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東南隅,國子監。
此地曆經戰火,一度殿宇傾頹,雜草叢生,弦歌斷絕。如今,卻是一番前所未有的熱鬨景象。巨大的工地上,工匠們吆喝著號子,搬運巨木青磚,揮汗如雨。原有的明倫堂、藏書樓被修繕一新,更在其側拔地而起數座嶄新的齋舍、講堂和射圃。空氣中混合著木材的清香、新書的墨香以及學子們帶來的蓬勃朝氣。
國子監祭酒,由當世名儒、以博通經史著稱的沈重擔任。這位年過花甲、須發皆白的老者,此刻正站在即將完工的辟雍太學中心建築)高台上,望著下方井然有序又生機勃勃的景象,撫須的手因激動而微微顫抖。他曾在前朝任職,目睹過官學衰敗、學術凋零的慘狀,如今新朝鼎立,陛下竟如此重視文教,令他老懷大慰。
“祭酒大人,新刊印的《五經定本》已送至藏書樓,共計三千冊。”一名博士恭敬地稟報。
“好,好!”沈重連連點頭,“陛下欽定此本,統一經義文字章句,一掃前朝各家師法、家法紛爭之弊,實乃千秋之功!令各博士、助教,日後講學,皆需以此為本,不得妄自篡改臆解!”
《五經定本》的頒布,是新朝興學的一大舉措。由皇帝陳衍下旨,崔浩、沈重等學者領銜,彙集秘府藏書,校勘諸家版本,最終確定了《詩》、《書》、《禮》、《易》、《春秋》的標準文本和官方解釋。這不僅是為了統一學術,更是為了確立文化正統,統一思想,使天下士子有所依歸。
“各州郡薦舉的生徒,到了多少?”沈重又問。
“回祭酒,已有四百七十二人報到。多為北方士族子弟,亦有部分考核優異的寒門學子。按陛下旨意,生員定額將逐步增至千人。”
沈重目光掃過那些穿梭於工地和齋舍間的年輕麵孔,他們穿著或華貴或樸素的衣衫,臉上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對知識的渴望。“需嚴格考核,勿使濫竽充數。亦要留意寒門中真有才學者,陛下有旨,國子監當為天下選才之基,非門閥之私塾。”
正說著,一陣激烈的辯論聲從旁邊臨時充作講堂的大殿中傳來。沈重信步走去,隻見殿內數十名先到的生徒正圍坐,聽兩位博士辯論“仁政”與“霸道”孰為先。
一位博士引經據典,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以德化人,行仁政為本。另一位則結合當下時勢,認為“當今亂世初平,夷狄環伺,非富國強兵不可立足,霸術乃不得已而為之,亦為通向王道之階梯”。
雙方爭得麵紅耳赤,台下生徒們也聽得如癡如醉,不時有人插話提問。沈重並未打斷,反而麵露微笑。這種自由辯論之風,是他極力倡導的。新朝需要的不隻是死讀經書的腐儒,更要通曉時務、能經世致用的乾才。
幾乎與此同時,在東都洛陽,以及並州、幽州、冀州等新收複的各州郡,興辦官學的政令也以極高的效率推行著。
洛陽太學舊址被迅速清理出來,規模雖暫不及長安國子監,卻也聚集了河南一帶的才俊。州設州學,郡設郡學,朝廷派遣學官,或從當地名儒中聘任博士、教授。
在河東郡學的開學典禮上,氣氛尤為熱烈。郡守親自到場,宣讀陛下鼓勵興學的詔書,並宣布:“凡本郡學子,經考核入學,免除其家部分徭役!學業優異者,每年由學官考評,優異者可直接薦舉至長安國子監深造,或由郡守薦於朝廷,授以官職!”
此言一出,台下眾多寒門子弟眼中爆發出驚人的光彩。一條前所未有的上升通道,似乎就在眼前打開!讀書,不再僅僅是士族的特權和平民的奢望,它變得與賦稅、徭役一樣,成為了通往仕途、改變命運的實際途徑。
教材是統一的《五經定本》,由長安雕版印刷,雖然粗糙,卻保證了內容的準確和一致。教學的內容也不僅限於經學,根據朝廷要求,還需講授律學、算學、甚至初步的農政、水利知識,體現了強烈的經世致用傾向。
然而,推行並非一帆風順。
在青州一所新修的州學內,年輕的博士正在講解《尚書》,卻發現台下幾位衣著華麗的士族子弟心不在焉,甚至麵露譏誚。課後,其中一人被學官叫住詢問。
那子弟倨傲道:“家中自有博學鴻儒為師,藏書萬卷,何須來此聽這千篇一律的‘定本’?不過是應付朝廷法令罷了。薦舉做官?我崔家子弟,何須以此途進身?”
這番言論代表了一部分高門大族的心態。他們對朝廷興學、統一教材心存抵觸,認為這是削弱他們文化壟斷地位的手段,更看重傳統的家族傳承和門第聲望。
消息傳回長安,崔浩聞之,隻是冷笑一聲,對皇帝陳衍道:“陛下,此乃意料中事。門閥之固,非一日可破。然官學一旦興起,寒門英才得其門而入,假以時日,朝堂之上,豈能再無寒門之聲?彼時,高門若仍抱殘守缺,必被時代淘汰。此乃陽謀,勢不可擋。”
陳衍頷首:“沈重報來,國子監中,已有寒門學子顯露出驚人悟性和刻苦,於經世之學尤為敏銳。此輩,方為帝國未來之棟梁。傳令各州郡,加大考核力度,對阻撓子弟入學或敷衍了事的豪強,暗中記錄在案,日後考評,自有計較。”
“是。”
春風拂過大地,也吹入了重新響起讀書聲的學宮。
在長安國子監,寒門學子韓遷夜夜苦讀,油燈下的身影映在窗上,他的目標不僅是通曉經義,更是下一次的科舉考試;在洛陽太學,士族子弟與寒門學子因辯論而相識,雖仍有隔閡,卻也開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邊郡的州學,胡漢雜處的子弟一同跟著先生誦讀“關關雎鳩”,文化的融合在潛移默化中進行。
興學育人,如同在帝國的肌體中播撒下無數顆種子。它們或許渺小,或許會遇到風霜雨雪,但一旦生根發芽,必將長成支撐起帝國文明的參天大樹。這不僅僅是為了培養官員,更是為了重塑社會的價值觀念,爭奪文化上的正統性與領導權,為這個以北統南的新王朝,奠定最深層、最穩固的根基。
喜歡寒旌映長安:從北府小卒到天下共請大家收藏:()寒旌映長安:從北府小卒到天下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