:“楊玄感!你就是個膽小鬼,打不過就跑,有本事你攻城啊!”楊玄感一聽就火了——他這輩子最受不了彆人說他膽小,當場就下令:“停止撤退,攻打弘農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密一看,急得跳腳:“大人!咱們現在最重要的是去長安,弘農郡就是個小縣城,打下來也沒用,要是在這兒耽誤時間,隋軍的援軍就追上來了!”可楊玄感正在氣頭上,根本聽不進去,還說:“我連洛陽都敢打,還怕一個小小的弘農郡?等我打下弘農郡,殺了楊智積,再去長安也不遲!”
結果,弘農郡雖然小,城防卻很堅固。楊玄感率軍攻了三天三夜,都沒攻下來。而這時候,於仲文、屈突通等人的軍隊已經追上來了,把楊玄感的軍隊團團圍住。楊玄感這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大錯,可已經晚了——他的軍隊本來就疲憊不堪,再被隋軍這麼一圍,很快就敗下陣來。弟弟楊玄挺也在戰鬥中被殺死,楊玄感抱著弟弟的屍體,哭得撕心裂肺:“都怪我,都怪我不聽你們的話!”
沒辦法,楊玄感隻能帶著殘兵敗將繼續往西逃,可隋軍一直在後麵追。逃到閿鄉今河南靈寶西)的時候,他的軍隊隻剩下幾十個人了,糧食也吃完了,隻能靠摘野果、挖野菜充饑。有一天,楊玄感跟手下躲在一個山洞裡,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麵帶絕望,他歎了口氣說:“我本來想救天下老百姓,結果卻把你們害成這樣,我對不起你們啊!”
手下勸他:“大人,咱們現在還有機會,隻要能逃到關中,找到當地的反隋勢力,咱們還能東山再起!”可楊玄感知道,自己已經沒機會了——隋軍到處張貼他的畫像,懸賞捉拿他,不管他逃到哪裡,都躲不過去。
這天晚上,楊玄感帶著幾個親信想偷偷渡過黃河,結果被隋軍的巡邏隊發現了。雙方展開了一場激戰,楊玄感的親信一個個倒下,最後隻剩下他和弟弟楊積善。楊積善看著哥哥,哭著說:“哥,咱們不能被隋軍抓住,不然會被淩遲處死的!讓我殺了你,然後我再自殺,這樣咱們還能留個全屍!”
楊玄感看著弟弟,點了點頭:“好,我這輩子,成也雄心,敗也雄心,不後悔!隻是可惜了我的父母,還有跟著我的兄弟們!”說完,他閉上眼睛,楊積善咬著牙,舉起刀刺向了楊玄感。殺了哥哥後,楊積善也想自殺,可還沒等他動手,隋軍就衝了上來,把他活捉了。
隋軍把楊玄感的屍體運到洛陽,楊廣下令將他的屍體切成碎塊,暴曬在洛陽街頭,還讓老百姓去踩踏。至於楊積善,楊廣覺得他“大逆不道”,不僅殺了他,還把他的屍體也暴曬在街頭。楊家的其他成員,除了少數人逃跑外,大多被楊廣處死,曾經顯赫一時的楊家,就這樣徹底敗落了。
《隋書》裡記載,楊玄感死後,楊廣還不解氣,問身邊的大臣:“楊玄感一個書生,居然能掀起這麼大的風浪,這是為什麼?”大臣蘇威回答:“陛下,老百姓已經被逼得走投無路了,所以才會跟著楊玄感反。要是陛下能減輕賦稅,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就不會有人反了。”可楊廣根本聽不進去,反而覺得蘇威在諷刺他,把蘇威罵了一頓。
楊玄感的反隋大業,從一開始就自帶“爆款潛質”——有老爹留下的人脈和聲望,有合適的“創業風口”楊廣征高句麗,民怨沸騰),還有李密這樣的“頂級軍師”,可最後還是落了個“身死族滅”的下場。咱們回頭複盤一下,會發現他這輩子犯了太多“致命錯誤”,每一個都把他往絕路上推。
第一個錯誤:選錯了“創業方向”——放棄上策,死磕洛陽。李密的上策,是當時最穩妥、最有可能成功的方案。要是楊玄感能率軍北上,截斷楊廣的退路,前線的隋軍沒了糧草和後援,用不了多久就會崩潰,楊廣就算想回來,也沒那麼容易。可楊玄感偏偏覺得洛陽“香”,非要去打這個“硬骨頭”。結果呢?洛陽沒打下來,還被隋軍的援軍包圍,白白浪費了“先發優勢”。這就像現在的創業者,放著市場空白的藍海不做,非要去跟行業巨頭搶紅海市場,最後隻能被巨頭按在地上摩擦。
第二個錯誤:聽不進“專業意見”——把軍師的話當耳旁風。李密作為隋末頂尖的謀士,提出的建議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可楊玄感卻因為自己的“ego”自尊心),一次次否定李密的正確意見。比如攻打洛陽時,李密勸他分兵攔援軍,他不聽;撤退時,李密勸他彆打弘農郡,他還是不聽。最後,他用自己的失敗,完美詮釋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哦不對,是“不聽軍師言,死得真叫慘”。
第三個錯誤:關鍵時刻“情緒化決策”——被憤怒衝昏頭腦。攻打弘農郡那事兒,純屬楊玄感“情緒化決策”的災難現場。楊智積不過是用了個“激將法”,就把他騙得團團轉——人家明擺著是想拖延時間,等隋軍援軍來包餃子,他倒好,當場就忘了“去長安搶根據地”的正經事,一門心思要跟楊智積“賭口氣”。這就像現在打遊戲,本來隊友都喊著“趕緊推水晶”,結果有人被對麵罵了兩句,非要衝上去“1v5”,最後不僅自己送了人頭,還把全隊的勝利都給葬送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四個錯誤:對“核心目標”沒有執念,總是中途跑偏。楊玄感反隋的核心目標,本該是“推翻楊廣,建立新政權”,可他從一開始就沒把這個目標刻在心裡。打洛陽是為了“名聲大噪”,放楊侗是為了“顯示仁慈”,打弘農郡是為了“爭一口氣”——每一步都在偏離核心目標,每一個選擇都在消耗自己的實力。反觀後來的李淵,從太原起兵開始,就一門心思往長安打,不管路上遇到多少誘惑和阻礙,都沒動搖過,最後才能順利建立唐朝。楊玄感要是有李淵一半的“目標感”,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
第五個錯誤:對“風險預判”幾乎為零,盲目樂觀到離譜。從決定反隋開始,楊玄感就沒怎麼想過“失敗了怎麼辦”。他覺得自己有家世、有人脈、有軍隊,就一定能成功,卻忘了楊廣手裡還有百萬大軍,忘了洛陽城防有多堅固,忘了隋軍援軍來得有多快。比如打洛陽的時候,他明明知道隋軍援軍在趕來,卻覺得“自己能先打下洛陽”;撤退的時候,他明明知道隋軍在後麵追,卻覺得“打個弘農郡花不了多久”。這種“盲目樂觀”,就像一個創業者連“資金鏈斷裂”的預案都沒做,就敢把全部身家投進去,最後隻能眼睜睜看著公司破產。
《隋書·煬帝紀》裡記載,楊玄感反隋後,楊廣嚇得趕緊從高句麗撤軍,還下令“天下郡縣,驛遞相告,捕逐玄感黨羽”——這還是楊廣第一次因為反隋勢力而放棄重大軍事行動。要知道,楊廣之前征高句麗,就算打了敗仗,也沒這麼狼狽過。從這就能看出,楊玄感的反隋,給了楊廣和隋朝多大的打擊。
楊玄感的反隋大業雖然隻維持了短短三個月,最後以“身死族滅”收場,但他就像一隻“蝴蝶”,扇動的翅膀卻在隋末亂世掀起了巨大的風浪。
參考《隋書》《資治通鑒》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