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嵌城邊浪拍空,孤臣瀝血守孤忠。
揮師北伐驚清庭,跨海東征震荷戎。
一寸山河一寸淚,十年征戰十年功。
至今台島懷英烈,猶憶當年國姓公。
公元1624年,日本平戶的一座海邊宅邸裡,傳來一聲響亮的啼哭。鄭芝龍看著繈褓中皮膚白皙的嬰兒,心裡又喜又愁——喜的是自己終於有了兒子,愁的是眼下局勢複雜,這孩子未來怕是難得安穩。他不會想到,這個名叫鄭森的嬰兒,幾十年後會被南明隆武帝賜姓“朱”,改名“成功”,成為世人敬仰的“國姓爺”;更不會想到,他會率領船隊橫渡海峽,把荷蘭殖民者趕出台灣,在曆史上留下“開台聖王”的不朽名號。
鄭成功的童年,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跨文化混搭風”。他爹鄭芝龍是福建南安人,早年在海上闖蕩,既是富可敵國的海商,也是讓明朝頭疼的“海盜頭目”,後來還娶了日本平戶藩士的女兒田川鬆——也就是鄭成功的媽。所以鄭成功從小就會說漢語、日語,還跟著母親學了不少日本文化,妥妥的“國際化人才”。
不過鄭成功的童年並不全是風光。他六歲之前跟著母親在日本生活,雖然衣食無憂,但父親常年在海上奔波,聚少離多。直到公元1630年,鄭芝龍接受明朝招安,當了“五虎遊擊將軍”,才把鄭成功接回福建南安老家。剛回到中國的鄭成功,一口流利的日語,卻不太會說閩南話,還因為混血的長相被小夥伴們圍觀,差點成了“社恐現場”。
但鄭成功天生就是“學霸”料子,很快就適應了中國的生活,不僅學會了閩南話,還一頭紮進書本裡,跟著當地的名儒錢謙益沒錯,就是後來投降清朝的那位,但當時還是明朝的文壇領袖)讀書。錢謙益特彆喜歡這個聰明又刻苦的學生,還給他取了個號叫“大木”,希望他將來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鄭成功也沒辜負錢謙益的期望,十五歲就考中了秀才,二十一歲又進入南京國子監深造。在南京的時候,他不僅苦讀儒家經典,還特彆關注軍事,經常跟同學討論兵法戰術,妥妥的“文武雙全”。當時有人跟他開玩笑:“你爹是海上大佬,你以後直接繼承家業當‘海賊王’多好,何必苦讀聖賢書?”鄭成功卻嚴肅地說:“我要當的是保家衛國的將軍,不是打家劫舍的海盜!”
命運的轉折發生在公元1644年——這一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隨後清軍入關,很快就占領了北方,接著又向南推進。鄭芝龍雖然手握重兵,卻打著“保存實力”的小算盤,跟清軍暗通款曲。而鄭成功則堅決反對投降,多次勸說父親:“爹,咱們是明朝的臣子,怎麼能投降滿清?要是您不打,我來打!”
公元1645年,南明隆武帝在福州登基,鄭芝龍帶著鄭成功去拜見隆武帝。隆武帝一見鄭成功就喜歡得不行,覺得這小夥子身材魁梧、眼神堅定,不像他爹那樣油滑。隆武帝握著鄭成功的手說:“可惜我沒有女兒,要是有,一定嫁給你!現在我賜你姓‘朱’,改名‘成功’,以後你就是我的禦營中軍都督,跟著我一起抗清!”《南明史》)
從那以後,“鄭森”成了過去式,“朱成功”橫空出世,世人都尊稱他為“國姓爺”。這一年,鄭成功才二十一歲,就已經成了南明的高級將領,開啟了他波瀾壯闊的抗清生涯。
剛當上“國姓爺”的鄭成功,其實沒啥實權——兵權都在他爹鄭芝龍手裡,隆武帝賜給他的“禦營中軍都督”,更像是個“榮譽頭銜”。但鄭成功沒抱怨,而是主動請纓,去招募士兵、訓練軍隊。他知道,光有“國姓爺”的名號沒用,得有自己的隊伍,才能真正抗清。
鄭成功練兵特彆嚴格,甚至到了“魔鬼訓練”的程度。每天天不亮,士兵們就得起來跑步、練刀、射箭;要是有人偷懶,輕則打板子,重則開除;但他對士兵也特彆好,士兵們吃的飯,他都會親自檢查,確保有肉有菜;士兵受傷了,他會親自去探望,還會給家屬送撫恤金。很快,鄭成功就練出了一支紀律嚴明、戰鬥力強的軍隊,被稱為“鄭家軍”。
可就在鄭成功摩拳擦掌準備抗清的時候,他爹鄭芝龍卻掉鏈子了。公元1646年,清軍逼近福州,鄭芝龍竟然不顧鄭成功和隆武帝的反對,帶著自己的主力部隊撤回南安,還派人去跟清軍談判投降。隆武帝沒辦法,隻能帶著少數隨從逃往汀州,結果在路上被清軍俘虜,後來壯烈犧牲。
鄭成功得知隆武帝遇難的消息,當場就哭暈了過去。醒來後,他穿上喪服,跑到南安的孔廟,對著孔子像發誓:“我朱成功,今生今世,定要抗清複明,為隆武帝報仇!要是違背誓言,天打雷劈!”《台灣外記》)隨後,他率領自己訓練的幾千士兵,在南澳島舉起了抗清的大旗。
一開始,鄭成功的力量很弱小,跟清軍比起來,簡直就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有次他跟清軍打仗,因為兵力太少,差點被清軍包圍,幸虧他的部將甘輝拚死突圍,才把他救了出來。但鄭成功沒氣餒,他知道“打不過就跑,跑了再打”的道理,利用自己熟悉閩南沿海地形的優勢,跟清軍打遊擊——清軍來了,他就躲進海島;清軍走了,他就出來收複失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鄭成功還特彆會“搞錢搞糧”。他繼承了他爹鄭芝龍的海上貿易網絡,控製了從福建到日本、東南亞的海上航線,向過往的商船收“保護費”當然,名義上是“抗清軍費”),還派人去開墾荒地,種植糧食。很快,他的軍隊就從幾千人發展到了幾萬人,還擁有了一支強大的水師,成了南明抗清的主力。
公元1652年,鄭成功在江東橋大敗清軍。當時清軍的將領是固山額真金礪,他率領的清軍是精銳的八旗兵,裝備精良,號稱“無敵之師”。金礪根本沒把鄭成功放在眼裡,覺得“一個毛頭小子,還想跟我鬥”。結果鄭成功利用江東橋的地形,設下埋伏,等清軍一進入埋伏圈,就下令開火。這場戰鬥,清軍傷亡慘重,金礪差點被俘,隻能狼狽地逃回福州。
江東橋之戰後,鄭成功的名聲徹底打響了。不僅南明的官員百姓都把他當成“抗清希望”,連清軍都對他頭疼不已。順治皇帝在朝堂上發脾氣說:“鄭成功這小子,怎麼就這麼難打?你們誰能把他給朕滅了,朕重重有賞!”《清世祖實錄》)
隨著實力越來越強,鄭成功不再滿足於在福建沿海打遊擊,他有了一個更大的目標——北伐南京,收複明朝的故都,重建明朝政權。這個想法在當時看來,簡直就是“瘋狂冒險”——南京是清軍在南方的重鎮,防守嚴密,而且從福建到南京,要經過浙江、江蘇,一路上都是清軍的據點。
但鄭成功就是敢想敢乾。公元1659年,他聯合南明的另一位抗清將領張煌言,率領十七萬大軍、三千多艘戰船,從廈門出發,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北伐。北伐一開始特彆順利,鄭成功的軍隊就像“開了掛”一樣,一路上攻克了樂清、台州、鎮江等重鎮,很快就打到了南京城下。
當時南京的清軍守將是兩江總督郎廷佐,他見鄭成功的軍隊來勢洶洶,嚇得差點棄城逃跑。但郎廷佐是個老狐狸,知道硬拚肯定打不過,就想出了一個“緩兵之計”——他派人去跟鄭成功談判,說:“國姓爺,我們願意投降,但南京是大城市,需要時間準備,請您給我們三十天時間,三十天後我們一定開城投降。”
鄭成功一開始還挺警惕,覺得郎廷佐可能在耍花招。但他手下的將領們都勸他:“國姓爺,南京城這麼大,硬攻肯定會傷亡慘重,不如就等三十天,反正他們也跑不了。”鄭成功一想,覺得有道理,就答應了郎廷佐的請求,下令軍隊在南京城外駐紮,等待清軍投降。
可鄭成功沒想到,這一等,就等出了大麻煩。郎廷佐根本不是想投降,而是在拖延時間,等待清軍的援軍。他一邊跟鄭成功談判,一邊派人快馬加鞭去北京求援。順治皇帝得知南京危急,趕緊派安親王嶽樂率領十萬大軍,日夜兼程趕來支援。
而鄭成功的軍隊,因為長時間駐紮在城外,軍紀開始渙散。有的士兵覺得馬上就要攻克南京了,開始放鬆警惕,喝酒、賭博;有的士兵甚至偷偷去南京城裡搶東西。鄭成功雖然多次下令整頓軍紀,但效果並不好——畢竟軍隊裡大多是農民出身,沒見過南京這麼繁華的城市,難免會心動。
三十天很快就過去了,郎廷佐不僅沒有開城投降,反而率領清軍發起了突然進攻。當時鄭成功的軍隊正在準備攻城,根本沒料到清軍會來偷襲,一下子就亂了陣腳。更糟糕的是,嶽樂率領的清軍援軍也到了,對鄭成功的軍隊形成了夾擊之勢。
這場戰鬥打得特彆慘烈。鄭成功的部將甘輝、張英等戰死,軍隊傷亡慘重,十七萬大軍最後隻剩下幾萬人。鄭成功見大勢已去,隻能率領殘兵敗將,撤回福建。北伐南京的壯舉,就這樣以失敗告終。
撤回福建後,鄭成功特彆沮喪,他坐在廈門的總兵府裡,看著窗外的大海,歎了口氣說:“都怪我太輕敵了,才讓兄弟們白白犧牲。”《台灣外記》)但他沒有放棄抗清的決心,而是開始思考新的出路——既然在大陸很難打敗清軍,不如去收複被荷蘭人占領的台灣,把台灣當成抗清的根據地。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三國時期,孫權就派衛溫率船隊到達台灣當時叫夷洲)。但在公元1624年,荷蘭殖民者趁明朝內亂,占領了台灣的南部地區,在赤嵌城今台南)建立了據點,還對台灣的老百姓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荷蘭人不僅向老百姓征收重稅,還強迫老百姓種植鴉片,要是老百姓反抗,就會被處死。
鄭成功早就想收複台灣了。他小時候就聽父親鄭芝龍說過,台灣是個“寶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而且地理位置重要,是“抗清的天然堡壘”。北伐失敗後,鄭成功更加堅定了收複台灣的決心。他說:“台灣是我們中國的土地,荷蘭人憑什麼占領?我一定要把他們趕出去,讓台灣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為了收複台灣,鄭成功做了充分的準備。他先是派人去台灣偵查,摸清了荷蘭人的布防——荷蘭人在台灣有兩支軍隊,一支駐紮在赤嵌城,一支駐紮在熱蘭遮城今安平),還有幾艘戰船在海上巡邏。鄭成功還找到了一個名叫何斌的人,何斌原本是荷蘭人的翻譯,因為不滿荷蘭人的統治,偷偷跑回廈門,給鄭成功帶來了台灣的地圖和荷蘭人的軍事機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公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率領二萬五千大軍、三百多艘戰船,從金門料羅灣出發,橫渡台灣海峽。橫渡海峽的過程並不順利,船隊遇到了台風,有的戰船被吹翻,有的士兵掉進海裡淹死。但鄭成功沒有退縮,他親自站在旗艦的船頭,指揮船隊前進,還鼓勵士兵們說:“兄弟們,再堅持一下,到了台灣,咱們就能打敗荷蘭人,收複咱們的土地!”
經過幾天的航行,鄭成功的船隊終於到達了台灣的鹿耳門。鹿耳門是台灣的重要港口,荷蘭人在這裡設置了防線,還沉了很多船,堵塞了航道。但何斌早就告訴鄭成功,鹿耳門有一條狹窄的航道,隻有在漲潮的時候才能通過,而且荷蘭人沒有在這裡設防。
鄭成功抓住漲潮的機會,下令船隊從鹿耳門的狹窄航道進入台灣海峽。荷蘭人根本沒料到鄭成功會從這裡進來,等他們反應過來的時候,鄭成功的軍隊已經在台灣的灘頭登陸了。台灣的老百姓見鄭成功的軍隊來了,都高興得不得了,紛紛拿著食物和水來迎接,還主動給鄭成功的軍隊當向導。
鄭成功的軍隊很快就包圍了荷蘭人的赤嵌城。赤嵌城的荷蘭守將是描難實叮,他見鄭成功的軍隊來勢洶洶,趕緊派人去熱蘭遮城求援。熱蘭遮城的荷蘭守將是揆一,他派了幾百名士兵和幾艘戰船去支援赤嵌城,但都被鄭成功的軍隊打敗了——鄭成功的水師戰鬥力很強,荷蘭人的戰船根本不是對手,幾艘荷蘭戰船被擊沉,剩下的隻能狼狽地逃回熱蘭遮城。
描難實叮見援軍無望,又被鄭成功的軍隊包圍了幾個月,糧食和淡水都快用完了,隻能向鄭成功投降。公元1661年五月,描難實叮打開赤嵌城的城門,向鄭成功遞交了投降書。鄭成功特彆高興,他對描難實叮說:“你們荷蘭人占領台灣這麼多年,欺負我們的老百姓,現在你們投降了,我可以饒你們一命,但你們必須離開台灣,永遠不許再回來!”
收複赤嵌城後,鄭成功又率領軍隊包圍了熱蘭遮城。揆一不願意投降,還想負隅頑抗。鄭成功采取了“長期圍困”的策略,一方麵派軍隊包圍熱蘭遮城,不讓荷蘭人出來;另一方麵派人去開墾荒地,種植糧食,解決軍隊的糧食問題。他還頒布了《屯墾令》,鼓勵士兵和老百姓在台灣定居,發展農業生產。
荷蘭人在熱蘭遮城被包圍了八個多月,糧食和淡水都用完了,很多士兵因為饑餓和疾病死去。揆一見大勢已去,隻能在公元1662年二月,向鄭成功遞交了投降書。至此,被荷蘭人占領了三十八年的台灣,終於回到了中國的懷抱。
鄭成功收複台灣後,在台灣建立了政權,設置了府縣,還推行了一係列有利於台灣發展的政策——他鼓勵老百姓開墾荒地,種植水稻、甘蔗;他還建立了學校,讓台灣的老百姓子弟有機會讀書;他還廢除了荷蘭人的苛捐雜稅,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很快,台灣就從一個荒涼的島嶼,變成了一個“糧倉”,老百姓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就在鄭成功致力於建設台灣的時候,壞消息傳來了——他的父親鄭芝龍,因為多次勸說他投降清朝,被順治皇帝下令處死了;他的母親田川鬆,在福建南安老家,因為不願意被清軍侮辱,自殺身亡了。
鄭成功得知父母的死訊,悲痛欲絕。他本來就因為常年征戰,身體不太好,經過這雙重打擊,病情更加嚴重了。他經常一個人坐在總兵府裡,看著大陸的方向,哭著說:“爹,娘,兒子不孝,沒能為你們報仇,沒能收複大陸!”《台灣外記》)
公元1662年五月初八,鄭成功在台灣的總兵府裡病逝,年僅三十九歲。在他臨死前,他還掙紮著站起來,穿上朝服,對著大陸的方向磕了三個頭,說:“我朱成功,一生抗清複明,可惜沒能完成大業,實在是遺憾!希望後人能繼承我的遺誌,早日收複大陸,恢複明朝!”說完,就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鄭成功死後,他的兒子鄭經繼承了他的位置,繼續在台灣推行他的政策,還多次派兵進攻大陸,試圖完成他父親的遺誌。雖然鄭經最終沒能打敗清軍,但他保住了台灣,讓台灣在清朝統一全國之前,一直是抗清的根據地。
公元1683年,清朝的康熙帝派施琅率領水師,進攻台灣。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因為年幼,無力抵抗清軍,隻能投降清朝。至此,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的版圖。康熙帝雖然平定了台灣,但他並沒有忘記鄭成功的功績,他說:“鄭成功是個忠臣,他雖然抗清,但他收複台灣,有功於國家。”《清聖祖實錄》)後來,康熙帝還下令在台灣建立了“延平郡王祠”,紀念鄭成功。
在台灣的延平郡王祠裡,常年香火不斷,前來祭拜的人絡繹不絕。有白發蒼蒼的老人,帶著子孫來感受鄭成功的愛國精神;有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在鄭成功的雕像前宣誓,要為國家的統一和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祠堂裡的一副對聯,精準地概括了鄭成功的一生:“開辟荊榛千秋功業,驅除荷虜一代英雄。”
參考《清史稿》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