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紹忠胸膛起伏,強抑激動,叩首道:“末將鄧紹忠,謝陛下隆恩!先父殉國,本為臣節。末將定當恪儘職守,勤習戰陣,以報陛下知遇之恩,誓死扞衛海疆!”殿中諸將皆為之動容。
海軍改製方定,武王柏淩嶽轉向那幅巨大的疆域防務圖,語氣轉為更深沉凝重:“陛下聖諭:水師乃開拓之利器,然疆土之固,尤賴陸師。現今帝國版圖遼闊,東西南北疆域萬裡,舊有防務體係已難應對。近年來,各省駐軍雖眾,然調度不便,號令難一。遇有大戰,須從各處抽調,倉促成軍,兵將不相習,指揮不靈便。此前北疆、南征之役,已顯此弊。故特旨:於大都督府下,增設五軍都督府,分鎮四方,厘清責權,專司防務;並編練陸軍常備軍,專司機動作戰,以備不時之需。”
他示意內侍展開詔書,逐一分派:
“前軍都督府,都督由南寧公劉永福擔任,建衙署於南寧。專責兩廣、廣南、瀾滄等南方諸省駐防軍務,督練邊軍,修築要塞,撫慰土司,鎮守帝國南疆門戶,防範法屬印度支那及南洋方向之潛在威脅。”
“後軍都督府,都督由武威侯宋占彪擔任,建衙署於北京。專責北海、遼東、新羅等東北諸省軍務,整訓騎步,鞏固江防,監視俄人動向,經營朝鮮半島,為帝國鎮守北疆鎖鑰,屏障京畿重地。”
“左軍都督府,都督由南昌伯趙守誠擔任,建衙署於西安。專責陝甘新等西北軍務,綏靖回部,巡查邊卡,護衛商路,彈壓地方,應對俄英來自中亞之滲透,確保帝國西陲安靖,西域通道暢通無阻。”
“右軍都督府,都督由桂林伯何雄擔任,建衙署於昆明。專責川滇藏、雲貴等西南諸省軍務,節製土司,勘定界務,屯墾實邊,監控英屬印度與緬甸動向,經營西藏,拱衛帝國西南屏障。”
“中軍都督府,都督由武昌侯鄧安邦擔任,建衙署於中京。轄中原腹心地帶精銳,衛戍京畿,策應四方,督練新軍,儲備將才,為帝國武力之中堅,隨時聽調馳援各邊。”
五位都督肅然領旨。他們深知,此五軍都督府之設,側重於轄區防務規劃、兵員征募、糧餉轉運、要塞修築等戰略層麵事務,使帝國疆防各有專司,責權分明。
緊接著,武王宣布了陸軍常備第一至第四軍的主官任命,這些才是真正的機動作戰拳頭。
“常備第一軍軍帥由王士珍擔任”。
“常備第二軍軍帥由馮國璋擔任”。
“常備第三軍軍帥由段祺瑞擔任”。
“常備第四軍軍帥由馬嘯川擔任”。
四位軍帥肅立聽命。此番編練常備軍,旨在打造一支完全按德式操典訓練、裝備精良、兵員精銳,可隨時跨區域機動作戰的戰略拳頭力量。各常備軍下轄兩個步兵旅、一個騎兵旅、一個炮兵團和其他工兵、通訊等部隊,總兵力達二萬人,足以應對未來可能的大規模戰爭。
此時,武王柏淩嶽目光掃過武官班列後方幾位年輕麵孔,補充道:“此外,吳祿貞、張紹曾擢升大都督府參讚,李烈鈞調任陸軍大學堂戰術教官。帝國未來之武功,不僅賴於宿將,亦需爾等少壯銳意進取,悉心鑽研現代戰法。”
“末將等謹遵王命!”吳祿貞、張紹曾、李烈鈞等人齊聲應諾,聲震殿宇。這些在軍製革新和軍校教育中嶄露頭角的年輕軍官,已然進入帝國軍事決策的核心視野。
朝會畢,柏淩雲獨留武王柏淩嶽、定王柏淩峰、靖王柏淩銳、海軍都督陳璘於養心殿西暖閣議事。閣內檀香嫋嫋,卻驅不散那份凝重氣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柏淩雲走到地圖前,手指點在遼闊的太平洋上:“今日之政令,非為一時之需。水陸新製,乃帝國百年大計。東瀛雖已臣服,然英美列強虎視眈眈,南洋諸島尚未歸心。帝國欲成萬世基業,必先固海疆,強武備。”
柏淩嶽沉聲道:“陛下聖明!陸軍整編已畢,四軍常備厲兵秣馬。南洋諸島,英荷勢力盤踞;太平洋上,美艦遊弋不休。臣弟請命,整軍經武,以待時變!”
陳璘肅然道:“海軍將士日夜操練,新艦陸續入列。老臣願親率艦隊,巡弋遠洋,護我商路,揚我國威!”
“善!”柏淩雲目光掃過兩位重臣,“今雖四海暫安,然遠慮不可不防。爾等回去,悉心整軍,加強偵巡。他日若風雲突變,朕要的,是雷霆萬鈞之勢!”
“臣等遵旨!”
幾天後,在數千裡外的琉球那霸軍港,“飛霆”艦正緩緩出港。艦橋上,鄧紹忠手扶舷欄,緊握父親留下的望遠鏡。東方海天相接處,那片蔚藍之下,既是帝國的未來,也承載著他建功立業的夢想。海風獵獵,吹動赤龍旗,預示著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啟。
而在黃埔造船廠的見習結束後,李垠登上了返回天津的輪船。站在甲板上,他回望漸行漸遠的廣州城,心中默念:“終有一日,我定要指揮帝國戰艦,為陛下巡狩遠洋!”這位前朝鮮世子的心,已與帝國的海軍事業緊緊聯係在一起。
喜歡鐵血新華夏:龍騰寰宇請大家收藏:()鐵血新華夏:龍騰寰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