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是股災剛過,市場都在休整。
而怡和此前並購的資產還未完成整合,資金尚未回籠。
1978年的怡和集團,就像剛吞下獵物的大蟒,趴在地上正艱難消化。
就在它喘息未定之時,邊上忽然出現了一條雖小但足以威脅它的鱷魚。
大蟒蛇想跟鱷魚硬碰硬,但明顯撐不住了。它剛吃得太撐,身體沉重,連力量都使不出來。
鱷魚突然開口:“你咬我兩口,我放你走。”
如果這個“放你走”是有保障的,那大蟒蛇是願意談的。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怡和才願意回應秦迪的綠色博弈。
如果怡和能多爭取一兩年時間,或者港島股市和地產再熱一兩年,那些之前吃下的資產就能完全吸收,局勢也會不同。
一旦消化完成,這條大蟒蛇就又壯大了一級,鱷魚再想動它就沒那麼容易了。
談判開始。
秦迪要得清楚。怡和必須放手四家公司:九龍倉、怡和機械集團、怡和汽車集團、怡和空運貨站。
九龍倉董事長由怡和置地換人,換成包玉港,之後收手。
至於怡和手上九龍倉的股份,是賣還是留給包玉港處理,秦迪不管。
怡和保險他已經拿下。
剩下的三家公司,秦迪願意按當前市值完成私有化控股。
這三筆交易,怡和不但不吃虧,還能賺五六個億。
但事情從沒那麼簡單。
秦迪不是慈善家。
怡和在這三家公司賺的錢,得投回其他怡和係公司,才能回購秦迪手上的股份,那也得花錢。
於是談判進入核心環節:股票交易價格的對等協商。
談判剛開始時,凱瑟克家族又加了一條:停戰後三年內,秦迪及其名下公司不得再動怡和旗下資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反過來,怡和也不能找秦迪麻煩。
秦迪思考後提出:兩年就夠了。
因為1981年前後,中英協議簽署前後,港島會迎來一場大動蕩。股市和地產泡沫破裂,對英資是滅頂之災,卻是華資翻身的絕佳機會。到時候,怡和也會急著出手資產。
他不想錯過這一波機會,所以時間隻給兩年。
凱瑟克家族迅速同意。
兩年,對他們來說,也夠完成內部整合。
談判進入正軌。
福德證券與晨星投資開始接手談判內容。
秦迪這邊,在聖誕節傍晚,埋頭研究港島的證券條例和金融法規。
他順手翻開了剛送來的怡和保險財報。
怡和保險、新豐銀行與福德證券即將整合進同一集團,統一運營。這事牽涉到港島當地相關法規的細節。
儘管有專業法律團隊與凱拉協助,作為負責人,他也必須親自了解其中的規則與限製。
港島的股票市場,如今被稱作“四會市場”。
進入60年代後期,原有的交易所已無法滿足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1969年後,遠東、金銀、九龍三家新交易所相繼成立,形成四家交易所並存的局麵,這便是所謂的“四會時代”。
當時的《證券條例》尚未完善,四大會之間惡性競爭嚴重,問題叢生。最直觀的例子,就是同一時間,同一隻股票在不同交易所掛牌的價格不一致。
喜歡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請大家收藏:()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