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陰國也曾擁有國企,而且體製與東國極為相似……
這些國企涵蓋基建、國防等關鍵領域。
不同的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東國國企依舊在運轉,服務國家與人民。
而陰國那些曾在一戰、二戰中立下大功的大型國企,如今將在“鐵娘子”的推動下,逐一被私有化……
到二十一世紀,國企在陰國徹底絕跡,這個國家真正走向了全麵資本主義。
無論哪種模式的國企,確實都存在一些問題。
譬如組織臃腫,效率低下,觀念陳舊等等。
但不管效率多差、體製多僵化的國企,對於一個國家和它的人民來說,
它們總比“企業”更值得信賴。
還記得德克薩斯大雪中,天價電費賬單嗎?
鐵娘子的經濟改革,確實拯救了陰國經濟,但也讓國家落入資本之手。
不過這些與秦迪無關,他反倒成了改革中的受益者之一。
因為他一直覬覦的勞斯萊斯汽車公司,正好是國企體係下的子公司,
而它,就在即將被出售的名單之中。
陰國大選落下帷幕後不久,
繼金融時報集團被秦迪收入囊中之後,《每日電訊報》的收購也順利完成,總花費1300萬英鎊。
花1300萬買下日發行量160萬份的報紙,對秦迪來說,這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換算成港幣,僅略超一億。
要知道,日發行量不過十多萬的《明報》,如今也值一千多萬港幣。
《每日電訊報》的發行量是《明報》的十幾倍,價值自然更高。
但現在的價格卻不到《明報》的十倍。
隻能說,歐洲媒體正處於低穀,現在正是抄底的好時機。
若等到八十年代媒體爆發期,彆說一千三百萬英鎊,三千萬也未必能買到!
這買賣,值!
若不是還有其他限製和現實阻力,秦迪真想一口氣吃下陰國幾大報紙,成為真正的傳媒巨頭!
但現實裡,他做不到。
不是因為沒錢。
而是陰國人絕不會允許一個外來者掌控本國主流媒體。
《每日電訊報》完成收購後,秦迪依舊讓威廉·馬克漢斯出麵穩住管理層,
再安排公司總經理前往歐羅八基金,雙方深入溝通後,總經理放心地回去繼續經營報紙。
與此同時,收購勞斯萊斯汽車公司的團隊已經組建完畢,並購戰略和方案也正式出爐。
收購勞斯萊斯汽車公司一事,秦迪的團隊做了多方權衡。考慮到目標公司複雜的背景,他們最終選定陰國四大銀行之一的勞埃德銀行作為顧問。
一開始,有三家銀行進入候選名單,分彆是彙豐控股、八克萊銀行與勞埃德銀行。
這三家銀行背後都有陰國古老家族的影子,關係網覆蓋全國。八克萊銀行很快被排除,因為他們開出的條件太高,除了高額現金報酬,還要求額外獲取歐洲j公司的股票。
秦迪當然不是任人宰割的對象,權衡之後,他果斷放棄與八克萊合作的可能。
喜歡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請大家收藏:()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