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豐年的隱憂與土地之殤_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 > 第125章 豐年的隱憂與土地之殤

第125章 豐年的隱憂與土地之殤(1 / 1)

天啟三年秋,本該是一個充滿希望與喜悅的收獲季節。由格物院農學係引種推廣的番薯、玉米、馬鈴薯等高產作物,在山東、河南、陝西、北直隸等地的試驗田和早期推廣區,確實結出了累累碩果。地方官員奏報中“收成數倍於黍稷”、“民心欣喜”、“活命糧”等字眼,讓朝堂之上關心民生的官員倍感欣慰。天啟皇帝朱由校在禦前也難得地露出了笑容,對沈驚鴻、徐光啟等人推動的格物興農之策大加讚賞。

然而,這片豐收的喜悅之下,一股潛藏已久、足以顛覆王朝根基的暗流,卻因這“豐收”而被驟然引爆,並以一種極其尖銳的方式,衝上了朝堂,引發了天啟朝開年以來最為激烈的爭論。

這一日的常朝,氣氛原本因各地的豐收喜報而顯得輕鬆。然而,當輪值禦史奏事時,河南道監察禦史楊漣借用此曆史名臣,設定其在此時間線仍為禦史)出班,手持笏板,麵容沉痛,聲音帶著壓抑不住的激憤:

“陛下!臣楊漣有本奏!近日各地喜報豐收,臣本應與諸臣工同賀!然,臣聞河南、山東等地,雖有番薯玉米之豐,然民間卻有‘豐年饑饉’之怪象!無數農戶手持新收之薯、之穀,卻麵無喜色,甚有鬻兒賣女者!臣初聞不解,細查之下,方知此乃田製崩壞,兼並酷烈之惡果也!”

此言一出,滿朝皆驚。連龍椅上的天啟帝都坐直了身體,皺起了眉頭。

楊漣繼續慷慨陳詞,字字泣血:“陛下!太祖定製,民有恒產,方有恒心。然時至今日,各地藩王、勳貴、官紳、豪強,倚仗權勢,巧取豪奪,兼並土地,無休無止!尋常農戶,或因天災,或因賦役,或因高利盤剝,稍有困頓,則田產儘失,淪為佃戶流民!如今雖有高產新種,然其田何在?其利誰享?”

他具體舉例:“臣查河南某縣,七成良田儘歸福王府及地方縉紳!農戶佃其田,歲收之糧,大半需交予田主作為地租,所餘寥寥,僅堪糊口,遇有婚喪嫁娶、官府攤派,則立陷絕境!此番薯玉米之豐,於田主而言,乃是錦上添花,租息更厚;於佃戶而言,不過是多交了幾鬥租穀,依舊在溫飽線上掙紮!此非臣妄言,各地奏報所謂‘民心欣喜’者,恐多是那些坐擁千頃萬畝的田主豪強!而真正耕種土地的升鬥小民,何喜之有?!”

他最後將矛頭直指核心:“陛下!此土地兼並之禍,非止河南、山東,實乃遍及南北之痼疾!長此以往,國朝根基動搖!農戶無立錐之地,則國家稅賦何出?流民遍地,則天下何以安寧?昔日漢唐之衰,莫不始於田製崩壞!今我大明,豈可重蹈覆轍?!臣懇請陛下,明察秋毫,抑製兼並,清丈田畝,限田均賦,以安天下民心,固我社稷之本!”

楊漣這番奏對,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瞬間在朝堂上炸開了鍋。

“陛下!楊禦史此言大謬!”立刻有官員出班反駁,多是出身江南、湖廣等地的士紳代表,或與藩王、勳貴關係密切者,“田土買賣,自古有之,乃兩廂情願。豈可妄加‘兼並’之名?清丈田畝,徒然擾民!限田均賦,更是與民爭利,違背祖製!如今既有新種增產,民食漸足,正宜與民休息,何故再興事端?”

實乾派官員中,意見也出現了分歧。一部分如徐光啟般深謀遠慮者,深知土地問題乃根本,支持楊漣,認為必須著手解決。徐光啟出列道:“陛下,楊禦史所奏,確為實情。格物院新種,可解一時之饑,然若土地不均,則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終難持久。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此非盛世之象!臣以為,清丈田畝,查明實數,乃整頓賦役、抑製兼並之第一步,勢在必行!”

然而,另一部分實乾派官員則顧慮重重。他們擔心,在遼東未靖、內帑空虛、且魏忠賢虎視眈眈的情況下,貿然觸動天下最龐大的地主集團——藩王、勳貴、官紳的利益,會引發巨大的政治動蕩,甚至可能使剛剛起步的各項改革如養廉銀、邊防革新)毀於一旦。他們認為當務之急是鞏固現有成果,土地問題可徐徐圖之。

而閹黨集團則冷眼旁觀,暗中竊喜。魏忠賢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打擊異己、攫取權力的好機會。他完全可以利用“清丈田畝”這把刀,指向那些不依附自己的官員和地方勢力,借機安插親信,抄家斂財。

朝堂之上,頓時分成了幾派:以楊漣為代表的激進改革派,要求立即采取措施抑製兼並;以部分江南士紳為代表的保守派,堅決反對觸動現有土地格局;以部分實乾派為代表的穩健派,主張謹慎行事;還有伺機而動的閹黨。各方引經據典,爭吵不休,場麵一度失控。

天啟帝朱由校被這突如其來的複雜局麵弄得有些頭疼。他本能地覺得楊漣說的有道理,農戶無地,確是國家大患。但反對的聲音如此激烈,牽涉的利益如此龐大,讓他一時難以決斷。他看了一眼一直沉默不語的幾位閣臣,又看了看爭論不休的百官,最終有些煩躁地揮了揮手:“此事……容朕細思。退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朝堂上這場關於土地問題的風暴,很快便通過塘報和私人信件傳到了山海關。沈驚鴻仔細閱讀了楊漣的奏章抄本和朝議記錄,心中湧起一股複雜的情緒。他既欣慰於終於有人將這個問題尖銳地提了出來,又深感問題的棘手與沉重。

“土地兼並……三百年周期律的根源之一……”沈驚鴻放下文書,走到窗前,望著關外蒼茫的大地。他深知,這個問題比對付皇太極、推廣新作物、甚至推行養廉銀都要困難千百倍。這觸及的是整個帝國統治階層的核心利益,是盤根錯節了二百多年的沉屙痼疾。

高產作物的推廣,像是一劑強心針,暫時緩解了帝國的糧食焦慮,卻也像一麵放大鏡,將土地分配極度不公的矛盾赤裸裸地暴露了出來。這印證了那個道理:技術可以解決生產效率問題,卻無法自動解決社會分配問題。

“不能硬來……”沈驚鴻喃喃自語。他知道,在目前的政治和軍事形勢下,強行推行激進的土改,無異於引火燒身,很可能導致改革事業全麵崩盤。但也不能坐視不管,任由這膿瘡繼續潰爛。

他需要想一個辦法,一個既能逐步化解土地矛盾,又能在政治上可行,甚至能爭取到部分既得利益者支持或至少減少阻力)的策略。或許,可以從“清丈田畝”入手,但目的不在於立即“限田”,而在於摸清家底,為後續的稅製改革如推行“攤丁入畝”)打下基礎?或許,可以鼓勵開發邊遠地區的荒地,分流一部分無地農民?或許,可以利用海貿和新興手工業,創造更多的非農就業機會?

一個個念頭在他腦海中飛速旋轉。他知道,自己必須儘快拿出一套更周全、更具操作性的方案,參與到這場關乎國運的辯論中去。農業的突破帶來了希望,也帶來了更深刻的挑戰。前路依然迷霧重重,但他彆無選擇,隻能在這曆史的十字路口,為這個古老的帝國,摸索出一條能夠擺脫三百年宿命的求生之路。關外的風,帶著深秋的寒意,預示著又一個嚴冬的來臨,而大明帝國內部的這場“土地之殤”,才剛剛開始。

喜歡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請大家收藏:()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