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端坐禦座,目光灼灼地掃視群臣,嘴角噙著意味深長的笑:"想必諸位都注意到了,本王說過那五萬精兵另有用途。"
"依本王所見,諸侯聯軍討伐董卓之事,十有會以失敗收場。這些諸侯舉兵不過是為謀私利,何來匡扶漢室之心?"
"隻要董卓稍作讓步,這些各懷鬼胎的諸侯便會止步不前。畢竟誰願意頭上壓著個強勢朝廷?隻要董卓不過分跋扈,諸侯們巴不得他繼續把持朝政。"
"既然諸侯都在打自己的算盤,我們燕國豈能坐失良機?"
劉鳳略作停頓,看著陷入沉思的群臣,繼續道:"自丁原命喪洛陽,並州九郡群龍無首。昔日十萬並州狼騎,兩萬戰死洛陽,五萬隨呂布投了董卓,剩下三萬由高順、張遼率領歸順我燕國。"
"如今的並州,就像隻被拔了牙的老虎,不知多少人在暗中覬覦呢。"
群臣聽到君主意圖奪取並州九郡的謀劃,頓時精神抖擻。當今天下諸侯林立,既然董賊難以一舉剿滅,朝廷威儀自然難以恢複。
值此群雄逐鹿之際,唯有開疆拓土方能立足。燕國地處北疆,南麵冀州乃王叔屬地,未便興兵。若不向北拓展草原,便唯有西取並州九郡的城池與人口。
此刻並州防衛空虛,各方視線未及,以我王尊貴身份,正是吞並良機。
眾臣想通此節,齊聲拜道:"王上聖明,臣等附議。"
見眾臣讚同,劉鳳嘴角泛起森冷笑意:"甚好!既然諸位愛卿均無異議,那便即刻著手。此番須以懷柔之策收服並州民心,故當以歸附的三萬並州狼旗為主力。"
他眼中閃過貪婪之色:"與其讓董賊染指,不如由我燕國吞下這並州九郡!趁諸侯討董之際,本王欲遣五萬大軍進駐並州,將這片疆土儘數劃入燕國版圖!"
此次率軍出征的主帥人選,劉鳳決定以張遼為主將,高順為副將,賈詡任軍師,統領三萬精銳並州狼騎出征,諸位以為如何?
高順與張遼聞言頗為惶恐。張遼當即起身拱手道:"啟稟大王,末將雖感念王上厚愛,但初投燕國不久,對軍中規製尚不熟悉。且臣先前在並州軍中不過擔任彆部司馬之職,資曆尚淺。"
張遼心中思忖:自己初來乍到,雖有統兵之才,但在實力為尊的軍營中,貿然出任主帥恐難服眾。燕隊素以"帝國第一軍"著稱,將士們必然心氣甚高。與其強行為帥遭人非議,不如先立戰功再展抱負。
劉鳳洞察其意,從善如流道:"既如此,寡人另擇主帥,卿可為先鋒官。"
張遼感激不儘:"末將拜謝王上知遇之恩!"
劉鳳環視武官隊列,暗自籌劃:三路大軍需各遣良將統率。東路當由本王親率五萬精兵直取洛陽,討伐董賊...
【軍事部署方案】
第二軍團:任命一員統帥率五萬精銳進駐並州全境,全麵接管九郡防務。
第三軍團:留駐五萬將士固守王都薊城,確保燕國核心疆域及北方邊境安危。
——
當前時局受蝴蝶效應影響,右北平太守公孫瓚未參與討董聯盟,僅屯兵土垠城按兵不動。薊城留守的五萬大軍正是為牽製此人,防其趁虛而入。因此,坐鎮王都的將領人選關乎重大。
南下討董的主力軍由我親率,無須多慮。但並州方麵軍與北方邊防軍的統帥遴選,則需慎之又慎——須得老練持重的宿將方能勝任。
劉鳳沉思之際暗忖:"燕國雖名將如雲,然獨當一麵者寥寥。按原史軌跡,關張二人本應赴酸棗會盟。關羽陣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皆成千古佳話,此番必攜二人南下親睹壯舉。"
"另如黃忠、趙雲,昔年未曾參與虎牢關之戰,實為後世憾事。全盛黃忠與巔峰呂布孰強?常山趙子龍未與名將交鋒若何?皆乃三國迷永世爭論之題。此番若不遣趙雲同行,必成莫大遺憾。"
至於留守人選——臧洪堪稱上選。此君位列燕國三大將,資曆深厚、行事穩重,統禦北疆萬無一失。唯獨並州方麵軍主帥一職......
指節輕叩案幾)究竟何人可擔此重任?
甘寧同樣是將帥之才,但身為水軍統帥若率五萬兵馬前往並州,難免會引起部分將領的議論。
真是令人困擾!麾下良將終究不足,如今要三線作戰,能獨當一麵的將領就顯得捉襟見肘。
還需多栽培些能鎮守一方的高級將領才是。
雖心煩意亂,但戰前準備刻不容緩。
劉鳳高坐王位,掃視群臣後肅然下令:"南征董卓一路,由本王親任主帥,關羽、張飛、趙雲為副將,郭嘉任軍師,率三千禦林精銳及五萬大軍,合計五萬三千將士。
並州防務交由黃忠統帥,張遼、高順為副將,賈詡為軍師,領三萬並州狼旗與兩萬百戰神機營,共五萬人馬。
燕國與北疆防務委派臧洪為主帥,太史慈、甘寧、蔣欽輔助,五萬黃金火騎兵駐守薊城王都。"
雖想目睹黃忠與呂布的巔峰對決,奈何麾下將領不足,隻能抱憾。
此等安排合情合理,群臣皆無異議。
見眾臣神色欣然,劉鳳微微頷首。
忽想起一事需谘詢謀士,便揮手道:"諸位先行退下準備出征事宜。賈詡、郭嘉暫留,本王有事相商。"
喜歡三國:從甄府贅婿到開國帝王請大家收藏:()三國:從甄府贅婿到開國帝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