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在圍牆四周,補種了些槐樹、青鬆,遮陰納涼。
平時,周嫻香、蒙自然、艾葉、芮康城、葉雙枝、馮照山、馮虞氏和包前芳一有空,就打理後院,把種養出來的果蔬魚肉,一部分拿去小門口的集市賣,一部分充作愚園小鋪、懷仁醫館和小院人家的日常食材。
看著改建好的新家園,芮康城笑道:“這裡就是都市裡的世外桃源!”
蒙自然聽了,也笑道:“桃花源裡,住了梁、芮、馮三家,不如就叫‘桃園三家村’吧!”眾人含笑點頭。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自從三家村建好,這裡就成了孩子們的樂園:無論春花秋月,夏雨冬雪,還是菜地豬圈,魚塘雞舍,隨時隨地,都有他們的嬉戲遊戲的身影。
種養之餘,蒙自然、艾葉、芮康城見時局動蕩、教育不振,孩子們輟學在家,到處玩耍,荒廢了大好的學習時光。
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隻要一有機會,就會零零星星教孩子們學點文化。
久而久之,孩子們覺得:他們教的知識,不但生動有趣,增長知識,最重要的是,還能利用學習的機會,和同齡人在一起玩。
於是,慢慢養成習慣,天天聚在一起,半學半玩。
家長知道蒙自然等人的背景,見孩子由他們帶著,不再到處亂竄,同時能學到知識,樂見其成,也就沒人反對了。
一開始,眾人隻教了梁九斤、蒙砥柱、唐靈脂幾個,後來艾葉的侄女艾青青也加入了進來。
從1938年秋天,到1945年夏天,吳九月10歲的兒子秦關山,艾葉8歲的侄子艾青雲、蒙自由8歲的女兒董熙媛、蒙自在8歲的兒子唐靈山、芮康城7歲的兒子芮子運、蒙自立7歲的兒子蒙砥礪、吳九月7歲的女兒秦關意,再加上親朋好友、街坊四鄰的孩子,陸陸續續,已經有三十幾個孩子,天天過來上課。
1943年夏天,蒙自然、艾葉、芮康城見上課的孩子逐漸增加,眾人的精力,教材和場地都跟不上,也不能給孩子們發放畢業證書,聚在一起想辦法。
經過商量,三人決定召集家長,聚在三家村的空地上,詳細說了他們的擔憂。
家長們聽了都說:“兵荒馬亂的,孩子們能學到點知識,已經很不錯,拿不拿文憑不重要,總比讓他們荒在家裡強,也比去日本人辦的學校,接受奴化教育要強。”
蒙自然聽了說:“既然大家都這麼想,我們義不容辭,一定會克服困難,把這件事做下去!
接下來,我們準備做三件事:第一,在後院空地上,多搭幾間教學棚,不能讓孩子站著上課。
第二,補充幾個老師,按照花露南崗學校的教案,完善教學學科。
第三,添置一些基本教具,方便老師講課,孩子們學習。”
芮康城點頭說:“搭棚子、添教具的費用,不需要大家出。
聘請新老師的費用,大家多少出一些,隻要夠新老師的生活費就行。
畢竟,給孩子們講課,要耽誤新老師掙錢養家,沒有了生活來源,他們也就不能教書了。”
艾葉拿著手裡的清單,說道:“學費標準,就按日本學校的一半交,不夠的部分,我們想辦法解決。大家平時有空,經常過來關照一下就好!”
家長們都是他們的親朋好友、街坊四鄰,知道他們三人,是花露南崗學校培養出的老師,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水平高超。
同時,也知道三人出於一片勸學真心,自找苦吃,收那麼便宜的學費,想讓孩子們就近上學。
於是,商量了幾句,就答應下來。
芮康城見了說:“還有幾點需要說明:因為沒有辦學資質,我們辦的,隻是學習班,不是學校。
按照我們的能力,目前,隻能搭建六間教學棚,老師一間,十個年級,每二個年級一間。
學期、課時、教案、作息時間等方麵,和當年的花露南崗學校一樣安排。”
接下來的日子,大家通力合作,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很快就搭起了六間教學棚。
眾人從懷仁地道裡拿出相應的教具,請來了田可爽、王夢瑤、牛好好、狄秋陽和馬靖雯當老師,把三家村學習班辦了起來。
今天,蒙自然等人來到教學班,照例先去看了梁有餘。
然後,蒙自然把溫可可送的青團交給周嫻香,讓她在課間,熱來給孩子們吃。
周嫻香接過青團,卻站著不走。她看著艾葉的肚子說:“想吃什麼,周媽媽給你做。”
艾葉給她看得不好意思,紅著臉說:“周媽媽,你43歲的時候懷九斤,算是高齡孕婦,我現在也是。空下來,我要向你取取經!”說完,和蒙自然去了學習班。
兩人走到學習班門口,芮康城迎麵走來,遞給蒙自然一張紙條。
喜歡門西雙榜請大家收藏:()門西雙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