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燎原之勢_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32章 燎原之勢(1 / 1)

第一批三百支雷霆銃的列裝,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巨石,漣漪迅速擴散至大明軍事體係的方方麵麵。神機營的操練校場上,往日鳥銃手們緩慢而繁瑣的裝填步驟被乾淨利落的拉栓、退殼、裝彈、閉鎖動作取代,密集而富有節奏的射擊聲,不僅震撼了觀演的京營諸將,更引來了兵部乃至內閣的關注。

兵部右侍郎、署理京營戎政的孫承宗,這位日後威震遼東的帝師,此刻正肅立在校場點將台上。他須發已見花白,但目光銳利如鷹,緊緊盯著下方正在進行三排輪射演練的神機營把總及其部下。

“砰!砰!砰!”

第一排蹲射,第二排立姿,第三排裝填。循環往複,槍聲連綿不絕,白色的硝煙在校場上空聚而不散。兩百步外的木靶被打得碎屑橫飛。

“幾息一輪?”孫承宗沉聲問身旁的神機營提督內臣。

“回大人,熟練銃手,可保持五息一輪齊射。若自由射速,三息一發自是不難。”內臣的語氣帶著難以抑製的興奮。

孫承宗默然片刻,看著台下士兵們手中那迥異於鳥銃的修長銃身,以及那標誌性的側擺式槍機,緩緩道:“此銃聲脆而煙白,似與尋常火藥不同?”

一旁的沈驚鴻連忙上前一步,躬身答道:“孫大人明鑒。此乃下官與徐光啟大人參照泰西之法,略作改良的火藥。硝石七成五,硫磺一成,木炭一成五,另添微量硼砂以穩定燃速,減少殘渣,故煙白而聲脆,推力更足。”

“硼砂?”孫承宗瞥了沈驚鴻一眼,他對這個近來聲名鵲起的年輕千總早有耳聞,“可是那《本草綱目》中可作藥石之物?竟有如此妙用。”

“萬物皆有其理,格物方能致知。”徐光啟適時插言,引用了儒家經典為其背書,“此亦合聖人窮理儘性之道。”

孫承宗不置可否,目光又轉向士兵們腰間鼓鼓的皮質彈袋:“彼等所攜彈丸,似乎亦非尋常鉛子?”

“大人慧眼。”沈驚鴻解下自己隨身攜帶的一枚定裝紙彈,雙手呈上,“此乃‘銅包鉛彈’,外層為銅錫合金,內裹純鉛。銅殼受熱膨脹,能與膛線緊密貼合,賦予彈頭旋轉之力,飛行極穩;鉛芯則保其重量,存傷威力。外覆防水紙殼,內定量火藥,戰時咬破紙殼,倒入火藥,再將彈頭塞入即可,省去稱量之煩,亦可防潮。”

孫承宗接過那枚造型精致的定裝彈,在手中掂了掂,又仔細看了看那黃澄澄的彈頭,眼中閃過一絲精光。“一步一改良,一處一巧思。沈千總,你這雷霆銃,革新的不止是銃本身,連帶火藥、彈丸、乃至戰法,皆需隨之而變啊。”

“大人所言極是。”沈驚鴻心知遇到了真正懂行的大家,精神一振,“利器在手,若仍循舊法,無異於明珠暗投。下官正在草擬《雷霆銃操典綱要》,於射擊、保養、小隊戰術等方麵,皆需重新擬定規程。”

“哦?操典何在?”孫承宗頗感興趣。

“尚是草稿,恐汙大人尊目。”沈驚鴻雖如此說,還是從懷中取出一疊寫滿字跡的紙張。

孫承宗接過,快速翻閱起來。上麵不僅圖文並茂地解釋了立、跪、臥三種射擊姿勢的優劣與適用場景,還詳細規定了每日、每周、每月的保養流程,包括清理膛線所需的特製鬃刷和油料。更讓他凝神的是關於“散兵線”與“縱深配置”的初步構想,強調發揮射程與射速優勢,避免密集陣型帶來的巨大傷亡。

“散而擊之,聚而控之……”孫承宗喃喃念著稿上的字句,抬頭看向沈驚鴻,目光深邃,“此策,似與戚南塘戚繼光)‘鴛鴦陣’以小股精銳破敵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卻又因火器之利,更為大膽。沈千總,看來你不僅精於格物,於兵事亦頗有見地。”

“晚輩不敢當,隻是偶有所得,還需孫大人這般沙場宿將指點斧正。”沈驚鴻態度恭謹。他知道,孫承宗是明末難得的知兵文臣,若能獲得他的支持,雷霆銃的推廣和新戰術的實踐將順利得多。

孫承宗將草稿遞還,沉吟片刻,對身旁的提督內臣道:“神機營當專設一司,習練此銃及新戰法。所需銃彈,由沈千總之製造局優先保障。一應演練得失,需詳細記錄,彙成條陳,報於兵部。”他又看向沈驚鴻,“沈千總,你這操典需儘快完善。五千支雷霆銃交付後,京營乃至九邊,皆需依新法操練,此事體大,不可輕忽。”

“下官遵命!”沈驚鴻強壓心中激動,躬身領命。有了孫承宗這句話,等於為雷霆銃體係的正規化、製度化打開了大門。

離開校場,沈驚鴻與徐光啟並肩而行。徐光啟撫須笑道:“驚鴻,孫愷陽孫承宗號)素以嚴謹著稱,能得他如此認可,你這雷霆銃,算是真正在朝堂站穩腳跟了。”

沈驚鴻卻並無太多喜色,反而微蹙眉頭:“先生,孫大人雖支持,卻也點出了關鍵。利器易得,戰法難改,積習難移。欲使雷霆銃發揮真正威力,非僅革新器械,更需變革營製、操典,乃至將領用兵之思維。此路,恐比造銃更為艱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徐光啟聞言,亦收斂笑容,點頭歎息:“是啊,器易變,心難移。當年戚少保整飭邊備,亦非一帆風順。然既已至此,唯有砥礪前行。”

回到製造局,沈驚鴻將孫承宗的支持告知蘇卿卿與張匠頭,眾人自然歡欣鼓舞。但沈驚鴻隨即召開了匠頭以上的會議,強調了質量與標準化的極端重要性。

“五千支銃,非是終點,僅是起點。”沈驚鴻環視眾人,語氣嚴肅,“日後或許有五萬支,五十萬支!每一支銃,都必須保證其可靠性。自即日起,推行‘銃管編號’與‘匠籍留名’製。每根合格銃管,皆需刻印唯一編號,以及主要打造、刻膛、校驗工匠的印記。一旦交付軍中,出現非使用不當造成的炸膛、精度超差等問題,依編號與印記追責!”

此言一出,台下匠頭們麵麵相覷,神色凜然。這意味著責任直接落實到人,再無推諉可能。但與此同時,沈驚鴻也宣布,將對無質量問題、超額完成定額的工匠班組,給予重賞,並將其優秀事跡記錄在案,作為日後考核升遷的依據。

“恩威並施,賞罰分明。”蘇卿卿在會後輕聲對沈驚鴻道,“此法雖嚴,卻能最大限度杜絕懈怠與苟且。”

沈驚鴻點頭:“非常之時,需行非常之法。質量乃軍械之生命線,容不得半分馬虎。”他看著工坊內忙碌的景象,低聲道,“我們要建立的,不隻是一座工坊,更是一種製度,一種精神。”

製度的變革悄然進行,技術的改進也未曾停歇。鄧玉函神父引薦了一位擅長精密機械的佛郎機匠人,此人帶來了利用水力驅動的“簡易鏜床”概念,雖仍顯粗糙,但相比於純手工鑽膛,效率和直線度已有提升。沈驚鴻立刻讓張匠頭組織人手,在西直門外水流湍急處嘗試搭建水力工坊。

另一方麵,沈驚鴻開始著手解決另一個關鍵問題——成本。

這日晚間,書房內燈火通明。蘇卿卿將一份詳細的物料、人工成本核算清單放在沈驚鴻麵前。

“依目前之法,剔除研發與建坊攤薄,單支雷霆銃並配刺刀、通條及百發定裝彈,成本約合白銀二十八兩。”蘇卿卿指著賬目上的數字,“而現今工部製鳥銃,成本不過八兩。五千支便是十萬兩的差價,這還未算日後持續彈藥的消耗。”

沈驚鴻看著那數字,深吸了一口氣。二十八兩,幾乎是鳥銃的三倍半。雖然性能天差地彆,但對於國庫並不充盈的大明來說,這無疑是筆巨大的開銷。曆史上明末財政崩潰,與龐大軍費開支密切相關。

“必須降低成本。”沈驚鴻斬釘截鐵,“否則,雷霆銃即便再好,也難以大規模列裝,無法形成絕對優勢。”

他沉吟片刻,道:“其一,優化工藝流程,減少廢品率,提升人均效率。其二,尋求替代材料,銅包鉛彈成本高昂,需看看能否用覆銅鋼或其它合金替代。其三……或許可以仿效鹽鐵舊事,引入‘官督商辦’。”

“官督商辦?”蘇卿卿明眸一閃。

“對。”沈驚鴻解釋道,“由朝廷設定標準、監督質量,將部分非核心部件,如銃托、護木、乃至定裝紙殼的生產,分包給信譽良好的民間作坊。朝廷集中力量生產最核心的銃管、槍機和彈藥。如此,既可利用民間資本與勞力,加快生產速度,亦可借競爭降低部分成本。”

這是一個大膽的想法,意味著將部分軍器生產“外包”。蘇卿卿迅速心算片刻,抬頭道:“若此法可行,銃托、護木等木工部件外包,預計可降低二到三兩成本。紙殼若能由民間承製,成本還可再降。關鍵在於,如何確保外包部件的質量統一,以及保密。”

“標準,還是標準。”沈驚鴻用手指敲著桌麵,“我們會製定極其詳細的圖紙和驗收標準,差一絲一毫都退回重做。至於保密……核心的膛線加工、火藥配方、槍機結構必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外包的,隻是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部分。”

他將這個想法寫成條陳,準備次日與徐光啟商議後,再擇機向孫承宗或太子稟報。

夜深人靜,沈驚鴻放下筆,揉了揉眉心。蘇卿卿端來一碗冰糖雪梨羹,輕聲道:“事要一件件做,路要一步步走。你已做得夠快了。”

沈驚鴻接過碗,感受著碗壁傳來的溫熱,看著燭光下蘇卿卿清麗的側臉,心中湧起一股暖流。“有時真覺得,像是在與時間賽跑。”他低聲說,話語中透出一絲這個年紀不該有的沉重。

蘇卿卿在他身旁坐下,安靜地說:“我知道你心中裝著大事。無論多難,我總會幫你。”她沒有問是什麼大事,隻是給予無條件的信任與支持。

沈驚鴻握住她的手,那指尖因長期撥算盤、繪圖而略帶薄繭。他想起另一個時空的曆史洪流,想起那些屈辱與沉淪。如今,他這隻小小的蝴蝶,終於開始扇動翅膀,試圖改變風的走向。

器之變,引法之變;法之變,促製之變;製之變,或可撼動積重難返之國運。

雷霆銃的星火,正在從單純的器物層麵,向著軍事製度、生產方式乃至經濟模式蔓延,燎原之勢,已初見端倪。前路依舊漫漫,但火光既已點燃,便隻能義無反顧,砥礪前行。

喜歡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請大家收藏:()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