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p圖論”甚囂塵上之時。
一個金光閃閃的“v”字認證賬號,出現在了轉發列表裡。
“海城省文物局”。
配文同樣簡單有力。
“全力支持海科大保護、弘揚民族文脈的壯舉!期待一座新的文化豐碑拔地而起!”
一瞬間。
網絡上所有的質疑聲,戛然而止。
官方!
省一級的官方機構,親自下場背書!
這意味著,那五十個億,那座青銅巨鼎,那穿過鼎足的地鐵……
全都是真的!
“轟!”
全網的輿論,在這一刻被徹底引爆!
“我的天!是真的!這一切都是真的!”
“瘋了!王謙瘋了!海城也跟著他一起瘋了!”
“有錢,是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幾乎是同一時間,國內最大的建築師專業論壇“營造學社”,服務器直接崩潰了。
幾分鐘後,技術人員緊急修複完畢。
一個剛剛發布的帖子,以一種碾壓的姿態,被置頂在首頁,標題鮮紅如血。
“我跪了,海科大這個博物館是誰設計的?!請收下我的膝蓋!”
帖子下麵,回複瞬間刷爆。
“我是同濟畢業的,乾了十五年結構設計,我完全想不通,這個受力結構要怎麼實現?地鐵運行的震動怎麼消除?”
“瘋子!設計師是瘋子!投資人更是瘋子!這他媽不是在挑戰工程學,這是在向物理學宣戰!”
“彆說了,我剛把圖紙發給我導師,一個國家級建築大師,他老人家看了三分鐘,就回了我四個字:神之手筆。”
“這不叫建築,這叫奇觀!這叫文明的暴力美學!”
“以後誰再說華夏沒有世界級現代建築,我就把這張圖甩他臉上!”
討論的熱度,已經攀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頂峰。
就在這時,一個認證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的賬號,孫宏博,發布了一篇長文。
文章標題是:《我們與世界頂級建築的距離,或許隻差一個王謙》。
“……從設計理念上看,它將‘鼎’這一國之重器的符號,與現代公共建築完美融合,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自信的極致表達……”
“……從功能性上看,將地鐵樞紐與博物館合二為一,讓‘觸摸曆史’成為市民的日常,這種‘文化即生活’的構想,領先了我們所有城市規劃者……”
“……從工程難度上看,我不想多說,我隻能說,這其中的任何一個技術節點,都足以成為一篇博士論文,甚至開創一個新的學科分支……”
孫宏博在文章的最後,寫下了他的結論。
“拋開所有技術細節,我隻說一句。”
“這個設計,至少領先國內現有博物館建築理念,二十年。”
“它如果能夠建成,將不再是一座單純的建築,而是一個時代的文化圖騰。”
這篇文章,像是在滾燙的油鍋裡,倒進了一盆冰水。
全網,徹底沸騰!
文章的評論區,一條評論被數千萬網友,用點讚的方式,頂上了最頂端。
“我宣布,海科大已經不是大學了,是造夢工廠!”
喜歡讓你培養技工,你培養出國士無雙請大家收藏:()讓你培養技工,你培養出國士無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