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藍圖上,律法、官製、軍製、田畝、錢幣、度量衡……一項項新政如同經緯線般被精心編織,勾勒出“永興盛世”的宏偉輪廓。然而,在這幅日益清晰的畫卷上,仍有一些無法忽視的黯淡斑點與遊移的陰影——那便是因多年戰亂而背井離鄉、輾轉溝壑的流民。他們失去了土地,脫離了戶籍,像無根的浮萍,漂泊於州縣之間,或乞討為生,或嘯聚山林,既是社會動蕩的隱患,也是生產力的巨大損失,更是新朝仁政的一塊試金石。
這一日,戶部尚書李繁帶著一份沉重的奏報求見陳衍。奏報並非來自繁華的長安或安穩的州郡,而是來自一些邊境地區或曾曆經激戰的區域。
“陛下,”李繁神色凝重,“各州郡上報,雖經均田令、減免賦稅之惠,然境內仍有大量無籍流民。或聚於城郭之外,形成棚戶,乞討偷盜,時有發生;或隱匿山林,開墾零星荒地,躲避賦役;更有甚者,結夥為盜,劫掠鄉裡。此輩不事生產,消耗官府賑濟,更擾亂了地方安寧。”
陳衍接過奏報,上麵羅列著各地估算的流民數量,數字觸目驚心。他仿佛能看到那些衣衫襤褸、麵黃肌瘦的身影,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眼中充滿了茫然與絕望。這些人,曾是帝國的編戶齊民,是賦稅和兵源的根基。
“這些人,不是帝國的累贅,”陳衍放下奏報,聲音沉緩而堅定,“他們是朕的子民,是戰亂的受害者,更是恢複生產、充實戶口的重要力量!絕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簡單驅趕或鎮壓。必須讓他們回歸鄉土,重操耒耜,成為永興盛世的建設者,而非破壞者。”
他立即召來崔浩、戶部、工部及相關州郡的刺史,緊急商議。
“以往應對流民,或臨時施粥放賑,或強行遣返原籍,往往效果不彰,甚至激起民變。”崔浩分析道,“此次,需有周全之策,使其能安心留下,樂於生產。”
陳衍頷首:“朕意已決,頒布《安撫流民令》,核心便是‘授田安業,助其重生’!”
他口述詔令要點:
“一,令天下州縣,立即派員巡查,登記轄內流民。不問前過,隻要願意編戶定居,皆可登記入冊。”
“二,對於願意返鄉之流民,由原籍州縣依《均田令》優先授給荒田,並免除三年租調庸!其返鄉路途,由沿途官府提供粥食便利。”
“三,對於不願或無法返鄉,願意在現居地落戶者,由現居地州縣就地授給無主荒田,同樣免除三年租調庸!”
“四,由官府貸給種子、口糧乃至基本農具,待其收獲後,分年無息償還。”
“五,對於流民中鰥寡孤獨、無力耕作者,由州縣養濟院收容,或組織其從事力所能及的輔助勞作。”
“六,各地豪強大戶,不得趁流民困頓,壓價購買其子女為奴,違者嚴懲!流民子女,乃國家未來之丁口。”
“七,將此令廣為張貼,務必使流婦人儘皆知。各地官吏,需將安撫流民之成效,納入考課!”
詔書以六百裡加急的速度,發往全國各州縣。一場旨在將帝國“遊離”的細胞重新吸納整合的大規模行動,迅速展開。
各地州府縣衙聞風而動。以往對流民多是驅趕或視而不見的胥吏們,no被要求拿著鑼鼓和抄寫的告示,走到城郊的窩棚區、山邊的零星村落,大聲宣讀皇帝的詔令。
“老鄉們!陛下有旨:回來種地吧!分田!分地!免三年租子!還借給種子糧!”
“不要怕!不問你們從哪來,以前乾啥!隻要肯留下來種地,就是良民!”
起初,流民們大多疑慮、恐懼,瑟縮著不敢上前。他們經曆了太多的欺騙和壓迫,難以相信天下竟有這等好事。
直到一些膽大或走投無路的人,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跟著胥吏去衙門登記。官府果然依令行事,帶著他們去劃定荒地,發放了蓋著官印的田契,又真的從官倉裡量出了種子糧,甚至還有幾件鏽跡斑斑但打磨後還能用的舊農具。
“真的!是真的!皇帝老爺沒騙咱!”第一個拿到種子糧的老漢,跪在剛剛劃定的田埂上,捧著金黃的粟種,嚎啕大哭。
消息如同野火般在流民中傳開。懷疑和恐懼開始被巨大的希望所取代。越來越多的人從藏身的角落走出來,湧向各地的官府登記點。
場景在各個州縣不斷重現:
在關中某縣,一家五口從山中破窯裡被請出來,縣丞親自帶他們去看分得的五十畝荒地,雖然長滿荊棘,卻意味著生存的希望。
在隴西邊郡,一群從涼州戰亂中逃來的羌漢混雜的流民,被當地官府集體安置在一處廢棄的屯堡,分配了土地和工具,組成了新的裡甲。
在河東一處黃河水泛濫後的淤積區,官府組織流民以工代賑,疏浚河道,修築堤壩,排乾沼澤,開辟出的肥沃新田便優先分給了參與工程的流民。
當然,過程並非一片坦途。有些胥吏舊習難改,在分發種子農具時故意刁難,索要好處,立刻被微服巡查的禦史拿住,當場重責,枷號示眾。有些地方豪強眼見無主荒地要被分走,暗中阻撓,或散布謠言,也被官府嚴厲警告和懲處。
陳衍通過各地的奏報和禦史的密折,密切關注著流民安置的進展。他特彆強調:“此事關鍵在於‘安撫’二字,切不可變成強征強派。要讓他們感受到朝廷的誠意,是請他們回來共建家園,而非征發苦力。”
效果是逐漸顯現的。廣闊的荒野上,出現了越來越多墾荒的身影。炊煙從新的定居點嫋嫋升起。官府的戶籍冊上,數字開始實實在在地增長。雖然短期內,朝廷在種子、農具上投入巨大,且免除了大量賦稅,但換來的,是社會的迅速穩定,生產力的恢複,以及最重要的——民心的大幅歸附。
這些重新成為編戶齊民的流民,成為了新朝最堅定的支持者。他們或許說不出的的大道理,但他們知道,是這位永興皇帝,給了他們土地,給了他們活路,給了他們希望。這份最樸素的感激,化為了田間地頭的辛勤勞作,化為了對新政的衷心擁護,成為了永興王朝最深厚的統治基礎。
安撫流民,如同將一顆顆遊離的沙粒,重新凝聚成堅固的磐石。帝國因戰亂而流失的元氣,正在這大規模的回歸與重建中,得以迅速彌補和壯大。
喜歡寒旌映長安:從北府小卒到天下共請大家收藏:()寒旌映長安:從北府小卒到天下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