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深秋的後山被染成一片焦糖色,神泉旁的薄荷艾卻依舊透著韌勁,翠綠的葉片上凝著晨露。祭台是臨時用青石搭建的,上麵鋪著曬乾的艾草,四周插著幾麵繡著東夷“日雲山”刻符的麻布旗,在微風中輕輕飄動。
王家村的村民幾乎都來了,老周穿著藏青色的對襟衫,張教授戴著老花鏡,陳默則站在林硯身邊,眼裡滿是欣慰。守泉穿著仿製的東夷布衣,麻布的紋理粗糙卻貼身,腰間係著紅繩,上麵掛著一小塊打磨光滑的綠鬆石——那是當年從“子”位毒骨中取出的解毒石碎片,林硯特意為他做成了掛飾。
吉時一到,老周敲響了手中的陶鼓,低沉的鼓聲在山穀間回蕩。守泉手持一束新鮮的薄荷艾,緩緩走到祭台前,對著神泉深深鞠躬三次。他抬起頭,目光堅定,用清晰的聲音念出傳承千年的祭文:“天地有靈,神泉有韻;以我之名,守護此地;以我之責,延續善意。願毒源永封,願家園永安。”
聲音落下的瞬間,林硯走上前,手裡捧著一個暗紅色的木盒。她打開木盒,裡麵是一枚銅羅盤,邊緣已經被摩挲得發亮,正是林培之當年在考古隊使用的工具。“這是你祖父的遺物,”林硯的聲音帶著一絲哽咽,卻異常堅定,“六十多年前,他用生命守護了這片土地;現在,我把它交給你,希望你能繼承這份責任,成為真正的守護者。”
守泉雙手接過羅盤,指尖觸到冰涼的銅麵,仿佛感受到了祖父殘留的溫度。他用力點頭,將羅盤緊緊握在手中,眼眶微微發紅,卻沒有落淚——他知道,這是屬於他的責任,也是他的榮耀。
第二幕
成年禮結束後,守泉跟著張教授來到古墓保護棚的考古隊辦公室。辦公室不大,牆上掛滿了古墓的結構圖和監測數據圖表,角落裡堆放著考古工具和樣本盒,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消毒水和泥土混合的氣味。
張教授從抽屜裡拿出一本嶄新的隊員證,上麵印著“王家村古墓專項考古隊”的字樣。他翻開隊員證,在照片位置貼上守泉的一寸照,又鄭重地蓋上考古隊的印章。“守泉,從今天起,你就是考古隊的正式隊員了,”張教授拍了拍他的肩膀,笑容和藹,“你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古墓的日常監測和青少年科普工作,這兩項都是至關重要的任務。”
守泉接過隊員證,指尖輕輕撫摸著上麵的印章,心裡充滿了激動。他看著辦公室牆上掛著的考古隊合影,照片裡有張教授,有母親林硯,還有許多熟悉的麵孔。“張爺爺,我一定會好好乾的,”守泉的聲音帶著一絲顫抖,卻無比堅定,“我不會讓祖父失望,也不會讓大家失望。”
張教授笑著遞給她一份監測記錄表:“那就從今天開始吧。你祖父當年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現在,接力棒傳到了你的手上,要繼續加油啊。”守泉用力點頭,立刻拿起筆,開始認真記錄數據,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他身上,仿佛為他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芒。
第三幕
傍晚回到家,守泉剛放下背包,手機就收到了一封新郵件。他點開一看,發件人是“國際青年考古論壇”組委會,標題赫然寫著:“邀請您參加國際青年考古論壇並發表主題演講”。
守泉的心跳瞬間加速,他連忙點開郵件,仔細閱讀起來。郵件中說,組委會通過省博物館的推薦,了解到他在王家村古墓守護和東夷文化傳承方麵的實踐,特意邀請他參加論壇,並分享“王家村古墓守護實踐”的經驗。這是該論壇首次邀請中國鄉村青少年發言,足以看出對他工作的認可。
“媽,你快來看!”守泉激動地大喊,聲音都變了調。林硯連忙從廚房跑出來,看到郵件內容後,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輕輕抱住守泉,眼眶濕潤:“你祖父當年最大的心願,就是讓東夷文化被更多人知道。現在,你做到了,他要是看到了,一定會很開心的。”
守泉握緊手機,心裡充滿了自豪與堅定。他看著窗外夕陽下的王家村,看著遠處的古墓和神泉,暗暗下定決心:“我一定要在論壇上好好表現,把王家村的故事,把祖父的故事,把東夷文化的魅力,講給全世界聽。”
夜色漸濃,守泉坐在書桌前,開始認真準備演講稿。燈光下,他的身影顯得格外挺拔,手中的筆在紙上飛快地舞動,仿佛在書寫著屬於他的守護篇章,也書寫著東夷文化的未來。
第九章完)
喜歡骨香散請大家收藏:()骨香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