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番話,擲地有聲,既駁斥了蔣乾的謬論,又堅定了江東抗曹的立場,更巧妙地拔高了劉備的地位,穩固了孫劉聯盟,引得堂下武將們齊聲附和,士氣大振。
蔣乾被周瑜的氣勢所懾,一時語塞,竟不知如何反駁。
周瑜見狀,嘴角勾起一抹笑意,趁熱打鐵:“子翼遠道而來,一路辛苦。今日天色已晚,且先歇息。明日,我帶你參觀我江東水軍營寨,讓你見識一下我江東水師的實力,再論其他不遲。”
蔣乾心中雖有不甘,卻也無可奈何,隻能點頭應允。
次日,周瑜親自陪同蔣乾前往江邊水寨。隻見江麵上,艨艟鬥艦排列如山,旌旗蔽日,迎風招展;戰船之上,士兵們身著鎧甲,手持兵器,操練有序,號令嚴明;弓箭手拉滿弓弦,箭如流星;水手們劃動船槳,戰船如飛,氣勢如虹。
蔣乾站在岸邊,看得心驚肉跳,心中暗道:江東水師如此強盛,難怪曹操會有所忌憚,自己想要說動孫權歸降,恐怕難如登天。
當晚,周瑜在營中設宴款待蔣乾。席間,周瑜頻頻勸酒,言語間儘是同鄉情誼,仿佛早已將昨日朝堂上的爭執拋諸腦後。蔣乾本就不勝酒力,又被周瑜的“熱情”所惑,不多時便已酩酊大醉。
宴罷,周瑜故作親昵,拉著蔣乾的手,要與他同榻而眠。蔣乾推辭不過,隻能勉強應允。夜半時分,蔣乾輾轉難眠,隻聽身旁的周瑜“夢囈”不斷,時而喊著“曹操老賊”,時而低語“破曹之策”,似涉及諸多軍機要務。
蔣乾心中一動,好奇心被徹底勾起。他悄悄起身,借著帳外透進來的微光,瞥見案頭擺放著一封書信,信封上赫然寫著“蔡瑁、張允謹封”的字樣。
蔡瑁、張允!這二人原是荊州水師統領,歸降曹操後,一直負責訓練曹軍水師,乃是曹操倚重的水軍將領(蔣乾不知二人已被曹操處死)。他們怎麼會與周瑜有書信往來?
蔣乾心中巨震,小心翼翼地拿起書信,偷偷拆開。信中內容更是讓他驚出一身冷汗——竟是蔡瑁、張允與周瑜的密謀,言稱“曹軍水師雖眾,卻不善水戰,我二人願為內應,待時機成熟,獻出水寨,助周都督破曹,共圖大業”,落款處還有二人的簽名與印信,仿造得極為逼真。
“天助我也!”蔣乾心中狂喜,以為抓住了周瑜的致命把柄,也找到了向曹操交差的資本。他不敢耽擱,將書信小心翼翼地藏入懷中,天剛蒙蒙亮,便尋了個“思鄉心切”的借口,匆匆辭彆周瑜,帶著隨從星夜兼程返回江北,直奔曹操的襄陽行轅。
蔣乾帶回的“密信”,如同一塊巨石投入滾油之中,在曹營內部引起了軒然大波。
曹操端坐於中軍大帳的主位上,接過蔣乾呈上來的書信,展開細看。信中熟悉的蔡瑁、張允筆跡(周瑜仿造得惟妙惟肖),詳儘的“投降計劃”,以及對曹軍水師弱點的精準描述,無一不讓他怒火中燒!
雖然蔡、張二人早已因“訓練水師不力”被他下令處死,但這封信卻像一根淬毒的尖刺,深深紮入他的心中。他本就對荊州降將心存疑慮,如今見這二人竟早有反心,甚至暗中勾結周瑜,心中的猜忌瞬間被無限放大,連帶著對正在江夏浴血奮戰的文聘,也多了幾分提防與不信任。
“好個周瑜!好個蔡瑁、張允!竟敢欺瞞孤到如此地步!”曹操猛地將書信拍在案上,怒不可遏,胸膛劇烈起伏,“孤待他們不薄,他們卻暗中通敵,意圖謀反!若不是子翼識破,孤險些釀成大錯!”盛怒之下,他幾乎要下令徹查所有荊州籍將領,肅清內部隱患。
帳下眾謀士噤若寒蟬,無人敢上前勸阻。唯有司馬懿站在一旁,低眉順眼,嘴角卻勾起一絲幾不可察的弧度。蔣乾中計,本就在他的預料之中,甚至可以說,是他暗中推動的結果——他深知蔣乾性情浮躁,極易被利用,而周瑜善用反間計,必然會對蔣乾下手。
此計一石二鳥,堪稱絕妙:既借周瑜之手,打擊了荊州係將領,進一步孤立了與文聘交好的林凡;又讓曹操對江東的恨意更深,徹底斷絕了和談的可能,堅定了他大舉南征的決心,而自己“主戰派”的形象也愈發鮮明,更得曹操信任。
然而,曹操畢竟是一代梟雄,盛怒之下,很快便冷靜下來。他盯著案上的書信,眼神深邃,心中漸漸起了疑:蔡瑁、張允已死,死無對證,這封信來得太過蹊蹺,會不會是周瑜的反間計?
他轉頭看向司馬懿,沉聲道:“仲達,你以為此信是真是假?”
司馬懿心中早已想好說辭,連忙躬身行禮,恭聲道:“丞相明鑒,蔡瑁、張允已死,此信真偽確實難辨。然,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周瑜此舉,無論是真是假,其意圖都極為明顯——便是想擾亂我軍軍心,離間我君臣關係。當此之際,丞相更應穩住陣腳,明察內部,清除潛在隱患;對外則需展示雷霆手段,讓江東知曉我軍的決心,方可破其奸計,震懾宵小。”
他這番話,看似客觀公正,實則巧妙地將“明察內部”的釘子又敲深了一分,進一步加劇了曹操對荊州降將的猜忌。
曹操沉吟良久,手指輕輕敲擊著案幾,最終做出決斷:“傳孤旨意!蔣乾識人不明,險些被周瑜蒙蔽,擾亂軍心,著即斥責一番,遣回許都,閉門思過!”
“另外,令心腹將領暗中監視江夏文聘部的動向,若有異動,即刻稟報!”
“至於江東……”曹操眼中閃過一絲厲色,“周瑜小兒,竟敢用此奸計欺辱孤!南征之事,刻不容緩!令各部加緊備戰,待時機成熟,便揮師南下,踏平江東,生擒孫權、周瑜,以雪今日之辱!”
旨意一下,曹營上下立刻行動起來,備戰的氣氛愈發濃烈。
消息如同長了翅膀,很快便傳回了江夏。
文聘聽聞曹操因一封來曆不明的密信,竟對自己產生猜忌,還派心腹暗中監視,心中悲憤莫名。他披甲執銳,在江夏浴血奮戰,忠心耿耿,卻始終難以得到完全信任,這份委屈與不甘,幾乎要將他壓垮。但他深知此刻處境艱難,隻能將悲憤壓在心底,更加謹言慎行,事事小心,生怕落下把柄。
林凡得知這一切後,獨自站在水寨的箭樓上,望著江北曹軍大營的方向,心中寒意更甚。
他終於明白了司馬懿的真正圖謀。周瑜的反間計成功了,卻隻是表麵;司馬懿才是那個隱藏在幕後,借刀殺人、隔山打牛的真正贏家。他不僅借周瑜之手離間了曹操與荊州降將的關係,孤立了自己和文聘,還堅定了曹操南征的決心,讓江夏徹底陷入了必戰之地的絕境。
“好一招驅狼吞虎,隔山打牛……司馬懿,你這‘塚虎’,果然名不虛傳。”林凡喃喃自語,指尖冰涼。
蔣乾的使命結束了,這場由司馬懿掀起的“和談”風波,看似毫無結果,實則暗流洶湧。它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如同驚雷般在曹、孫、劉三方之間震蕩,徹底改變了局勢的走向。
江夏的天空,陰雲愈發濃重,壓得人喘不過氣。一場決定荊州命運、關乎天下走勢的曠世大戰,已然迫在眉睫,再也無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