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倏忽間已是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
曆史的車輪,並未因沈驚鴻這隻“蝴蝶”的出現而徹底轉向,依舊沿著其固有的沉重軌跡,碾壓著這個日漸衰朽的帝國。
朝局:死水微瀾與最後的“爭國本”
紫禁城內的丹爐煙霧依舊繚繞,萬曆皇帝朱翊鈞的修仙之夢做得愈發深沉,對朝政的怠惰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中央行政幾近癱瘓,六部官員缺額嚴重,甚至出現了“衙門空置,印信生塵”的奇觀。官員的任免、考核製度名存實亡,升遷黜陟往往取決於黨爭需要或個人賄賂,而非政績才能。朝堂之上,東林黨雖在輿論上占據優勢,但齊、楚、浙各黨及其依附的勢力依舊盤根錯節,雙方圍繞著零星出現的權力空缺和財政分配,進行著毫無建設性的撕扯。
而就在這一年,一場看似與沈驚鴻無關,卻深刻影響未來朝局的事件,悄然落下了帷幕——持續數十年的“爭國本”終於有了一個不是結果的結果。在群臣近乎絕望的持續壓力和李太後已於萬曆四十二年去世)生前的影響下,萬曆皇帝極不情願地、也是最後一次地正式下詔,確認皇長孫朱由校為皇太孫,明確了其繼承序列。這與其說是皇帝的妥協,不如說是他對這場曠日持久的爭論感到徹底的厭倦和無力。太子的地位,因此得到了一絲微不足道的鞏固,但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那道巨大的裂痕,已然無法彌合。帝國的中樞,在最高權力者長期的自我放逐和官僚體係的內耗中,如同一潭散發著腐朽氣息的死水。
在北方,薊遼總督王象乾憑借沈驚鴻持續提供的技術支持和自身的老成持重,勉強維持著遼東防線的穩定。代善領導下的建州女真,在經曆了內部不斷的紛爭和整合後,其八弟皇太極憑借過人的權謀和軍事才能,勢力逐漸壯大,開始挑戰代善的權威。女真內部暗流湧動,但對外,他們掠奪資源、壯大自身的需求從未改變,小規模的寇邊依舊頻繁,消耗著大明本就脆弱的邊防力量。
而一個更具象征意義的事件,在關外發生。就在萬曆四十四年年初,皇太極聯合其他對代善不滿的貝勒,最終迫使代善退讓,雖然代善仍保有部分實力和尊號,但皇太極實際上成為了女真各部最具權勢的人物。他不再滿足於“貝勒”之稱,於赫圖阿拉稱汗,建國號“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此舉雖未立刻引發大規模戰事,卻如同一頭猛獸,正式向大明朝宣示了其獨立與爭霸的野心。消息傳入關內,並未在沉迷黨爭的朝堂引起足夠重視,唯有王象乾、沈驚鴻等少數有識之士,感到了刺骨的寒意。
在這令人窒息的宏觀背景下,沈驚鴻的處境愈發艱難,卻也展現出驚人的韌性。朝中的攻訐從未停止,他如同在刀尖上行走,任何舉措都可能被放大、曲解。然而,經過蘇卿卿那番點醒後,他的心態已然不同。他不再期望能瞬間改變大局,而是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星火”的保存與擴散上。
·技術深耕:“動力研習所”對蒸汽機的研究轉向更實用化的方向,專注於提升可靠性、降低煤耗和小型化,為礦山、水利提供更穩定的動力。“精密製造局”則在新式步槍“驚鴻一式”的基礎上,開始小批量試製更輕便、射速更快的“驚鴻二式”騎槍,並持續改進火炮的鑄造工藝和彈藥。
·“鯤鵬”進化:福建的“鯤鵬計劃”在絕密狀態下持續推進。首艘試驗艦“海蛟號”經過多次遠航磨合和改進,證明了螺旋槳推進的可行性。第二艘更大、結構更合理的混合動力戰艦“潛龍號”已開始鋪設龍骨。沈驚鴻甚至開始秘密研究,嘗試在關鍵部位敷設熟鐵板,探索“鐵甲艦”的雛形,但這需要更強大的動力和更先進的冶金技術,目前還隻是停留在圖紙和少量試驗階段。
·格物燎原:“格物學堂”的影響力在悄然擴大。除了京城的總堂,在徐光啟、李之藻等開明士大夫的推動下,南京、杭州等地也出現了類似的小型學堂或研討社團。雖然規模不大,且時常受到保守勢力的非議,但它們如同星星之火,培養了一批初步具備近代科學思維的青年。沈驚鴻的兒子沈承宇,如今已是聰穎活潑的四歲幼童,在母親蘇卿卿和姑姑沈明玥的啟蒙下,也對格物之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醫學濟世:蘇卿卿與吳有性合作的《瘟疫論辨》已在部分開明醫家中流傳,其“戾氣”學說和防治方法,在幾次地方性瘟疫中發揮了作用,贏得了口碑。她的“慈幼醫館”規模進一步擴大,成為了京城平民就醫的重要選擇之一。
家庭,始終是沈驚鴻最重要的支柱。沈承宇的健康成長,給這個處於風暴中心的家庭帶來了無儘的歡樂。沈明玥已出落成一位頗有主見的少女,她在格物學堂的表現甚至超過了許多男學生,尤其對機械和算學展現出非凡的天賦,讓沈驚鴻深感欣慰。沈老夫人身體依舊硬朗,含飴弄孫,享受著難得的天倫之樂。遠在薊鎮的父親沈惟敬,雖年事漸高,但依舊牢牢掌控著薊鎮軍務,是沈驚鴻在朝堂之外最堅實的依靠。他時常來信,信中少了早年的銳氣,多了對朝局的深沉憂慮和對兒子處境的提醒,父子二人雖遠隔千裡,卻在精神上相互支撐。
然而,隱憂始終存在。朝堂的腐敗和黨爭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頂。後金的正式立國,預示著北方更大的風暴即將來臨。來自海上荷蘭等西方勢力的威脅也與日俱增。帝國的財政在無休止的消耗中瀕臨崩潰,太子的地位看似穩固,實則依舊脆弱。
萬曆四十四年的晚秋,沈驚鴻站在“動力研習所”的院子裡,看著一台經過改進、運行更平穩的蒸汽機帶動著沉重的鍛錘,發出有節奏的轟鳴。這聲音,與朝堂上的死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知道,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在這片無邊無際的腐朽與黑暗中,儘可能多地保存和壯大這些代表著效率、理性與力量的“星火”。他不再幻想能以一己之力挽狂瀾於既倒,但他堅信,隻要這些星火不滅,終有一日,它們會彙聚成燎原之勢,照亮這個古老文明前行的道路,哪怕那條路,注定充滿荊棘與犧牲。曆史的洪流滾滾向前,他所能做的,便是竭儘全力,讓那洪流的方向,發生哪怕一絲一毫的偏轉。
喜歡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請大家收藏:()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