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和熹皇後鄧綏:危難臨朝定亂塵,輕徭薄賦惠黎民!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 第27章 和熹皇後鄧綏:危難臨朝定亂塵,輕徭薄賦惠黎民!

第27章 和熹皇後鄧綏:危難臨朝定亂塵,輕徭薄賦惠黎民!(1 / 2)

在東漢,如果說陰麗華是“賢後”的標杆,那鄧綏就是“能後”的典範。她入宮後不爭寵卻憑實力圈粉,當上皇後不久就成了寡婦,臨朝聽政時既要對付外戚權臣,又要應對天災人禍,硬生生把風雨飄搖的東漢王朝拉回正軌。更難得的是,她掌權十五年,沒搞過“後宮乾政”的幺蛾子,反而抑製外戚、重用賢臣、減免賦稅,連《後漢書》都忍不住誇她“興滅國,繼絕世,錄功臣,複宗室”,妥妥的“東漢續命人”,她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鄧綏。

鄧綏能有後來的成就,跟她的“起跑線”有很大關係——她出身東漢頂級豪門“鄧氏家族”,祖上是輔佐劉秀打天下的開國功臣鄧禹,位列“雲台二十八將”之首。到了鄧綏父親鄧訓這一輩,鄧家依然是朝廷重臣,鄧訓官至護羌校尉,不僅打仗厲害,還特彆體恤百姓,在邊疆威望極高。

生於這樣的家庭,鄧綏從小就自帶“頂配資源”,但她跟那些嬌生慣養的豪門小姐不一樣,彆的姑娘忙著學女紅、練歌舞的時候,她偏偏喜歡“啃書本”。《後漢書·皇後紀》裡記載她“六歲能史書,十二通《詩》《論語》”,意思是六歲就能讀史書,十二歲就把《詩經》《論語》背得滾瓜爛熟,放在現在就是妥妥的“學霸”,還是“文理兼修”的那種。

她父親鄧訓見女兒這麼愛讀書,也不把“女子無才便是德”那套當回事,反而經常跟她討論史書裡的治國之道。有一次,鄧訓處理邊疆事務遇到難題,跟幕僚們商量半天都沒頭緒,結果鄧綏在旁邊插了一句,分析得頭頭是道,連鄧訓都忍不住驚歎:“我這女兒,比你幾個哥哥還懂事兒!”

不過,鄧綏也不是“書呆子”,她特彆會拿捏“分寸感”。按照當時的規矩,女孩子還是要學女紅的,她雖然更喜歡讀書,但也沒落下這些“必修課”,每天白天跟母親學刺繡,晚上再挑燈讀史書,把“德智體美勞”發展得麵麵俱到。這種“既懂詩書,又接地氣”的特質,為她後來在後宮和朝堂立足埋下了伏筆。

可惜好景不長,鄧綏十二歲那年,父親鄧訓突然去世。這對鄧綏打擊很大,她當場就哭暈過去,醒來後堅持要為父親守孝三年。要知道,古代女子一般隻守孝一年,守孝三年是男子的規矩,但鄧綏不管這些,每天隻吃粗茶淡飯,穿著粗布衣服,連頭發都不梳理,整整三年都住在父親的墓旁。《後漢書》裡說她“晝夜號泣,終三年不食鹽菜,憔悴毀容,親人不識之”,這份孝心和韌性,讓周圍人都對她刮目相看。

守孝結束後,鄧綏的名聲在京城傳開了——大家都知道鄧家有個既孝順又有才的姑娘,連漢和帝劉肇都聽說了她的名字。永元七年公元95年),漢和帝選秀女入宮,鄧綏憑借“名門之後+才女+孝女”的三重光環,順利入選,被封為“貴人”,從此踏入了未央宮的大門。

剛入宮的時候,鄧綏麵臨的處境可不輕鬆。當時的皇後是陰氏——沒錯,就是陰麗華的後人,出身同樣顯赫,而且比鄧綏早入宮兩年,已經深得漢和帝的寵愛。更重要的是,陰皇後性格驕縱,眼裡容不得沙子,看到鄧綏長得漂亮又有才華,心裡早就把她當成了“眼中釘”。

換做彆的妃嬪,可能要麼跟陰皇後硬剛,要麼拚命討好漢和帝爭寵,但鄧綏偏不——她選擇了“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生存策略。

首先,在漢和帝麵前,她從不爭風吃醋。每次漢和帝想留宿她宮裡,她總是找借口推辭,要麼說“陛下應該多陪陪皇後,這樣才能彰顯皇後的尊貴”,要麼說“最近宮裡有姐妹身體不舒服,陛下應該去看看她們”。漢和帝一開始還覺得奇怪,後來發現鄧綏是真心實意替彆人著想,反而對她更加上心。有一次漢和帝生病了,病得很重,陰皇後不僅不照顧,還私下裡說“等我當了太後,一定把鄧家趕儘殺絕”。這話傳到鄧綏耳朵裡,她沒有去跟漢和帝告狀,反而哭著對身邊人說:“我要是死了,既能報答陛下的恩情,又能讓皇後消氣,還能保全鄧家,這多好啊!”幸好身邊人拉住了她,才沒出意外。後來漢和帝病好了,知道了這件事,對陰皇後的不滿越來越深,對鄧綏的好感也越來越強。

其次,在陰皇後麵前,她始終保持“低姿態”。每次見到陰皇後,她都會主動行禮,而且從不穿跟陰皇後顏色一樣的衣服,走路也故意走在陰皇後後麵。有一次宮裡舉行宴會,彆的妃嬪都穿著華麗的衣服,隻有鄧綏穿得很樸素,還特意把自己的座位往旁邊挪了挪。有人問她為什麼,她笑著說:“皇後穿得那麼漂亮,我可不能搶了皇後的風頭。”陰皇後雖然心裡還是不喜歡她,但也挑不出她的錯處,隻能暫時作罷。

最後,在宮女和太監麵前,她更是“接地氣”。她從不擺貴人的架子,宮女犯了錯,隻要不是大錯,她都會從輕發落;太監家裡有困難,她還會偷偷給他們塞錢。時間長了,宮裡上上下下都成了鄧綏的“粉絲”,連陰皇後身邊的人,都忍不住在背後誇鄧綏善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鄧綏的“低調”,其實是最高級的“智慧”——她知道,在後宮裡,爭寵不如“攢口碑”,跟皇後硬剛不如“以柔克剛”。果然,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陰皇後因為“巫蠱之術”古代一種詛咒人的邪術)被揭發,漢和帝大怒,廢黜了陰皇後的位置,還把她打入了冷宮。

陰皇後被廢後,漢和帝第一個就想到了鄧綏,想立她為皇後。但鄧綏又開始“裝病”,說自己身體不好,不能擔起皇後的重任,還推薦了幾個其他的妃嬪。漢和帝知道她是故意推辭,反而更加堅定了立她為後的決心,直接下了詔書:“皇後之位,非鄧貴人莫屬!”就這樣,鄧綏在入宮七年後,終於登上了皇後的寶座。

成為皇後之後,鄧綏依然保持著“低調務實”的作風。她下令減少後宮的開支,把宮裡多餘的珠寶首飾都拿出來救濟災民;她還禁止外戚入宮乾政,連自己的哥哥鄧騭,都隻給了個閒職。《後漢書》裡記載她“自入宮掖,從曹大家受經書,兼天文、算數。晝省王政,夜則誦讀,而患其謬誤,懼乖典章”,意思是她當了皇後之後,依然堅持學習,白天處理後宮事務,晚上還要讀書,生怕自己犯了錯。這樣的皇後,彆說在東漢,就是在整個中國曆史上,都少見。

鄧綏當皇後的日子,隻過了三年就戛然而止。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漢和帝突然去世,年僅二十七歲。更要命的是,漢和帝的兒子都還很小——長子劉勝有重病,無法繼位,小兒子劉隆才剛滿百日。

國不可一日無君,麵對這樣的局麵,滿朝文武都慌了神。就在大家爭論不休的時候,鄧綏站了出來,果斷決定:立百日嬰兒劉隆為皇帝,自己以皇太後的身份臨朝聽政。這是東漢曆史上第二次太後臨朝聽政第一次是竇太後),但鄧綏的表現,比竇太後強了不止一個檔次。

剛臨朝聽政的時候,鄧綏麵臨的是一個“爛攤子”:首先,漢和帝時期雖然表麵太平,但實際上國庫空虛,百姓貧困;其次,外戚和宦官勢力開始抬頭,朝堂上派係林立;最後,各地接連發生天災,先是水災,後是旱災,還有蝗災,災民遍地都是。

麵對這些難題,鄧綏沒有慌,而是拿出了“硬核”的解決方案:

1.穩定朝局:打“外戚牌”但不任人唯親

鄧綏知道,要穩定朝局,必須要有自己的人,但她又不想重蹈竇太後“外戚專權”的覆轍。於是,她提拔自己的哥哥鄧騭為車騎將軍,讓他掌握部分兵權,但同時又規定鄧騭不能乾預朝政,還讓朝中的老臣監督他。鄧騭也很懂事,知道妹妹的心思,從不結黨營私,反而經常推薦有才華的人入朝為官。後來鄧騭率軍平定了涼州的叛亂,還主動把兵權交了出來,成為了東漢外戚的“正麵典型”。

除了用外戚,鄧綏還特彆重視重用賢臣。她發現尚書仆射周章為人正直、有謀略,就把他提拔為司空,讓他負責處理朝政;她知道張禹精通儒學、善於治國,就讓他擔任太傅,輔佐小皇帝。在鄧綏的安排下,朝堂上形成了“外戚+賢臣”的穩定格局,沒有出現派係鬥爭的情況。

2.救濟災民:把“民生”放在第一位

麵對天災,鄧綏的反應速度堪稱“教科書級彆”。她首先下令打開國庫,發放糧食和衣物給災民;然後又減免了災區的賦稅,還允許災民到豐收的地區謀生;最後,她還親自帶領後宮的妃嬪和宮女織布,把織好的布送給災民。《後漢書》裡記載她“每有災異,輒引咎自責,減膳撤樂,以救災厄”,意思是每次發生天災,她都會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減少自己的飲食和娛樂,用實際行動救災。

有一次,洛陽發生了大饑荒,餓死了很多人。鄧綏得知後,親自到洛陽的街頭視察,看到有災民吃草根樹皮,她當場就哭了,下令把宮裡的糧食全部拿出來救濟災民,還把自己的衣服和首飾都捐了出去。在她的帶動下,朝中大臣也紛紛捐款捐物,很快就緩解了饑荒。

3.整頓吏治:對“貪官汙吏”零容忍

鄧綏知道,要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必須整頓吏治。她下令嚴查貪官汙吏,隻要發現有官員貪汙受賄或者欺壓百姓,不管官位有多高,一律嚴懲不貸。有一次,她發現南陽太守韓棱貪汙了救災款,當即就把韓棱革職查辦,還把他的家產全部沒收,用來救濟災民。這件事傳開後,各地官員都嚇得不敢再貪汙,吏治一下子就清明了很多。

鄧綏還特彆重視官員的選拔,她規定各地推薦官員的時候,必須推薦有真才實學、品德高尚的人,不能推薦自己的親戚朋友。她還經常親自考核官員,隻要發現有官員不合格,就會馬上把他罷免。在她的治理下,東漢的官員隊伍素質有了很大的提升。

就在鄧綏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又一個噩耗傳來——登基才八個月的劉隆,突然夭折了,史稱“漢殤帝”。劉隆是中國曆史上壽命最短的皇帝,他的去世,讓東漢再次陷入了“無君”的危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新小说: 落日吻過紅裸時 姐姐乖,弄臟我 這姑娘,怕痛卻比誰都能活? 重生末世驚!她是喪屍女王 複製粘貼,我的異能通諸天 全民求生:從亂葬崗挖到帝王陵 厲煞纏村:我靠祖傳道書斬煞 大唐:投資武則天我成了萬古一帝 李雲龍穿成大宋皇帝?不服就乾 屍卒:開局吞噬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