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在康複訓練的汗水和疼痛中,在醫院走廊時鐘的滴答聲中,悄然流逝了兩年。對於周家而言,這兩年,是蟄伏的兩年,是凝聚所有力量陪伴周玥重生的兩年,也是家族下一代悄然成長、嶄露頭角的兩年。
周玥的康複之路,漫長而充滿反複。她早已轉入了專業的康複中心,這裡擁有更完善的設施和更係統的治療團隊。兩年時間,她從一個幾乎全身癱瘓、失語的傷者,到如今已經能夠在助行器的幫助下,進行短距離的緩慢行走。她的語言功能恢複了大半,雖然語速緩慢,發音偶爾不清,但清晰的邏輯和那份屬於她的堅韌已然回歸。
右側肢體的恢複是最為困難的,精細動作依舊存在障礙,但她堅持用左手重新學習一切——寫字、用餐,甚至開始嘗試用左手進行一些基礎的模擬飛行操作,這是她與過往職業生涯最後的、也是最執拗的連接。身體上的傷疤或許永遠無法完全消除,飛行員的職業生涯也可能就此終結,但那份刻在骨子裡的驕傲與毅力,支撐著她絕不向命運低頭。
林燁在這兩年裡,幾乎成了半個康複專家。他調整了工作崗位,有了更多時間陪伴妻子。他是她最嚴格的“教練”,督促她完成每日枯燥痛苦的訓練;也是她最溫柔的依靠,在她因進步緩慢而沮喪崩潰時,給予無聲卻堅實的擁抱。他們的感情,在磨難中淬煉得更加深厚。
小林懷周已經三歲多了,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她並不完全理解媽媽經曆了什麼,隻知道媽媽需要很多時間“做運動”。她會搖搖晃晃地拿著玩具跑到康複室門口,奶聲奶氣地喊“媽媽加油”,成了周玥最好的精神慰藉。
周景珩珩珩)已是高三學生,即將麵臨高考。兩年前的決定,從未動搖。他的成績一如既往地優秀,穩穩占據年級前列,目標直指國內頂尖醫學院的臨床八年製。他比同齡人更加沉默,也更加專注。課餘時間,他不再僅僅滿足於高中知識,而是大量閱讀醫學預科書籍,甚至通過顧雲辭的關係,在寒暑假進入醫學院的實驗室觀摩學習。他身上那份超越年齡的沉穩,如今更添了幾分屬於未來醫者的冷靜與悲憫。他去看望姐姐時,不再僅僅是陪伴,會仔細詢問她的康複進展,與醫生討論時也能提出一些頗有見地的問題。
他與蘇念楊之間,那份青梅竹馬的情誼愈發深厚。念楊在藝術附中成績優異,靈氣逼人,目標是她姐姐蘇念晴曾就讀的頂尖美術學院。她理解並完全支持珩珩的選擇,兩人各自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彼此鼓勵,是對方忙碌學業中最溫暖的慰藉。兩家大人早已心照不宣,樂見其成。
周翊軒和宋雨霏逐漸從最初的打擊中恢複過來。周翊軒將更多集團事務交由職業經理人團隊和回歸的宋天霖處理,自己則將更多精力投入到陪伴家庭和關注周玥的康複上。宋雨霏在女兒情況穩定後,重新拾起了部分文化交流工作,隻是節奏放慢了許多,生活的重心依舊圍繞著家人。那場劫難留下的陰影尚未完全散去,但生活已然找到了新的平衡點。
“天樞”聯盟的兄弟們,事業各有新發展,家庭也平穩幸福。他們與周家的聯係從未間斷,定期聚會,關心著周玥的恢複,也見證著珩珩等小輩的成長。當年的風暴已然平息,留下的是一道深刻的烙印,卻也讓他們彼此間的紐帶更加牢不可破。
一個秋高氣爽的下午,康複中心的花園裡。
周玥在林燁的攙扶下,慢慢走著。陽光灑在她身上,雖然步伐蹣跚,但脊背挺得筆直。
不遠處,宋雨霏和周翊軒推著坐著小林懷周的嬰兒車孩子不肯坐,非要下來跑),看著女兒的身影,眼中是欣慰與依然存在的心疼。
珩珩和念楊並肩坐在長椅上,一個看著醫學期刊,一個在速寫本上勾勒著眼前的秋色與家人。
“姐,”珩珩放下書,走到周玥身邊,遞給她一瓶水,“感覺今天怎麼樣?”
周玥接過水,慢慢喝了一口,露出一個雖然緩慢卻真實的笑容:“比昨天,多走了十步。”
很簡單的一句話,卻讓在場的所有大人都濕了眼眶。這十步,背後是七百多個日夜的汗水和掙紮。
林燁緊緊握了握妻子的手。
念楊用畫筆迅速記錄下這溫馨而有力的一刻。
光陰在這些細微的進步與平凡的陪伴中靜靜流淌。創傷或許改變了人生的軌跡,但無法摧毀愛與意誌。周玥正在以驚人的毅力重塑自己的人生,而珩珩這一代,也正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堅定地走向未來。周家的故事,在經曆過至暗時刻後,依然充滿著韌性與希望,繼續向前延展。
喜歡風起京華,攜手一生請大家收藏:()風起京華,攜手一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