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輿論反轉,蘇晨成為“為民請命”的英雄!
夜深了。
江州市報社的老舊辦公樓裡,隻有一扇窗戶還亮著燈,像一隻熬夜的眼睛,注視著這座沉睡的城市。
老記者季同,人稱老季,正對著屏幕上的一篇稿件,做最後的修改。他鼻梁上架著老花鏡,鏡片後麵,那雙看過太多風浪的眼睛裡,此刻卻閃爍著一絲久違的興奮。
煙灰缸裡已經堆滿了煙頭,但他又點上了一根,青白色的煙霧繚繞上升,模糊了他額頭深刻的皺紋。
屏幕上的標題,他改了三遍,最後定格為——《雷霆手段化解違建難題,百戶業主資金完璧歸趙》。
標題克製而客觀,但每一個字都透著力量。
文章的內容,更是他從業三十年來,寫得最痛快淋漓的一篇。他沒有用太多華麗的辭藻,隻是用最平實的語言,將宏遠集團違建事件的始末、數百戶業主麵臨的困境,以及市政府相關部門如何介入、如何雷厲風行地解決了問題,清晰地呈現出來。
他隱去了王振華的名字,這是規矩。他也巧妙地模糊了處理此事的具體部門,隻用了“市府辦牽頭成立的專項小組”這一說法。但在最關鍵的執行環節,他卻不吝筆墨。
“……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主代表李先生稱,他們本已陷入絕望,以為畢生積蓄將血本無歸。然而,一位來自市府辦的年輕乾部,不畏壓力,多次與他們溝通,安撫情緒,並承諾一定追回款項。正是這位年輕同誌,在與開發商的艱難談判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這位年輕乾部在整個事件處理過程中,表現出了與其年齡不相稱的沉穩和擔當。他不僅追回了全部預售款,還依據法規,為市財政爭取到了一筆巨額罰款,真正做到了‘為民請命,為國守財’……”
寫下“為民請命”四個字時,老季的手指在鍵盤上停頓了片刻。他想起了蘇晨在茶館裡那平靜卻堅定的眼神。這個詞,用在這個年輕人身上,他覺得,恰如其分。
這篇稿子,他沒有經過總編的審核,而是直接動用了自己即將退休的老資格,將其排進了明天早報的社會新聞版,位置不顯眼,但足夠讓該看到的人看到。
做完這一切,他靠在椅子上,長長地吐出一口煙圈。他知道,這篇報道一出,那個叫蘇晨的年輕人,將會被推到聚光燈下。這是他能為這個年輕人做的,一點小小的“助攻”。
這個死水一潭的城市,需要一條鯰魚。
第二天清晨,陽光穿透薄霧,喚醒了江州市。
無數份還散發著油墨香氣的《江州晨報》,被送往城市的各個角落。在路邊的早餐鋪,在擁擠的公交車上,在機關單位的辦公室裡,許多人的目光,都被社會版那篇並不起眼的報道所吸引。
城西,一個老舊小區的活動中心裡。
幾十個宏遠集團違建樓盤的業主自發地聚集在這裡。前幾天的愁雲慘淡一掃而空,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一種劫後餘生的慶幸和激動。
“錢都收到了吧?我昨天下午就到賬了,一分不少!”一個中年婦女揮舞著手機,聲音洪亮。
“收到了,收到了!我活了大半輩子,第一次覺得政府的辦事效率這麼高!”
“你們看今天早上的報紙沒有?”業主代表老李,將一份報紙攤在桌子上,指著那篇文章,“看,上報了!說得一點沒錯,就是那個市府辦的小蘇同誌,真是咱們的恩人啊!”
“小蘇同誌?對對對,就是那個白白淨淨、說話很客氣的小夥子!”
“我得給他做麵錦旗送過去!寫什麼好呢?‘人民的好公仆’?”
“這個好!還得加上‘業主的貼心人’!”
他們或許記不清蘇晨的全名,但“市府辦的小蘇”,這個稱呼,卻在他們口中變得無比清晰和親切。這是一種最樸素的民心,不摻雜任何利益,純粹而滾燙。
與此同時,市政府大樓裡,氣氛則微妙得多。
這份報紙,同樣擺在了許多人的辦公桌上。文章裡雖然沒有點名,但稍微有點消息渠道的人,都知道這事是誰辦的。
科長趙林端著泡了枸杞的保溫杯,將那篇報道來來回回看了三遍,臉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他路過蘇晨的辦公桌時,故意咳嗽了一聲,用不大不小的聲音說道:“小蘇啊,報紙看了沒?現在有些記者,水平還是可以的嘛,寫文章實事求是,值得表揚。”
周圍的同事們立刻投來各色的目光,有羨慕,有嫉妒,也有探究。
那個前幾天還被吳宇當成眼中釘,被所有人認為卷入了麻煩的年輕人,轉眼之間,就成了報紙上那個“為民請命”的英雄。這反轉,快得讓人有些猝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