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陣銃”在小範圍試裝與適應性訓練中展現出的卓越近戰能力,很快便形成了詳細的條陳,經由孫承宗與徐光啟聯署,呈遞至東宮。
太子朱常洛仔細閱覽了奏章,尤其對其中描述的“三十步內彈幕覆蓋”、“摧破重甲”、“單兵攜行快速射擊”等特點表現出極大興趣。他雖深處宮禁,但對軍事並非一無所知,深知一支軍隊若能在近距離擁有如此毀滅性的火力,將對戰局產生何等影響。
數日後,朱常洛特意召見了沈驚鴻、孫承宗及徐光啟,並在東宮校場親臨觀試。
校場上,十名精選出的力士手持新式霰彈銃,依次演示了快速裝填、輪番齊射、以及針對模擬密集陣型的霰彈覆蓋射擊。沉悶的轟鳴接連響起,硝煙彌漫,遠處的厚重木盾和披甲草人在彈幕的洗禮下變得千瘡百孔,其近距離的毀滅性效果直觀而震撼。
朱常洛看得目眩神馳,擊節讚歎:“好!好一把近戰利器!雷霆銃揚威於遠,‘破陣銃’則決勝於近!遠近兼備,我大明王師何愁不強!”
他興致勃勃地親自上前,在沈驚鴻的指導下,嘗試操作了一次裝填和瞄準未實彈發射),感受著那相比初版輕便了許多的重量和結實的手感。
“此銃之名‘破陣’,雖貼切,然稍顯戾氣。”朱常洛沉吟片刻,朗聲道,“孤觀其聲若驚雷,近戰橫掃,有滌蕩群邪之勢,不如更名為——‘蕩寇銃’!願持此銃之將士,能蕩平寇氛,靖安邊陲!”
“殿下聖明!”孫承宗、徐光啟及在場眾人齊聲附和。太子的賜名,無疑是對這型新式火銃的最高認可,也為其未來的推廣鋪平了道路。
沈驚鴻亦躬身謝恩:“謝殿下賜名!‘蕩寇’二字,正氣凜然,更顯我王師之威!”
朱常洛心情大悅,當即下令:“著兵部、工部議處,核定‘蕩寇銃’之製式及造價,於雷霆新軍中先行編練一營,專司此銃,由沈卿繼續協理操典事宜。所需銀兩,由內帑先行撥付部分,以示激勵!”
有了太子的明確支持和內帑的撥款,“蕩寇銃”的研製與列裝工作立刻提升到了最高優先級。兵部、工部即便仍有少數異議,也不敢再明麵阻撓。製造局內,張匠頭等人乾勁十足,開始著手製定“蕩寇銃”的量產工藝流程。
然而,就在“蕩寇銃”前景一片大好之際,一個老問題在新環境下被放大,再次凸顯出來——紙殼定裝彈的防潮問題。
時值春夏之交,京師雨水漸多。神機營在一次冒雨操練中,裝備“蕩寇銃”和雷霆銃的士卒普遍遇到了麻煩。儘管蘇卿卿改良的桑皮紙和火藥燃燒更充分,減少了殘渣,但紙張本身怕水的特性並未改變。士兵們在雨中裝填時,即使動作再快,冰冷的雨水也不可避免地會打濕紙殼,甚至浸入火藥。
導致的結果便是啞火率顯著升高,或是燃燒不充分,威力大減,殘渣反而比平日更多。一些士兵試圖將紙彈揣在懷裡保持乾燥,但取用不便,影響了射速。
“沈先生,這雨天打仗,總不能看老天爺臉色啊!”趙千總提著幾枚被雨水浸濕後無法使用的紙殼彈,找到沈驚鴻,語氣無奈,“咱們的銃好是好,可這‘口糧’不頂用,關鍵時刻掉鏈子,可是要命的事!”
沈驚鴻看著那些變得軟塌塌、甚至有些黴爛的紙殼,眉頭緊鎖。他知道,這是紙殼定裝彈天生的缺陷,難以從根本上克服。要想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跳出紙張的範疇。
他的思路,自然而然地轉向了金屬彈殼。
在另一個時空,金屬定裝彈的出現是槍械發展史上的裡程碑。它完美地解決了防水、防潮、承壓、退殼等一係列問題。但在這個時代,要實現金屬彈殼,麵臨的困難是巨大的。
首先便是材料。需要延展性好、強度足夠且成本可控的金屬。黃銅是最理想的選擇,但其價格昂貴,大規模裝備難以承受。其次是加工工藝。如何將金屬片衝壓成形狀複雜、尺寸精確的彈殼?如何保證底火需要可靠的擊發裝置)的密封性和敏感性?還有,金屬彈殼射擊後如何退殼?這又涉及到槍機結構的重新設計,很可能需要從根本上改變目前“蕩寇銃”和雷霆銃的後膛結構,甚至導向更複雜的後裝槍設計。
這幾乎是一項推倒重來的係統工程,其難度遠超改進紙殼彈或是優化霰彈銃結構。
沈驚鴻沒有立刻聲張這個大膽的想法。他將自己關在值房內,開始繪製草圖,推演各種可能性。他嘗試設計簡單的中心發火式銅殼,構思利用杠杆或旋轉閉鎖的槍機來實現退殼,甚至考慮了更複雜的邊緣發火方式以簡化結構。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技術障礙。
他知道,以大明目前的工業基礎,直接量產成熟的金屬定裝彈和後裝槍是癡人說夢。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開始研究和儲備技術。或許可以從最簡單的、不考慮退殼的“金屬藥包”開始嘗試?或者先解決底火的難題?
他將這個長遠而艱巨的課題記入了自己的《格物筆記》中,列為最高機密的研究方向,並開始有意識地搜集關於銅礦開采、冶煉、以及精密加工方麵的信息。同時,他也沒有放棄對紙殼彈的繼續改進,要求蘇卿卿繼續尋找更防水處理的紙張或塗層,哪怕隻能略微提升防潮性能也是好的。
“路要一步一步走。”沈驚鴻看著筆記上那些超越時代的草圖,對自己說道。“蕩寇銃”的成功證明了務實改良的價值,而金屬彈殼則代表了未來的方向。他不能因為眼前的困難就放棄長遠的追求,也不能因為憧憬未來而忽略當下的問題。
於是,在“蕩寇銃”開始小批量裝備部隊,並因其強大的近戰能力逐漸贏得軍中讚譽的同時,一項更為隱秘、也更為宏大的技術變革的種子,已在沈驚鴻的心中悄然埋下。他一麵指導著“蕩寇銃”的操練和紙殼彈的持續改進,一麵在無人知曉的深夜,繼續勾勒著那屬於未來的、閃爍著金屬光澤的彈藥與槍械的藍圖。他知道,那將是一條更加漫長、更需要耐心與智慧的道路,但既然看到了方向,他便決心走下去。
喜歡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請大家收藏:()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