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證券、保險。”
“證券我們有了,保險也安排好了,差的就是銀行。”
秦迪語氣平靜地說。
這事他早有盤算。資本操作,最重要的就是保密和資金安全。
彆看沈粥現在配合,但畢竟立場未必堅定。一旦利益足夠大,很難保證他不會倒向凱瑟克家族。
隻有當誘惑足夠大時,才會考驗人性。
就像沈粥拚命幫秦迪拿下和記黃埔那次,全是因為背後有巨大的利益回報。
否則,他會因為秦迪長得順眼就拚命嗎?
所以如果秦迪和怡和正麵硬剛,凱瑟克家族一定會動用一切手段來反擊。
隻要怡和肯給彙豐讓利,沈粥一定會選擇站隊。
他常說一句話:“同胞是一條船,華人是另一條船,而我和彙豐隻會坐在不會沉的那一條上。”
所以,必須提前布局,把所有可能的風險都考慮進去。
想真正成為財團,成為能左右局勢的寡頭。
秦迪也該擁有屬於自己的銀行了。
時間來到197·8年12月23日。
包玉港和怡和置地之間的收購拉鋸戰,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
包船王把收購價提到了每股5港元。
怡和置地也不甘示弱,同步上調了收購報價。隻是由於現金儲備有限,他們選擇了換股方式。
他們提出用3股怡和股票加上7股置地股票,合計價值58港幣,來換取1股九龍倉股票。
換股方式在收購戰中十分常見。
很多大型企業在進行並購操作時,通常也會采用股票加現金的方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畢竟有些公司市值太高,如果全部用現金支付,即使成功收購,也可能因為巨額現金流出而影響企業運營。
就像在另一個時空裡,九龍倉的那場收購戰。
怡和置地決定用股份加債券的方式,從市場上換取九龍倉的股票。按照計算,每股成本接近100元,而當時九龍倉的市價不過77元一股。
包船王的反應直接又強硬。
和秦迪如今的做法有些相似,他選擇以每股超過麵值的價格,直接在市場上買入九龍倉股票。當時股價隻有77元,他卻毫不猶豫地用更高的價格掃貨。
雖然最終拿下九龍倉,但包船王為此掏空了家底。
收購完成之後的十年裡,包玉港與九龍倉幾乎都在為當年借錢支持他收購的彙豐銀行打工。
整整十年,都在還債。
直到90年代,隨著港島經濟飛速發展,包氏和九龍倉才逐漸緩過勁來。
這場收購給他帶來的壓力,遠遠超出想象。
這份沉重負擔,使他在整個80年代,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動作。
表麵被他擊敗的怡和置地,其實也沒吃虧。
後來,他們將手上持有的九龍倉股票全部賣給包玉港,輕鬆賺走10億港幣。
這場收購前後耗時三年,連本帶利,包玉港一共花了將近70億港幣,才徹底拿下九龍倉。
要知道,這場戰役開始前,九龍倉的總市值也就12到14億港幣之間。
船王贏了,但代價極高。
彙豐銀行才是最後真正的贏家。
這一世,因為秦迪的介入,局勢有了變化。
喜歡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請大家收藏:()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