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尚未封王時,他便敢率五千鐵騎直取鮮卑二十萬聯軍。如今坐擁百萬之眾,兼領幽州軍政大權,帳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
"若令其出征邊陲,不出數月必能平定亂局。屆時非但拖延不成,反助其立下開疆拓土之功,豈非弄巧成拙?"
"孟德曾與之並肩作戰,當知其用兵如神。此計雖妙,卻難奏效,徒為他人做嫁衣罷了。"
在座眾人都清楚燕王用兵之神。雖對劉鳳多有不滿,卻也不得不承認其軍事才能。
當年漁陽之戰,自問無人能以五千破二十萬之眾。若令其出征,無異於拱手送上戰功。
袁紹暗自慶幸,若讓曹操之計得逞,豈非顯得自己無能?
曹操冷眼旁觀席間眾人的神色,心中暗自歎息。這些人的見識與胸襟,想要與燕王爭鋒,實在是不自量力。若不能及時調整心態,日後必被燕王逐個擊破。
思及此,他不由得對何進產生了動搖:這位大將軍,恐怕並非明主。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
"大將軍誤會了。"曹操微微搖頭。
起初聽到曹操的建議時,何進大失所望,以為這位幕僚不過爾爾。
但曹操接下來的話語卻讓何進眼前一亮,他急切地追問:"孟德有何高見,但說無妨?"
曹操環視眾人,從容說道:"燕王用兵如神,這點我深有體會。潁川一役,我親眼目睹他殲滅數十萬黃巾軍的全過程。自出道以來,燕王確實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以弱勝強的戰績不勝枚舉,"大漢帝國戰神"之稱當之無愧。"
"然而——"曹操話鋒一轉,"燕王終究並非真神。通過研究他參與的所有戰役,我發現了一個致命弱點。正是基於此,我才提出方才的建議。"
何進身為當朝大將軍,又是皇親國戚,位極人臣,與燕王身份相當,故敢直呼其名。
而書房內的其他人,雖與燕王關係不睦,甚至敵視,但麵對這位因功複爵的實權藩王——驃騎大將軍兼太尉、幽州牧,終究心存敬畏。即便燕王不在場,他們也不敢直呼其名諱。
當前場合已無人在意稱謂細節,眾人麵容皆現驚愕之色,瞪圓雙目緊盯堂前那位曹姓男子。
誰能料想曹操竟洞察了燕王用兵的致命破綻!
自漁陽會戰始,燕王曆經數十場惡戰未嘗敗績,每戰傷亡甚微,確為當世無雙的沙場戰神。這份彪炳戰績,令在座文武無不心悅誠服。
而今曹操竟聲稱:燕王並非不可戰勝,其用兵存有致命缺陷。若此言屬實,則燕王戰無不勝的神話將就此終結。
此等驚天消息,對在場眾人而言不啻為意外之喜。
何進猛然離席,雙拳緊握急聲道:"孟德,劉鳳當真存有破綻?若你所言非虛,當記首功!"
滿座目光皆聚焦於那七尺黑漢,既盼其言屬實可消弭對燕王的畏懼,又恐其嘩眾取寵獨占鼇頭。事關各自前程,眾人心思迥異。
曹操無暇揣度眾人所想,繼續剖析道:"細究起來,燕王親曆的大規模戰役不過四場:
首戰漁陽會戰,率五千精騎破二十萬胡騎,使鮮卑貴族俯首稱臣;
次役長社之戰,以火攻殲黃巾十萬,陣斬張梁、張寶二賊首。"
第三戰:廣宗之役,燕王以蓋世威嚴震懾數十萬黃巾軍開城歸順,徹底終結百萬叛軍之亂。
北疆叛亂由張舉、張純兄弟掀起,燕王僅用一日便攻破平剛城,陣斬張純,收降十餘萬叛軍。
縱觀燕王征戰經曆可見,其部眾最擅進攻,攻城戰法卻顯不足。每逢必勢如雷霆,速戰速決;然遇城防要塞,多采取圍而不攻之策,借王威震懾迫敵獻城或棄逃。
"攻城戰術實為燕王最大軟肋。"曹操環視眾人繼續剖析:"緣由有三:其一,燕王麾下多為鐵騎,本就不宜攻城;其二,聞燕軍士卒陣亡需發巨額撫恤,燕王仁厚,雖坐擁巨富仍惜士卒性命,而攻城死傷最重,故力避強攻;其三,攻城最驗將才,燕王雖天縱英才,卻少有攻城曆練,經驗不足,故常繞城而戰。"
"此弱點日後或可彌補。"曹操話鋒一轉,"今燕王執掌幽州軍政,坐擁八萬精銳,已具強攻城池之實力。"
眾人聞言皆頷首稱是。曹操能洞悉此節,正因曾與燕王並肩征戰之故。
近年來,曹操始終密切關注著燕王的一舉一動,因此才能發現旁人難以察覺的破綻。
在座眾人大多未曾與燕王並肩作戰,又懾於其威名,自然想不到這些細微之處。
由此可見,曹操的洞察力與謀略確實更勝一籌。
善於把握細節之人,往往能獲得更多機遇。
曹操信心十足地繼續闡述:"我提議讓燕王收複北疆,正是要利用其軍隊不擅長攻城戰的弱點,以此達到拖延之效。
攻城戰必將折損大量兵力。燕王雖有八萬精銳之師,但若要收複北疆,必遭重創,這將極大削弱其軍力。
喜歡三國:從甄府贅婿到開國帝王請大家收藏:()三國:從甄府贅婿到開國帝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