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番外:風雨故人——文履謙傳_鐵血新華夏:龍騰寰宇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鐵血新華夏:龍騰寰宇 > 第21章 番外:風雨故人——文履謙傳

第21章 番外:風雨故人——文履謙傳(1 / 1)

光緒二十年的冬夜,格外寒冷。京師貢院之外,殘雪未消,北風如刀。文履謙裹緊了單薄的棉袍,隨著垂頭喪氣的人流,踉蹌而出。榜上無名。又一次。

這已是他第三次會試落第。不同於前兩次尚有年輕氣盛可作憑恃,這一次,他心中隻有一片冰冷的死灰。並非才學不濟,他文履謙之名,在豫南士子中亦算翹楚。隻是,如今的科場,早已不是寒窗苦讀便能叩開的龍門。關節、請托、鑽營,乃至明碼標價的舞弊,如同巨大的陰影,籠罩著每一個渴望“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讀書人。他自詡清流,不肯同流合汙,便隻能在這門外,一次次承受這冰霜般的冷落。

“文兄,又……唉。”同鄉的士子拍了拍他的肩膀,欲言又止,最終化作一聲歎息,彙入了那失意的人潮。

文履謙沒有回應。他抬頭望著鉛灰色的、仿佛要將這皇城徹底壓垮的天空,隻覺得胸中塊壘難消,一股憤懣與絕望交織的情緒幾乎要破腔而出。國事日非,甲午新敗,割地賠款,朝廷卻依舊如此,賢路壅塞,奸佞當道!這書,讀了何用?這科舉,考了何益?

他沒有回鄉,也無顏回鄉。靠著在書院抄書、替人撰寫書信碑文,在京郊一座破敗的寺廟裡賃了間陋室,暫且棲身。每日裡,除了為生計奔波,便是閱讀那些被視為“異端”的時務書、海外輿圖,越是了解外界,便越是感到神州陸沉的危機迫在眉睫,也越是感到自身的無力與渺小。

如此蹉跎年餘,家中傳來噩耗,老父病故。文履謙倉皇南歸,料理完喪事,已是家徒四壁。為生計所迫,他不得不在光州一家頗有名氣的鄉紳家中坐館,教導蒙童,換取微薄束修,聊以度日。這便是柏家。

初入柏家,文履謙隻覺得這家族與彆處士紳並無太大不同,田連阡陌,仆役成群,透著一種沉穩的富足。家主柏老太爺雖已年老,不大管事,但威望猶存。他教導的是柏老太爺的幾位孫輩,其中便有年僅十六七歲的柏淩雲——後來的太祖。

那時的太祖,已是少年老成,與其他或頑劣、或隻知死讀詩書的兄弟迥然不同。他沉默寡言,目光卻異常清亮敏銳,對於文履謙所授的經史子集,他往往能提出一些超乎年齡的、切中時弊的疑問。

一日,講授《史記·貨殖列傳》,文履謙談及太史公對經濟流通的重視,不免引申到時下朝廷經濟困頓,洋貨充斥,利權外溢。其他學生或昏昏欲睡,或茫然不解,唯有柏淩雲聽得極為專注。

課後,柏淩雲並未立刻離去,而是等到眾人散儘,方才上前,對文履謙深深一揖:“先生今日所言,振聾發聵。學生常隨家父行走南北,見商路凋敝,民生艱難,洋布洋火遍及鄉野,而我中國之銀錢,如流水般外泄。長此以往,民窮財儘,國將不國。先生既明此理,不知可有教我?”

文履謙心中一動。他未曾想到,在這豫南鄉間,竟有如此少年,不僅關心稼穡田畝,更能看到這經濟層麵的危局。他沉吟片刻,歎道:“此乃積弊,非一日之寒,亦非一人之力可挽。朝廷顢頇,隻知加賦,不知開源;士大夫空談性理,鄙薄貨殖。欲圖改變,難,難矣。”

柏淩雲卻目光堅定:“難,便不做麼?若人人皆畏難而退,我華夏豈有明日?”他頓了頓,低聲道,“學生觀先生,非尋常腐儒,胸中自有丘壑。屈居於此,教導蒙童,豈非明珠暗投?”

這番話,可謂說到了文履謙的痛處。他望著眼前這目光灼灼的少年,仿佛看到了自己早已熄滅的理想之火,在另一人眼中熊熊燃燒。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轉而問道:“那你以為,當如何?”

柏淩雲並未立刻回答,而是邀請文履謙至其書房。那書房陳設簡樸,卻藏書頗豐,除了經史,竟還有許多地理誌、兵書,甚至幾份輾轉得來的《申報》、《萬國公報》。他指著牆上懸掛的一幅簡陋的輿圖,上麵用朱筆勾勒了許多記號。

“先生請看,”柏淩雲的手指在輿圖上劃過,“北地旱澇頻仍,民不聊生,拳匪隱現;東南沿海,洋艦環伺,門戶洞開;朝廷……中樞暗弱,難有作為。學生以為,大變之世將至。困守田畝,或可保一時安寧,然絕非長久之計。”

他抬起頭,目光如炬,看著文履謙:“非常之時,需行非常之法。需有錢糧,需有耳目,需有……自己的力量。學生人微言輕,族中亦多守成之人,前路迷茫,常感孤寂。今日得遇先生,如暗夜見燈,懇請先生不以淩雲年少學淺,日後能時常點撥教誨。”

那一刻,文履謙心中震撼莫名。這哪裡是一個十幾歲少年應有的見識和胸懷?這分明是……潛龍在淵!他仿佛看到了一條與自己過去所認知的、完全不同的道路。科舉入仕,報效朝廷?那條路已然走不通,即便走通,在那腐朽的泥潭中,又能有何作為?而眼前這個少年,他所思所謀,雖驚世駭俗,卻似乎……更貼近這殘酷的現實,更蘊含著一種打破僵局的銳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沒有立刻應承什麼,但從那日起,他與柏淩雲的交往便超越了簡單的師生之誼。他們時常徹夜長談,論古今興衰,辯天下大勢,籌劃家族事務,甚至探討西洋政體、軍事科技。文履謙將滿腹經綸與對時局的洞察傾囊相授,而柏淩雲則以其敏銳的直覺、果決的判斷力和遠超年齡的沉穩,不斷給文履謙帶來新的衝擊與思考。兩人亦師亦友,更是誌同道合的知己。

柏淩雲之父去世後,族中波詭雲譎,年輕的家主麵臨巨大壓力。正是在那段最為艱難的日子裡,文履謙毅然以幕僚身份站到了柏淩雲身邊,為他出謀劃策,協調族內關係,應對內外挑戰。減免佃戶租賦、開設粥棚以收民心,便是文履謙根據柏淩雲的想法,細化完善並力主推行的策略,一舉奠定了柏淩雲的威望。

而當柏淩雲提出欲辦團練以圖自強時,族中反對之聲甚眾,唯有文履謙深知其意,不僅鼎力支持,更在具體籌備、人員調度、與外界的聯絡溝通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看到了這不僅僅是保境安民,更是一顆火種,一顆在豫南大地悄然點燃的、可能燎原的火種。

後來,北地烽煙驟起,八國聯軍入侵,天下震動。柏淩雲在篤本堂內拋出“舉族南下,奪取廣東”的驚世之論,族人們或驚恐,或質疑,或反對。堂內一片死寂,唯有粗重的呼吸聲。文履謙站在柏淩雲身側,能感受到那年輕身軀下蘊含的決絕與力量。他知道,這不是一時衝動,而是長期觀察、深思熟慮後的決斷,是潛龍欲飛的前奏。

在所有人都被這瘋狂計劃驚得說不出話時,是文履謙,上前一步,對著驚疑不定的柏守誠、柏守謙等人,以一種異常平靜而堅定的語氣,開始條分縷析南下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那看似渺茫卻真實存在的機遇。他引經據典,結合時局,將柏淩雲那石破天驚的想法,一點點鋪陳成一條雖險峻卻隱約可見路徑的宏圖。

“守誠公,守謙公,”他最後說道,“家主之誌,非為一族之苟安,實為在這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為我華夏尋一條生路。困守待斃,智者不為。南下雖險,然險中藏機。履謙不才,願附驥尾,竭儘綿薄,助家主成此大業!”

他的話,如同投入死水中的巨石,激起了更大的波瀾,卻也無形中安撫了一些人的恐慌,為柏淩雲爭取到了至關重要的支持。那一刻,文履謙知道,自己已將身家性命,乃至平生抱負,徹底與這位年輕的家主,未來的太祖,捆綁在了一起。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於文履謙而言,柏淩雲便是那亂世風雨中,他最終認定的“君子”,是能承載他畢生所學與救世理想的“真龍”。從京師落第的失意書生,到豫南鄉間的坐館先生,再到龍潛之時的首席謀士,他走過的是一條背離傳統仕途的歧路,卻也是一條通往更加波瀾壯闊未來的……正道。

他知道,前路注定荊棘密布,生死難料。但當他對上太祖那雙沉靜卻仿佛能吞噬一切黑暗的眼睛時,心中便隻剩下一個念頭:

“履謙,願為陛下,為這新生的中華,鞠躬儘瘁,死而後已。”

這承諾,始於那個冬夜貢院外的絕望,成長於柏家莊園的傾心相交,堅定於篤本堂內的驚世之論,並將貫穿他此後的一生,直至帝國的光輝,照耀到他所能看到的最後一片土地。

喜歡鐵血新華夏:龍騰寰宇請大家收藏:()鐵血新華夏:龍騰寰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還和不和離了 混沌主宰:簽到覺醒混沌神魔體 九界玄天界 民國:糟糕,被迫穿成小狐狸 萬維聖輝:終末救贖之約 乾坤輪 盜墓:聽雷師情迷蚩尤 大明養生小帝姬 紅樓:父不爭氣,我親自上陣 逆命回溯,正派反派都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