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竇建德:輕賦寬刑收眾誌,虎牢一敗風雲改!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 第35章 竇建德:輕賦寬刑收眾誌,虎牢一敗風雲改!

第35章 竇建德:輕賦寬刑收眾誌,虎牢一敗風雲改!(2 / 2)

《舊唐書·竇建德傳》裡說,竇建德稱帝後,“勸課農桑,境內無盜,商旅野宿”,意思就是:竇建德鼓勵農民種地養蠶,他統治的地區沒有小偷,商人可以在野外睡覺,不用擔心被搶劫。這在隋末亂世裡,簡直就是“世外桃源”!很多其他地區的老百姓,都紛紛跑到竇建德的統治區生活,竇建德的“夏”政權,也成為了隋末“最受歡迎的割據勢力”。

竇建德的“夏”政權雖然強大,但他麵臨著一個強大的對手——李唐。李淵在長安稱帝後,派李世民率領大軍東征,首先消滅了王世充的“鄭”政權。王世充知道自己打不過李世民,就派人去河北找竇建德求援,還說:“現在李世民消滅了我,下一步就會攻打您,咱們唇亡齒寒,您一定要幫我啊!”

竇建德身邊的大臣們,有的勸他不要去救王世充,說:“王世充是個小人,咱們跟他不是一路人,沒必要幫他。”有的則勸他去救,說:“李世民太厲害了,要是王世充被消滅了,咱們就會成為李唐的下一個目標,不如咱們先幫王世充打敗李世民,然後再消滅王世充,統一中原!”竇建德覺得後一種說法有道理,就決定率領十萬大軍南下,去救援王世充。

公元621年,竇建德率領大軍來到虎牢關今河南滎陽西北)。虎牢關是個險要關口,易守難攻,李世民早就率領大軍在這裡設下了埋伏。竇建德的大軍來到虎牢關後,李世民派人去挑戰,竇建德的士兵出戰,結果被李世民的軍隊打敗了。竇建德知道李世民不好惹,就下令大軍在虎牢關附近紮營,跟李世民對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對峙了幾天,竇建德的軍隊開始出現問題。首先,糧食不夠了——竇建德的大軍有十幾萬人,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糧食,可虎牢關附近的糧食早就被李世民的軍隊搶光了,糧食隻能從河北運過來,可李世民又派軍隊偷襲運糧隊,糧食越來越少。其次,士兵們開始想家了——竇建德的士兵大多是河北人,出來打仗已經好幾個月了,都想回家跟家人團聚,士氣越來越低。

竇建德身邊的軍師淩敬,勸他說:“咱們現在跟李世民對峙,也不是辦法,不如咱們率領大軍北上,攻打太原今山西太原)。太原是李唐的老巢,隻要咱們打下太原,李世民就會率軍回援,王世充的圍就能解了。而且太原的糧食很多,咱們還能補充糧食,一舉兩得!”

這本來是個很好的計策,可竇建德卻聽了王世充派來的使者的話。王世充的使者說:“竇陛下,洛陽現在已經快撐不住了,您要是再不出兵,洛陽就會被李世民攻破了!您一定要趕緊攻打虎牢關,救洛陽啊!”竇建德覺得使者說得有道理,就拒絕了淩敬的建議,決定率軍攻打虎牢關。

淩敬一看竇建德不聽自己的話,急得直哭,還跟竇建德爭辯。竇建德不僅不聽,還把淩敬關了起來。竇建德的妻子曹氏也勸他說:“淩敬的計策是對的,咱們應該去攻打太原,彆再跟李世民在虎牢關對峙了。”可竇建德還是不聽,說:“你一個女人家,懂什麼打仗?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彆管了!”

公元621年5月,竇建德率領大軍,發動了對虎牢關的總攻。李世民早就做好了準備,他派一部分軍隊假裝不敵,往後撤退,引誘竇建德的軍隊進入埋伏圈。竇建德的軍隊以為李世民的軍隊打不過自己,紛紛往前衝,結果走進了李世民的埋伏圈。李世民一聲令下,唐軍從四麵八方衝了出來,竇建德的軍隊頓時亂作一團,死傷慘重。

竇建德在亂軍中想突圍,可唐軍太多了,他根本衝不出去。最後,竇建德被唐軍抓住了。他的部下看到主帥被抓,紛紛投降,十萬大軍就這樣全軍覆沒了。虎牢關之戰,成為了竇建德的“滑鐵盧”,也成為了隋末亂世的“轉折點”——竇建德的“夏”政權,因為這場敗仗,徹底滅亡了。

竇建德的一生,就像一場“高開低走”的大戲——他靠著“仁義”和“能力”,從一個普通農民逆襲成“夏王”,打造了隋末最受歡迎的割據勢力,可最後卻因為一場敗仗,落得個國破家亡的下場。咱們回頭複盤一下,會發現竇建德的失敗,其實有很多本可以避免的“致命失誤”。

第一個失誤:錯判形勢,盲目救援王世充。竇建德救援王世充的根本原因,是擔心“唇亡齒寒”,可他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王世充的“鄭”政權早就不得人心,就算他幫王世充打敗了李世民,王世充也未必會感激他,反而可能會跟他反目成仇。而且,李世民的軍隊當時正是士氣旺盛的時候,竇建德的軍隊雖然人多,但長途跋涉,戰鬥力已經下降了不少,跟李世民的軍隊硬拚,根本沒有優勢。要是竇建德能聽淩敬的建議,去攻打太原,不僅能解王世充的圍,還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說不定就能打敗李唐,統一中原。

第二個失誤:不聽勸阻,固執己見。在攻打虎牢關之前,淩敬和曹氏都勸竇建德不要跟李世民硬拚,可竇建德卻因為“麵子”和“固執”,拒絕了他們的建議。淩敬是竇建德身邊最有才華的軍師,他的計策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可竇建德卻因為王世充使者的幾句花言巧語,就否定了淩敬的計策,還把淩敬關了起來。這就像現在的公司老板,不聽公司高管的專業建議,反而聽外人的話,最後把公司搞垮了。

第三個失誤:忽視細節,低估李世民。竇建德在虎牢關之戰中,犯了很多“細節錯誤”。比如,他沒有做好糧食的保護工作,讓李世民的軍隊偷襲了運糧隊,導致軍隊缺糧;他沒有做好士兵的思想工作,讓士兵們因為想家而士氣低落;他還低估了李世民的軍事才能,以為李世民的軍隊打不過自己,結果掉進了李世民的埋伏圈。這些細節錯誤,看似不起眼,卻最終導致了竇建德的失敗。

第四個失誤:沒有培養“接班人”,導致政權迅速滅亡。竇建德是“夏”政權的核心,整個政權都圍繞著他一個人轉,他沒有培養出一個能代替自己的“接班人”。所以,當他被李世民抓住後,“夏”政權就群龍無首,很快就滅亡了。反觀李唐,李淵有李世民這樣優秀的兒子,就算李淵出了什麼意外,李世民也能撐起李唐的江山。竇建德要是能早點培養自己的兒子或手下,讓他們能在自己出事後接管政權,“夏”政權也不至於這麼快就滅亡。

竇建德雖然失敗了,但他的“仁義”名聲,卻永遠留在了老百姓的心裡。他死後,河北地區的老百姓都很懷念他,還為他建了“竇王廟”,逢年過節都去祭拜他。甚至到了唐朝中期,還有老百姓說:“要是竇建德還在,咱們就不會過這麼苦的日子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為什麼竇建德能得到老百姓這麼高的評價?因為他是真的為老百姓著想。在隋末亂世裡,大多數反隋勢力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隻有竇建德,始終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減輕賦稅,讓老百姓能吃飽飯;他鼓勵農耕,讓流離失所的人有地可種;他嚴明法紀,讓商人能安心做買賣——這些看似簡單的事,在戰火紛飛的隋末,卻是老百姓最渴望的“安穩”。竇建德用自己的行動,把“仁義”兩個字刻進了河北百姓的心裡,哪怕過了千年,這份記憶依然沒有褪色。

甚至連唐朝的官員,都不得不承認竇建德的“民心所向”。《舊唐書》裡記載,竇建德被俘後,河北百姓“聞其敗,皆流涕”,很多人還自發組織起來,想營救他。後來李世民平定河北,為了安撫百姓,還特意下旨赦免了竇建德的舊部,可見竇建德在河北的影響力有多大。

更有意思的是,竇建德的“口碑”還影響了後來的文學創作。在明清時期的小說裡,竇建德往往被塑造成“仁義英雄”的形象,比如在《隋唐演義》裡,他不僅仗義疏財,還特彆尊重人才,連秦叔寶、程咬金都曾對他敬佩不已。雖然這些小說裡有不少虛構的情節,但也從側麵反映出,竇建德的“仁義”形象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了老百姓心中“理想英雄”的代表。

隋末亂世裡,梟雄遍地都是,李密有瓦崗軍的百萬雄師,王世充有洛陽的堅固城防,李淵有關隴集團的支持,可偏偏隻有竇建德,能成為老百姓心中的“民心標杆”。這背後,是他和其他梟雄截然不同的“行事風格”,也是他最獨特的地方。

竇建德雖然是個“失敗者”,但他的“仁義”和“擔當”,卻比很多“成功者”更值得我們尊敬。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訴我們:在亂世裡,靠武力可以征服土地,靠權力可以統治人民,但隻有靠“真心”和“仁義”,才能贏得人心。人心,才是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最堅固的“城牆”。

一千四百多年過去了,竇建德的故事依然在流傳。或許,我們記住他,不是因為他有多厲害,也不是因為他建立了多麼強大的政權,而是因為他在亂世裡,守住了“仁義”的底線,給了老百姓一份難得的“安穩”。這份“溫暖”,哪怕過了千年,依然能打動我們,也依然值得我們學習。

參考《後唐書》《資治通鑒》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英雄遺孤?請叫我律界狂徒! 豪門職場逆途 渣男跪地求,大佬摟腰寵 重生德意誌,從警察到魁首 全球災變:我在異界建立領地 學渣通神之路 每日抽獎歐非可鑒 我要修神 萬億冥幣開局,頂級女鬼求包養 重生之最強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