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十六年的春夏之交,當外界天災人禍頻仍、朝堂黨爭愈演愈烈之際,位於京城一隅的“動力研習所”小院內,卻是一派熱火朝天、與世隔絕的奮進景象。
在獲得了太子朱常洛的鼎力支持和嚴格保密下,沈驚鴻帶領著他的小團隊,對“初代一號機”進行了緊鑼密鼓的優化和改進。目標明確而迫切:提升蒸汽機的穩定性、功率,並賦予其一個更具說服力的“形象”,以應對可能來自外界的審視和質疑。
首先解決的是形象問題。沈驚鴻深知,一台看起來粗糙、醜陋、布滿管線如同怪物的機器,很難獲得朝堂之上那些崇尚“器以藏禮”的官員們的認同。他親自參與了外觀設計,要求吳匠頭等人將所有外露的管線儘可能規整,用打磨光滑的黃銅罩殼覆蓋部分部件,鍋爐和汽缸的外表麵也進行了防鏽處理和簡單的紋飾雕刻。最終成型的“改進型一號機”雖然核心未變,但外觀已顯得規整、厚重,甚至帶上了幾分這個時代能夠接受的“機械美感”,少了些“奇技淫巧”的怪異,多了些“國之重器”的沉穩。
更重要的是性能的提升。他們改進了鍋爐的火管布局,提升了熱效率;采用了更高品質的熟鐵和青銅,關鍵承壓部位甚至嘗試了小規模的滲碳強化處理;密封材料在試驗了多種配方後,最終確定以石棉繩混合特製耐熱膠泥效果最佳;加工精度在水力鏜床和沈驚鴻提出的“標準化量具”的輔助下,也有了顯著進步。經過近三個月的迭代,“改進型一號機”的功率和連續穩定運行時間都比初代機提升了數倍,故障率大幅下降。
而真正的突破,在於應用。沈驚鴻沒有好高騖遠,他謹記著“突破口要小,示範性要強”的原則。他將目光牢牢鎖定在了一個對精度和效率有極高要求,且直接關乎軍國大事的領域——槍管製造。
大明軍中裝備的雷霆銃、蕩寇銃乃至正在小範圍試裝的“驚鴻一式”後裝槍,其性能瓶頸很大程度上在於槍管。手工鑽膛效率低下,內壁光滑度和直線度難以保證,尤其是刻畫膛線,更是耗費工時且精度堪憂。
沈驚鴻親自設計了一套傳動機構,將“改進型一號機”的動力,通過齒輪和皮帶,傳輸到了一台經過強化改造的深孔鑽床和一台特製的拉線機上。
這是一個具有曆史意義的時刻。當燒煤產出的穩定蒸汽動力,首次驅動著那粗壯的鑽杆,以一種人力難以企及的均勻速度,旋轉著刺入一根堅固的鋼坯時,所有圍觀者都屏住了呼吸。冷卻液主要是皂角水)嘩嘩流淌,金屬碎屑被有序排出,整個過程平穩、有力、持續不絕!
更令人震撼的是拉線機。在蒸汽動力的穩定牽引下,特製的、帶有硬化鉤刃的拉刀,緩緩通過已經鑽好孔的槍管,在內壁留下了一道道清晰、均勻、深度一致的螺旋膛線!其效率和質量,遠超最熟練的工匠手工刻畫!
當第一根完全由蒸汽動力驅動加工出的、帶完美膛線的“驚鴻一式”槍管被捧到沈驚鴻麵前時,連他自己都感到心潮澎湃。這根槍管的內壁光滑如鏡,膛線筆直均勻,其加工精度和效率,將這個時代的軍械製造水平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立刻進行實彈測試!”沈驚鴻的聲音帶著壓抑不住的激動。
測試結果令人震驚。使用這種“蒸汽動力標準管”組裝的“驚鴻一式”步槍,在相同裝藥下,射程提升了近三成,精度更是有了質的飛躍!二百步約300米)外的人形靶,熟練射手可以輕鬆命中!
消息被嚴格保密,但太子朱常洛和徐光啟在親眼目睹了蒸汽動力車間的運作和實彈測試結果後,激動之情無以複加。他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能夠迅速轉化為軍事優勢的成果!朱常洛當場下令,調撥更多資源,優先保障“動力研習所”和與之配套的“精密製造局”的需求,力求儘快實現小批量生產,優先裝備京營精銳和遼東前線。
就在沈驚鴻於技術領域高歌猛進的同時,外界的大明帝國,卻正陷入更深重的泥潭。
當沈驚鴻在京城一隅,用蒸汽的力量悄然提升著帝國的武力基石時,廣袤的大明疆域上,卻是另一番水深火熱的景象。
災荒與腐敗的雙重煎熬:
萬曆三十六年春,河南、江北等地赤地千裡,饑民嗷嗷待哺。然而,朝廷下撥的賑災錢糧,經過層層盤剝,到達災民手中時已是十不存一。地方官吏與豪紳勾結,趁機低價收購民田,逼得無數百姓賣兒鬻女,背井離鄉。夏六月,南畿江蘇、安徽)暴雨成災,江河決堤,淹沒田舍無數。水患過後,瘟疫隨之蔓延,屍骸枕藉。朝廷雖數次下詔賑濟,但官僚體係的腐敗已深入骨髓,救災諭令往往成為一紙空文,甚至成了貪官汙吏新一輪斂財的借口。秋七月,京師再次發生地震,雖未造成大規模傷亡,卻如同不詳的預兆,加劇了人心惶惶。
礦稅遺毒與民變烽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儘管沈驚鴻等人極力推動的“停礦分稅”政策在名義上罷黜了大部分礦監稅使,但其遺毒遠未肅清。在雲南,稅監楊榮雖已死於民變,但其黨羽和地方勢力依然借各種名目橫征暴斂,最終激起了更大規模的抗稅鬥爭,亂象叢生,朝廷威信掃地。在遼東,雖因前線軍事需要,礦稅有所收斂,但各級將領克扣軍餉、倒賣軍械的貪腐行為,在沈驚鴻帶來的巨額資金注入後,反而有變本加厲之勢,嚴重侵蝕著剛剛有所起色的邊防。
朝堂癱瘓與黨爭白熱化:
紫禁城內,帝國的中樞近乎癱瘓。萬曆皇帝依舊深居簡出,對朝政興致缺缺。三月,大學士葉向高痛感於朝臣相互攻訐、政務廢弛,憤而奏請“發群臣攻訐疏”於天下,欲以此奇招整肅人心,平息黨爭。然而此舉非但未獲皇帝批準,反而引得東林黨、齊楚浙黨等各大派係更加激烈的相互傾軋。奏疏往來,儘是空言指責,於國計民生毫無裨益。戶部尚書趙世卿獨木難支,麵對皇室奢靡如七公主下嫁索要巨款)和藩王與民爭利如福王設稅店)的行為,雖奮力抗爭,往往也隻能挽回部分損失,難以扭轉“外府一空,司農若埽”的財政崩潰局麵。
邊疆烽火與宗藩瓦解:
八月,遙遠的雲南傳來噩耗。巡撫陳用賓、總兵沐睿因平定東川土司叛亂不力,下獄論死。此前,土司鳳繼祖勾結諸夷,攻破武定,殺官民四百餘人,震動西南。而雲南本地兵餉匱乏,朝廷隻能責令四川、貴州等鄰省協防,暴露了帝國在邊疆控製上的捉襟見肘。與此同時,東南海疆亦傳來警訊。琉球國王尚寧的入貢使團,帶來了琉球內部親日勢力抬頭、薩摩藩虎視眈眈的隱憂。大明因遼東戰事牽製了大量精力,對於這個忠誠藩屬的危機,竟顯得有些無力乾預,維係了二百年的東亞宗藩體係,已然出現了清晰的裂痕。
冰火兩重天:
一麵是沈驚鴻在小小研習所內,用煤炭、鋼鐵和智慧,鍛造著跨越時代的利刃,效率與精度不斷提升,代表著一種嶄新的、充滿希望的生產力;另一麵,則是整個帝國在舊有體製的沉屙痼疾中掙紮,天災、人禍、腐敗、黨爭、邊患交織成一幅末世圖景。
技術的微光,在無邊黑暗中艱難地閃爍著,試圖照亮前路。但這光芒太微弱,範圍太小,還遠遠不足以驅散籠罩在整個大明帝國上空的厚重陰雲。沈驚鴻偶爾從繁重的研發中抬起頭,通過徐光啟和太子渠道了解到外界的慘狀時,心中總會湧起一股巨大的無力感和緊迫感。
他知道,蒸汽機、新式槍械,或許能強兵,但救不了這積重難返的天下。真正的變革,必須更深,更廣,觸及製度與人心。然而,眼下他隻能先專注於手中之事,先鑄好這“破局之矛”。帝國的命運,在鐵火的狂飆與世事的糜爛中,走向愈發撲朔迷離的岔路口。
喜歡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請大家收藏:()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