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根基,並非總是建立在金戈鐵馬與朝堂博弈之上,更係於那看似無聲卻孕育萬物的土地,以及滋養土地的風調雨順。就在朝堂為科舉舞弊、技術擴散等事紛擾不休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天災,如同冰冷的試金石,砸向了新生的北秦王朝。
關中平原,帝國的腹心之地,去歲冬雪稀少,今春又逢持續高溫,滴雨未落。往年此時已是綠意盎然、渠水潺潺的田野,如今卻是一片令人心悸的枯黃。土地龜裂出猙獰的口子,禾苗蔫頭耷腦,奄奄一息。渭水及其支流的水位急劇下降,露出大片乾涸的河床。空氣中彌漫著塵土與焦灼的氣息。
災情最先從京兆府外圍的幾個縣爆發,急報如同雪片般飛向長安。
“陛下!華州、同州急報!春耕無望,夏收已絕!河水斷流,井水枯竭,人畜飲水艱難,恐釀大災!”戶部尚書李繁幾乎是衝進紫宸殿,聲音帶著前所未有的焦急,額頭滿是汗珠。他手中捧著一大疊來自災區的求救文書。
陳衍猛地從堆滿奏章的禦案後抬起頭,眉頭瞬間鎖緊。他快步走到殿側懸掛的巨幅地圖前,目光迅速鎖定了災情區域。
“範圍多大?預估受災人口幾何?”他的聲音沉穩,但語速極快。
“目前報來的是三縣二十一鄉為重,但看這天象,恐仍在蔓延!受災百姓,恐不下十萬之眾!”李繁喘著氣回答。
“糧價如何?”
“已有奸商開始囤積居奇,各縣糧價一日三漲,民情已有不穩跡象!”
“傳旨!”陳衍沒有任何猶豫,立刻下達一連串命令,聲音斬釘截鐵,回蕩在殿中。
“一、即刻起,受災最重三縣,本年一切賦稅徭役全免!鄰近疑似受災州縣,賦稅減半!此旨以八百裡加急,明發天下,務必使每一裡、每一鄉周知!”
“二、命京兆府及周邊常平倉、義倉,即刻開倉放糧!設立粥廠,每日定時定量施粥,確保災民不死一人!戶部派專員督辦,若有官吏敢克扣一粒糧食,就地正法!”
“三、著工部、都水監,立刻抽調得力人手,攜帶工具,奔赴災區,協助地方勘尋水源,深挖水井,疏導殘存河水,優先保障人畜飲水!”
“四、命刑部、禦史台,聯合派出巡查禦史,赴災區及各糧市,嚴查囤積居奇、哄抬糧價之輩,抓一批,殺一批,以儆效尤,平抑糧價!”
“五、令太醫院籌備防疫藥材,隨時準備派往災區。大災之後必有大疫,不可不防!”
一道道指令清晰明確,如同應對一場戰爭的部署。整個朝廷機器,立刻圍繞著“救災”這個中心,高速運轉起來。
命令下達容易,執行卻考驗著新朝行政體係的每一處神經。
在京兆府的一個重災縣,縣令看著朝廷發來的免賦和放糧詔書,卻愁眉不展。縣庫的存糧本就有限,按照流程,他需要先統計受災戶數、人數,造冊上報,等待府衙批複,才能開倉。但災情不等人!
“還等什麼造冊!”一位從長安戶部直接派下來的年輕官員,風塵仆仆,拿著尚書李繁的手令,厲聲道,“陛下有旨,救命為先!立刻開倉!粥廠今日就必須立起來!人手不夠,征調縣衙所有差役,本官帶來的護衛也歸你調遣!出了問題,本官與你一同擔著!”
在另一個縣,工部的水利官員和都水監的匠人,頂著烈日,沿著幾乎乾涸的河床艱難勘測。
“這裡!這裡地層之下或有暗河!”一位老匠人伏在地上,耳朵貼著滾燙的地麵聽了半晌,又仔細觀察著泥土的濕度,果斷指著一個點,“從此處下挖,或可得水!”
災民們聞言,立刻圍了上來,眼中燃起希望。在官員的組織下,青壯們輪流上前,奮力挖掘。當第一股渾濁卻甘洌的泉水從深處湧出時,人群中爆發出了震天的歡呼聲,許多人跪倒在地,淚流滿麵。
巡查禦史的行動更是雷厲風行。在某縣最大的糧店,掌櫃的還在得意洋洋地計算著今日又能賺多少倍利潤時,禦史帶著如狼似虎的差役直接破門而入,從地窖裡搜出了大量囤積的糧食。
“按《永興律》,災年囤積居奇,擾亂民生,罪同資敵!拿下!”禦史麵無表情,朱筆一揮。
糧商被當場鎖拿,店門被封,囤積的糧食被立刻充公,運往粥廠。消息傳開,周邊蠢蠢欲動的奸商頓時收斂了許多,飛漲的糧價終於被強行摁住。
皇後慕容月也並未置身事外。她動員後宮縮減用度,捐出部分脂粉錢和綢緞,在長安城內設立募捐點,號召富戶商賈捐糧捐錢。她親自監督熬煮第一批防疫的大鍋藥湯,命人快馬送往災區。
救災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有胥吏試圖在施粥時摻雜沙土,克扣分量,被巡查的戶部官員發現,當場重杖八十,枷號示眾。有地方豪強試圖阻撓挖井,聲稱破壞了他家祖墳風水,被縣令強硬頂回:“陛下旨意,救災大於天!有何罪責,本縣一力承擔!”有流言開始傳播,說這是皇帝失德,上天降罰,很快就被官府查出處決了散播者,並大量宣講朝廷的救災舉措,穩定人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陳衍雖坐鎮長安,心卻始終係於災區。他每天都要聽取李繁和巡查禦史的直接彙報,對救災細節追問不止。
“粥的稠度如何?能否立筷?”
“井水出了多少?夠多少人飲用?”
“病患有多少?藥材可夠?”
“有沒有災民聚集鬨事?或者大規模外逃的跡象?”
他的關注點極其務實,讓負責的官員不敢有絲毫懈怠。
時間一天天過去。在朝廷不惜代價的投入和新政體係略顯生澀卻高效有力的運轉下,災情終於得到了控製。餓死人的情況被壓到了最低,瘟疫的苗頭被及時撲滅,社會秩序基本穩定。
當第一場期盼已久的甘霖終於降落在乾裂的大地上時,無數災民衝出茅屋,跪在雨中,任由雨水衝刷著麵龐,許多人失聲痛哭。那不僅僅是為雨水,更是為在這場災難中,他們真切感受到的那個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切實試圖保護他們的朝廷。
雨停後,幾個老農站在地頭,看著被雨水滋潤的田地,雖然今年收成已毀,但眼中已有了新的希望。
“朝廷……這次是真的救了我們啊……”
“聽說皇上為了救災,把自己宮裡的用度都減了……”
“還殺了那些黑心糧商!真是大快人心!”
“等水夠了,朝廷還發新麥種,說是耐旱的……這日子,總算還有點盼頭。”
紫宸殿內,陳衍聽著禦史關於災後民情的最終彙報,臉上疲憊之色難掩,但眼神深處卻有一絲欣慰。
“陛下,災情已定。民心……非但沒有離散,反而更向我朝。”禦史總結道。
“嗯。”陳衍輕輕應了一聲,走到窗前,看著窗外被雨水洗刷一新的宮牆琉璃瓦。
“崔浩,”他忽然開口,“看到了嗎?這天災,是劫難,卻也是一次錘煉。錘煉了朕的百官,錘煉了朕的行政體係,更錘煉了民心。”
“朕的均田令,讓他們有了土地。朕的科舉,讓他們有了盼頭。而這次救災,要讓他們知道,朝廷,是他們的依靠!”
他轉過身,目光重新變得銳利而堅定:“傳旨工部、都水監,災後重建,首重修渠、築壩、挖塘!朕要在關中,修建起比以前更完善的水利網絡!這樣的天災,朕不希望再看第二次!”
天災的考驗,如同一次高壓的淬火。新生的北秦政權,在最初的慌亂之後,展現出了不同於舊朝的高效、務實和對民生的高度重視,雖然過程中暴露了一些問題,但最終贏得了民心這塊最重的基石。帝國的統治,在苦難的磨礪中,變得更加堅實。
喜歡寒旌映長安:從北府小卒到天下共請大家收藏:()寒旌映長安:從北府小卒到天下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