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十七年的春夏,對沈驚鴻與蘇卿卿而言,是個人生命與家國命運緊密纏繞、劇烈波動的一段時光。
年初,當沈驚鴻年滿十九,蘇卿卿亦至十八歲時,這對因沈驚鴻堅持“後世養生觀念”及內心對伴侶完全尊重的意願而遲遲未行夫妻之禮的年輕人,終於在一種水到渠成的溫情與鄭重中,真正成為了彼此生命中最親密的存在。沒有繁文縟節,隻在某個靜謐的夜晚,燭火搖曳下,沈驚鴻握住蘇卿卿的手,眼中是褪去少年青澀後的深沉愛意與堅定擔當:“卿卿,這些年,辛苦你了。往後歲月,風雨同舟,生死相依。”蘇卿卿臉頰微紅,眸中卻清亮如水,她反手握緊他,一切儘在不言中。這份遲來的圓滿,讓他們的感情在亂世風雨中更添了一份沉靜而堅韌的力量,成為了彼此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然而,新婚的繾綣尚未細細品味,外部世界的驚濤駭浪便已撲麵而來。
北疆烽火與初露鋒芒
三月初,蒙古河套部首領拱菟率五千騎突襲遼東大勝堡,借口是明軍誤殺其族人。若在以往,這等規模的入寇,邊軍即便能擋,也必是損失慘重,邊境震動。但此次,駐防該區域的薊遼總督麾下,恰好有一支換裝了部分“驚鴻一式”步槍、並接受了新式火力操練的部隊。
戰報傳至京城時,沈驚鴻正在內閣輔臣麵前,為爭取下一筆研發經費而據理力爭。當塘馬疾馳入京,高呼“遼東捷報”時,整個朝堂為之一靜。捷報詳述:守軍依托加固的堡寨,以“驚鴻一式”超遠射程和精準火力,於敵軍衝鋒階段便給予大量殺傷,尤其集中火力射殺其前隊指揮,導致敵軍陣型大亂,後續騎兵衝擊乏力。明軍繼而以配備刺刀的新軍出城反擊,竟一舉擊潰來犯之敵,斬首數百,追出數十裡,拱菟僅以身免。
這份戰報,無疑為沈驚鴻的新式軍改提供了最有力的注腳。此前對他“靡費”的指責聲浪,瞬間低落了不少。太子朱常洛在朝會上雖未多言,但眉宇間的振奮難以掩飾。沈驚鴻心下稍安,他知道,這隻是小試牛刀,但證明了技術革新的方向是正確的。
東海波瀾與宗主尊嚴
幾乎與大勝堡捷報同時,來自浙江總兵楊宗業的緊急奏報也抵達京師:日本薩摩藩悍然入侵大明屬國琉球,首裡城陷落,國王尚寧被擄!
朝堂之上,群情激憤。儘管國庫空虛,東南倭患記憶猶新,但宗主國的尊嚴不容褻瀆。在沈驚鴻、徐光啟等人的極力主張下,以及太子朱常洛的推動下,朝廷做出了強硬反應:不僅下令沿海加強戒備,更決定派遣一支由四十艘戰船組成的水師艦隊,前往琉球海域“宣示威德,嚴懲不臣”。這支艦隊中,核心的幾艘大福船經過初步改造,裝備了由“精密製造局”生產的、射程更遠、裝填更快的改良型艦炮,部分陸戰隊員也配備了“驚鴻一式”步槍。這是大明新式武器首次成建製走向海洋,其象征意義和實際威懾力,遠超以往。
天災頻仍與科技救災
就在北疆東海戰雲密布之際,國內的天災再次無情降臨。
五月,福建特大洪水,建寧等府淪為澤國,溺斃近十萬,災後瘟疫橫行。消息傳來,沈驚鴻憂心如焚。他深知,在交通不便、組織效率低下的古代,大規模災害意味著極其慘重的人道災難。他連夜奮筆疾書,結合後世救災經驗,向朝廷上《賑閩疏》,提出了一係列超越時代的建議:
·建立疫情監控與隔離點:建議在災區外圍設立隔離區,對流動人口進行初步篩查,防止瘟疫隨流民大規模擴散。
·推廣簡易淨水法:明確提出“水需沸而飲”,動員官府和民間力量向災民提供燒開的熱水,並利用木炭、沙石製作簡易濾水裝置,減少水源性疾病的傳播。
·屍體快速處理與深埋:強烈要求官府組織力量,儘快掩埋溺斃者屍體,並劃定遠離水源的集中埋葬區,標注記號,以防大疫。
·以工代賑,疏導結合:建議利用災民勞動力,參與清理河道、修複官道、搭建臨時居所等工作,以糧食或銀錢支付,既恢複生產,又避免流民生事。
這些建議,其中不少違背了當時的習俗如快速掩埋難以辨認的遺體),甚至顯得有些“不近人情”,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爭議。但太子朱常洛力排眾議,認為“沈卿所言,雖近酷烈,實為活人無數之良策”,下令福建地方官酌情施行。事實證明,凡能有效推行沈驚鴻建議的地區,疫情確實得到了相對有效的控製,災民死亡率顯著下降。這雖未公開宣揚,卻在務實派官員心中,再次刻下了“格物致知,亦可活人”的深刻印象。
地動山搖與人事浮沉
六月,陝西紅崖堡大地震的消息傳來,傷亡慘重,邊牆倒塌無數。朝廷賑濟乏力,沈驚鴻雖也提出了一些抗震救災和快速重建的工程技術建議如簡易的夯土加固法、規劃避震營地等),但遠水難解近渴,隻能扼腕歎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與此同時,朝局亦在動蕩。吏部左侍郎楊時喬的積勞病逝,使得本就運轉不靈的銓選係統幾乎停擺,官員升遷阻滯,怨聲載道。而徐州等地因饑荒引發的民變,更是敲響了警鐘,顯示帝國的內部矛盾已到了臨界點。
國際棋局與學術星芒
在歐洲,西班牙與荷蘭簽訂停戰協定,荷蘭崛起之勢已顯。這個消息通過往來商人傳入大明,並未引起太多注意,唯有沈驚鴻和徐光啟等少數有心人,從中看到了全球力量格局的微妙變化,更加堅定了加速海軍建設和海外布局的決心。而西班牙總督仍在大明獄中,等待巨額贖金,這筆潛在的巨大收入,像一塊磁石,吸引著各方勢力的目光,也支撐著朱常洛和沈驚鴻推進改革的底氣。
東林黨一位重要人物的逝世,則讓朝堂清流力量受損,黨爭局麵更顯錯綜複雜。
在這一連串的天災人禍、內外交困中,沈驚鴻與蘇卿卿這對年輕夫妻,相互扶持,各自奮戰。沈驚鴻在前朝,以技術和實績艱難地開拓著改革之路;蘇卿卿則在後方,以醫術和慈悲,踐行著救死扶傷的信念,她的“慈幼醫館”和牛痘接種法,在災難頻發的年份裡,更顯珍貴。
夜深人靜時,沈驚鴻常與蘇卿卿分析時局,交換見解。他們深知,大明的沉屙非一日之寒,他們的努力如同精衛填海。但每當看到彼此眼中那份不變的堅定與溫柔,便又覺得,這條布滿荊棘的道路,至少有人同行,便有了繼續走下去的勇氣。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他們正以自己微薄卻堅定的力量,試圖在原有的軌跡上,刻下屬於自己的、指向光明的印記。
喜歡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請大家收藏:()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