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說‘全民識字,
無分彼此’,
當時還有人說‘百姓不願學’,
現在看看——
阿古拉70歲學寫家書,
王二嫂農忙時還開夜校,
草原娃抱著課本追學堂車,
這就是最好的回答!”
三、百姓蛻變:一字一世界,識文成底氣
巴圖想起草原的變化,
忍不住說起阿古拉的孫子:
“阿古拉大叔的孫子阿木,
現在能幫部落寫‘苜蓿種植申請’,
還會用算盤算收成,
上次商隊來換羊,
他拿著課本上的‘羊’‘鹽’字,
硬是讓商隊多給了兩袋鹽,
說‘課本上寫著1隻羊換2鬥鹽,
不能少’!”
陳農官也想起潤疆的王二嫂:
“王二嫂更厲害!
去年潤疆澇災,
她帶著農婦們看《防洪手冊》,
按課本上的法子挖排水溝,
保住了200畝波斯麥,
農婦們都說‘要是不認字,
這麥就全淹了’!”
李墨翻出北境的記錄,
指著“丁零少年識字班”:
“北境的丁零娃,
以前隻會放羊,
現在能讀《農械維修法》,
墨家送的曲轅犁壞了,
他們照著課本就能修,
董翳將軍說,
現在北境的糧產能超潤疆,
一半是識字的功勞!”
曹平突然笑了:
“俺們工坊的阿石,
五年前是個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工匠,
現在能看懂《機械圖紙》,
還改了播種車的設計,
讓播種效率提了一倍,
這就是識字的力量!”
陳農官望著窗外的鹹陽街景,
街上的孩童捧著課本奔跑,
商鋪的掌櫃用秦字寫招牌,
連賣菜的老農都能算清“菜三斤,
錢五文”:
“以前總說‘民愚則易治’,
現在才知道,
民智則國安!
百姓認了字,
懂政令、守規矩、會辦事,
大秦的根基才真的穩了。”
四、無分彼此:教育融疆土,同心築大秦
夕陽西下,
嬴政的車駕停在教育署外,
君臣幾人趕緊迎出去。
嬴政看著賬冊上的“10萬所”“80”,
笑著說:
“朕五年前說,
教育是‘大秦的根’,
現在這根,
紮得夠深了!”
李墨遞上巴圖帶的草原課本:
“陛下,
這是草原雙語課本,
上麵的‘大秦’二字,
旁邊刻著匈奴文‘天下’,
巴圖說,
現在草原娃都知道,
‘大秦’就是‘大家的天下’。”
嬴政接過課本,
摸著上麵的插圖:
“好!
教育不是要‘同化’,
是要‘同心’——
匈奴娃學秦字,
能懂農科;
老秦戶學異族語,
能知草原;
這樣才是‘無分彼此’。”
曹平趁機彙報:
“陛下,
巧成城明年計劃印1000萬冊《民生大全》,
包含農科、醫科、律科,
送到每個學堂,
讓百姓不僅能認100字,
還能學真本事!”
陳農官也說:
“潤疆、北境的學堂,
明年要加開‘農墨實踐課’,
讓娃們一邊學字,
一邊學種麥、修農具,
真正‘學以致用’!”
嬴政點頭,
望著遠處太學的方向,
那裡燈火通明,
巴圖正帶著太學生們翻譯《農書》:
“朕要的,
不是冰冷的數字,
是每個百姓手裡的課本,
是每個娃嘴裡的‘糧安大秦’,
是草原與城郭之間,
那座用知識架起的橋。”
夜色漸濃,
教育署的燈還亮著,
賬冊上的數字在燈光下格外醒目。
李墨、陳農官、曹平、巴圖圍坐在一起,
規劃著明年的教育藍圖:
在嶺南加開“占城稻學堂”,
在北境建“雙語醫科班”,
在西域推廣“識字村吏製”……
窗外,
鹹陽的夜空綴滿星辰,
像無數盞亮在學堂裡的燈。
五年的教育之路,
從流動學堂車的第一聲馬蹄,
到10萬所學堂的遍地墨香;
從80百姓的100個字,
到草原與鹹陽的同心同語——
這不是終點,
是大秦“全民識字,
無分彼此”的新起點。
李墨摸著賬冊上的墨跡,
突然想起五年前黑沙嶺的古麗,
那個捧著殘本問“‘麥’字咋寫”的小女孩,
現在已經能教部落娃認“糧儲庫”“農科站”了。
他笑著提筆,
在賬冊最後寫下:
“教育為橋,
連山海;
識字為基,
築大秦。”
喜歡大秦萬年之赳赳老秦請大家收藏:()大秦萬年之赳赳老秦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