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5年前後,秦國的鹹陽宮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楚國華陽君的侄女,咱們的主角華陽夫人。這姑娘可不是一般人,論出身,是正兒八經的楚國貴族,相當於現在的“頂級名媛”;論顏值,《史記》裡雖沒直接寫,但能讓秦昭襄王的兒子安國君後來的秦孝文王)一眼淪陷,顏值絕對是“天花板”級彆;論情商,更是沒話說,剛到秦國就把安國君哄得團團轉,連帶著秦昭襄王和王後都對她頗有好感。
當時的安國君,還是秦國的太子,身邊的姬妾沒有一個加強連也有一個排,可他偏偏就獨寵華陽夫人。為啥?因為華陽夫人太會“拿捏”人心了。彆的姬妾還在靠撒嬌、爭風吃醋博關注的時候,華陽夫人已經玩起了“高端操作”——她知道安國君喜歡風雅,就特意學了秦國的詩歌,還練了一手好書法,安國君跟她聊天,既能聊楚國的風土人情,又能聊秦國的治國之道,簡直是“靈魂伴侶”;她知道安國君孝順,就經常去給秦昭襄王和王後請安,端茶送水、捶背揉肩,比親閨女還貼心,王後一高興,就常在安國君麵前誇她“賢良”。
就這麼著,華陽夫人很快從“姬妾”升為“正夫人”,成了太子妃。安國君對她寵到什麼程度?專門給她建了座“華陽宮”,裡麵的裝修比太子寢宮還豪華;華陽夫人喜歡吃楚國的蜜橘,安國君就讓人從楚國千裡迢迢運過來,哪怕路上壞了一大半,也得讓她吃上新鮮的;宮裡的人見華陽夫人受寵,都忙著巴結她,連安國君的其他兒子見了她,都得恭恭敬敬地喊一聲“母親”。
按說華陽夫人的日子已經過得夠滋潤了,可她心裡始終有個“隱憂”——她嫁給安國君好幾年,卻一直沒生下兒子。在那個“母憑子貴”的年代,沒有兒子,就意味著沒有“長期飯票”。現在安國君寵她,可等安國君老了、去世了,新的秦王繼位,她這個沒兒子的前太子妃,下場恐怕會很淒慘。
有一回,華陽夫人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忍不住跟貼身侍女吐槽:“你說我這日子過得再好,沒個兒子,將來可怎麼辦啊?”侍女勸她:“夫人您彆擔心,大王這麼寵您,說不定很快就會有皇子了。”華陽夫人搖搖頭:“哪有那麼容易?再說,就算有了,也得等他長大,這期間要是出點什麼事,可怎麼好?”
她不知道的是,就在她為“無嗣”發愁的時候,一個叫呂不韋的商人,正在千裡之外的趙國邯鄲,盯著一個叫嬴異人的秦國公子,心裡盤算著一場“驚天大投資”——而這場投資,即將徹底改變華陽夫人的命運。
嬴異人是誰?他是安國君的兒子,卻是最不受待見的那個——因為他的母親夏姬不受寵,他自己也被派到趙國當“質子”相當於人質)。在趙國的日子,嬴異人過得那叫一個慘:趙國跟秦國老打仗,他動不動就被趙國人罵“秦狗”;手裡沒多少錢,連像樣的衣服都買不起,跟乞丐差不了多少。用現在的話說,嬴異人就是個“落魄鳳凰”,誰都不覺得他有翻身的機會。
可呂不韋不這麼想。呂不韋是個商人,眼光毒辣,他見了嬴異人之後,第一句話就是“此奇貨可居也”《史記·呂不韋列傳》),意思是這小子是個“潛力股”,值得重金投資。他的計劃很簡單:把嬴異人包裝成“賢能公子”,再幫他認華陽夫人當“母親”,最後推他當太子,等嬴異人繼位後,自己就能從“商人”變成“權臣”,賺得盆滿缽滿。
為了實現這個計劃,呂不韋先找到了嬴異人,開門見山地說:“公子,我能幫你回秦國當太子。”嬴異人一開始以為他是騙子,笑著說:“你先管好自己吧,彆來忽悠我。”呂不韋卻不慌不忙地說:“我要是幫你當了太子,我自己也能富貴,這是‘雙贏’的事,我為什麼要騙你?”
嬴異人一聽,覺得有道理,就跟呂不韋達成了合作。接下來,呂不韋開始“砸錢”:他給了嬴異人一大筆錢,讓他在趙國結交名人、打造“賢能”的名聲;自己則帶著更多的錢,買了一堆奇珍異寶,直奔秦國鹹陽,目標隻有一個——見到華陽夫人。
呂不韋沒直接去找華陽夫人,而是先找到了華陽夫人的姐姐和弟弟陽泉君,用珠寶和利益打通了關係。在陽泉君的引薦下,呂不韋終於見到了華陽夫人。一見麵,呂不韋就把帶來的珠寶全獻給了華陽夫人,然後開始“彩虹屁”攻擊:“夫人您真是仙女下凡,我在趙國就聽說您的美名,今天一見,比傳說中還美!”
華陽夫人被誇得很開心,呂不韋趁機話鋒一轉,說起了嬴異人:“夫人,您不知道,嬴異人公子在趙國可想念您了!他經常跟我說,‘我雖然沒見過華陽夫人,但我心裡把她當親母親一樣,要是能回秦國,我一定好好孝敬她’。而且嬴異人才華出眾,在趙國的名人圈子裡口碑特彆好,大家都說他是安國君兒子裡最優秀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華陽夫人一聽,心裡有點觸動——她一直沒兒子,要是能認一個這麼優秀的兒子,既能解決“無嗣”的問題,又能鞏固自己的地位,何樂而不為?但她還是有點猶豫:“嬴異人再好,也是夏姬的兒子,我認他當兒子,合適嗎?”
呂不韋早就料到她會這麼問,趕緊說:“夫人,這有什麼不合適的?母憑子貴,子也憑母貴啊!嬴異人現在沒靠山,您要是認他當兒子,他以後肯定對您忠心耿耿;您有了他這個兒子,以後就算安國君百年之後,您也是太後,誰還敢欺負您?要是您錯過了這個機會,等安國君其他兒子當了太子,您可就沒好日子過了。”
這番話戳中了華陽夫人的痛點。她越想越覺得有道理,當天晚上就找安國君“吹枕邊風”:“大王,我聽說咱們的兒子嬴異人身在趙國,卻不忘秦國,還特彆賢能,我真為您高興。可惜我沒生兒子,要是能把嬴異人認作兒子,讓他當太子,我以後也有個依靠了。”
安國君本來就寵華陽夫人,再加上呂不韋之前已經通過其他大臣,把嬴異人的“賢名”傳到了安國君耳朵裡,安國君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夫人說得對,嬴異人確實不錯,就依你,讓他當太子!”
為了讓這件事更正式,安國君還和華陽夫人一起,刻了個玉符,作為立嬴異人為太子的憑證。《史記·呂不韋列傳》裡記載:“安國君許之,乃與夫人刻玉符,約以為嗣。”就這麼著,嬴異人從一個“落魄質子”,搖身一變成了秦國太子,而華陽夫人,也終於解決了“無嗣”的隱憂,為自己的未來買了一份“保險”。
嬴異人能回秦國,華陽夫人的作用可不小。為了讓嬴異人更“貼心”,華陽夫人還特意給嬴異人改了個名字——“子楚”,因為華陽夫人是楚國人,讓他姓“楚”,意思是“你是我楚國來的兒子”,既拉近了關係,又彰顯了自己的地位。
嬴異人現在該叫子楚了)回到秦國後,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見華陽夫人。他特意穿了一身楚國的衣服,一見到華陽夫人就跪下磕頭,哭著說:“母親,兒子在趙國天天想念您,今天終於能見到您了,兒子太開心了!”
華陽夫人一看,這孩子不僅懂事,還這麼貼心,心裡更滿意了,趕緊把他扶起來,給了他一堆賞賜,還親自安排他的住處和飲食。安國君見他們母子關係這麼好,也特彆高興,經常讓子楚陪自己處理政務,子楚表現得很出色,安國君對他越來越滿意。
可就在一切順順利利的時候,意外發生了——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了,安國君繼位,成了秦孝文王。按照規矩,安國君繼位後要先守孝一年,然後才能正式登基。可誰也沒想到,安國君守孝期滿,剛正式登基三天,就突然去世了!
這個消息來得太突然,整個秦國都慌了——國君剛繼位就去世,要是處理不好,很可能會引發內亂。就在這關鍵時刻,華陽夫人站了出來。她雖然心裡也難過,但還是強忍著悲痛,召集大臣們開會,大聲說:“現在不是難過的時候!大王去世了,太子子楚就是新的國君,咱們趕緊擁立子楚登基,穩定大局!”
大臣們本來還有點猶豫,可看到華陽夫人這麼堅定,再加上子楚本來就是法定的太子,就都同意了。就這樣,子楚順利繼位,成了秦莊襄王。華陽夫人也從“太子妃”升級成了“太後”,史稱“華陽太後”。
子楚繼位後,果然沒辜負華陽夫人的期望,對她特彆孝順:給她建了更豪華的宮殿,讓她享受最高規格的待遇;每次處理重大政務,都會先去請教華陽太後的意見;宮裡的人要是敢怠慢華陽太後,子楚二話不說就嚴懲。華陽太後的地位,比以前更穩固了。
呂不韋也沒白忙活,子楚繼位後,任命他為丞相,封他為文信侯,還把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呂不韋從一個商人,變成了秦國最有權勢的大臣,實現了“奇貨可居”的目標。而這一切的起點,都是華陽夫人當初的“慧眼識珠”——要是沒有華陽夫人認子楚當兒子,子楚成不了太子,呂不韋也成不了丞相,秦國的曆史可能都會改寫。
子楚當了三年秦王,也去世了,他的兒子嬴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繼位。這時候的嬴政才十三歲,還沒能力處理國家大事,秦國的政權就落到了呂不韋和華陽太後手裡。
有人可能會問:嬴政的母親趙姬也在,為什麼是華陽太後掌權?因為趙姬出身低微,又跟呂不韋有不清不楚的關係,大臣們都不認可她;而華陽太後是楚國貴族出身,又是子楚的“養母”、嬴政的“奶奶”,身份尊貴,又有威望,大臣們都服她。
華陽太後雖然掌權,但她不像彆的太後那樣“垂簾聽政”、獨斷專行,而是跟呂不韋分工合作:呂不韋負責處理日常政務、對外軍事,華陽太後則負責穩定宮廷、協調貴族關係。這種“搭檔模式”,讓秦國在嬴政年幼的時候,保持了穩定,沒出什麼亂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時秦國的貴族勢力很複雜,有秦國本土的老貴族,有從楚國來的“楚係”貴族華陽太後就是楚係的核心),還有從其他國家來的客卿比如呂不韋)。這些勢力之間很容易產生矛盾,要是處理不好,就會引發內亂。華陽太後就像個“潤滑劑”,經常在這些勢力之間周旋,化解矛盾。
比如有一回,秦國本土貴族想排擠呂不韋,說他是“外國來的商人,沒資格當丞相”,還聯名上書,要求嬴政罷免呂不韋。華陽太後知道後,直接在朝堂上反駁:“呂不韋幫子楚回秦國當太子,又輔佐子楚治理國家,功勞這麼大,怎麼沒資格當丞相?你們要是有本事,也幫秦國立個大功看看!”
那些貴族被懟得啞口無言,再也不敢提罷免呂不韋的事。呂不韋知道後,特彆感激華陽太後,兩人的合作關係也更穩固了。
除了穩定朝堂,華陽太後還很關心嬴政的教育。她知道嬴政是未來的秦王,必須好好培養,就親自挑選了有學問的大臣當嬴政的老師,教他讀書、學兵法、學治國之道。有一回,嬴政跟老師吵架,不願意學兵法,華陽太後就把他叫到身邊,語重心長地說:“你是秦國的未來,要是連兵法都不會,以後怎麼統領軍隊、統一六國?你父親和爺爺都是靠打仗才穩住秦國的,你可不能辜負他們的期望啊!”
嬴政聽了,很受觸動,從此再也不偷懶,認真學習起來。後來嬴政能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跟華陽太後小時候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華陽太後在秦國的威望越來越高,連楚國的國君都要給她寫信,想通過她跟秦國搞好關係。有人說,華陽太後是“秦國的定海神針”,隻要有她在,秦國就亂不了。這話一點都不假——在她掌權的那些年,秦國不僅沒出內亂,還繼續擴張領土,為後來嬴政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230年左右,華陽太後去世,享年大約七十歲。嬴政按照最高規格,把她跟秦孝文王安國君)合葬在了一起,還追封她為“孝文王後”,以表彰她對秦國的貢獻。
華陽太後的一生,堪稱“傳奇”——她從一個楚國貴女,嫁到秦國當太子妃,因無嗣而麵臨危機,卻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呂不韋的幫助,認子楚當兒子,成功化解危機;她輔佐子楚繼位,又輔佐嬴政穩定朝局,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她不像趙袖那樣靠“枕邊風”亂政,也不像驪姬那樣靠陰謀詭計爭權,而是靠自己的威望、智慧和品德,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參考《史記》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