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話語如同山澗清泉,叮咚流淌,講述著山下村莊最尋常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豐收喜悅。沒有驚天動地的妖邪,沒有刻骨銘心的仇恨,也沒有萬古難消的孤寂情殤。隻有最樸素的生存、繁衍、老去,以及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最直接的感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孟青雲靜靜地聽著,手中的動作漸漸不再那麼生澀。桃月口中的世界,與他過往的成長經曆和拜師以來接觸到的精怪事件截然不同。自己那一十八年的成長經曆,沒受過任何苦楚,除了近兩年被陶謙怨念折磨。那些精怪事件裡充滿了算計、背叛、悲情與毀滅,而眼前這片曬場,澄心的汗水,桃月的笑語,金黃的穀粒,卻透著一種生機勃勃的安穩與希望。
“你們……不怕嗎?”孟青雲忍不住開口,聲音有些乾澀,“靈氣複蘇後,精怪也多了,山下也不太平。”
“怕,怎麼不怕?……”小桃月好似想起什麼心有餘悸,“鎮異司的修士和白雲觀的道士從河對岸的山上抓捕了兩頭好大的老虎和野豬,說是成了精的。不過老虎和野豬抓走之後,就太平啦。”
澄心停下手中的活,擦了把汗,認真地說:“師父常說,妖邪禍亂是劫數,但人心向善,勤懇勞作,就是對抗劫數的根基。你看這穀子,春天種下,夏天除草,秋天收獲,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天道酬勤,這就是最大的道理。”
桃月用力點頭:“就是!而且有鎮異司有白雲觀,有青雲道長你們這些厲害的人保護著!我們隻管把地種好,把日子過好!”她眼中是對未來的篤定和信任。
孟青雲默然。這份“隻管把日子過好”的簡單信念,在此刻的他聽來,竟有種撼動人心的力量。他想起長興縣的狐妖胡娘子,她的執著與毀滅,又何嘗不是為了守護她心中那份“日子”?隻是選錯了方式,托付錯了人。
接下來的日子,孟青雲仿佛找到了一個暫時的避風港。他不再強迫自己打坐修煉,而是每日跟著澄心,做著觀裡最普通的雜事:劈柴、挑水、清掃庭院、晾曬藥材、翻曬穀物。澄心為人憨厚踏實,話不多,但做起事來一絲不苟,孟青雲在他身邊,心緒竟也奇異地平靜了不少。
小桃月更是成了曬場和菜園裡的常客,她總是找各種理由跑來“幫忙”,實則大半時間都在嘰嘰喳喳地說著山下見聞,或是好奇地圍著孟青雲問東問西。
“青雲道長,你見過最厲害的妖怪是什麼樣子的呀?”一日,三人坐在曬場邊的石階上歇息,桃月捧著一把剛炒熟的南瓜子,眨巴著大眼睛問。
孟青雲看著遠處連綿的秋山,沉默片刻,緩緩開口:“見過一隻狐妖……”他將長興縣“狐嫁”的故事,隱去了一些過於血腥和涉及自身秘密的細節,講了出來。講馮泊遠的偽善算計,講胡娘子純粹的報恩之心與最終的絕望自毀。
澄心和桃月聽得入了神,時而發出低低的驚呼,時而露出不忍和憤慨的神情。
那馮泊遠真是壞透了!簡直比妖怪還可恨!”桃月氣得臉蛋漲得通紅,攥緊了小拳頭。
“那狐妖……癡情至此……”澄心則是長長歎了口氣,眼中盈滿同情,“恩情再重,終究不該……唉,人心之毒,竟至於斯。”他下意識地重複了白雲道長的話。
“才不是!分明是狐妖報恩之心太堅決……被人利用了……”小桃月似乎感慨更深。
“報恩何至於搭上性命?助他完成心願、重整家業、或是危難時刻救他一命,都是報恩之道,怎能白白賠上一條性命?”澄心難得爭辯,更不忘叮囑桃月,“你萬不可如此,須知生命至寶,豈能輕擲。”澄心語氣鄭重,目光灼灼地盯著桃月,仿佛要將這道理刻在她心坎上,“報恩本是善舉,若搭上性命,便成愚忠。世間萬事,皆需權衡輕重,莫讓一個‘情’字,蒙蔽了心智。”
桃月不服氣地撇了撇嘴,小拳頭仍攥得緊緊的:“可那狐妖一片赤誠,隻為還恩,難道不感人嗎?換作是我……”她聲音漸低,眼中泛起一絲迷茫,似在想象那決絕的場景。
澄心搖頭歎息,語氣軟了幾分:“感人自是感人,可代價太大。助人之道,貴在適可而止。譬如你平日幫忙拾柴、照料花草,皆是小善,何必學那飛蛾撲火?”他頓了頓,望向遠處秋山連綿的輪廓,仿佛在借景喻理,“生命如這金秋蟬鳴,短暫卻珍貴,當活出本心,而非為他人殉葬。”
孟青雲在一旁靜聽,此時才緩緩開口,聲音沉靜如古潭:“澄心所言極是。報恩之心可嘉,但失了分寸,反成心障。那狐妖執念太深,終陷泥淖,當引以為戒。”
桃月聽著,眼中迷茫漸散,化作一抹深思,她輕輕點頭,喃喃道:“原來如此……報恩不該是絕路。”澄心見狀,嘴角微揚,不再多言。秋陽斜照,曬場石階上,三人沉默下來,隻餘蟬聲聒噪,仿佛在應和著這生命的真諦。
聽著他們的反應,看著他們臉上真實的喜怒哀樂,孟青雲心中那團關於“我是誰”的亂麻,似乎被這平凡的對話暫時梳理開了一角。
在不遠處的回廊陰影中,碧落仙子靜靜佇立。她並未現身,清冷的目光穿過秋陽,落在曬場上那三個身影上。她看著孟青雲笨拙而認真地翻動穀粒,看著他被桃月的話語逗得偶爾露出的笑意,看著他講述故事時眼中翻湧的複雜情緒——有對胡娘子的悲憫,有對馮泊遠的厭惡,更有一種連他自己都未察覺的、對“平凡”的渴望與茫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碧落的心緒如秋水微瀾。她能清晰感應到,孟青雲體內那縷屬於廣陵的殘魂碎片並未沉寂,反而在他參與這些凡俗勞作、感受人間煙火時,似被一種更溫暖、更渾厚的力量所包裹。她看著孟青雲接過澄心遞來的水碗,仰頭飲下,喉結滾動,水珠沿著下頜滑落,洇濕了衣領。
“廣陵……”她在心底無聲低語。
碧落最終沒有上前。她隻是悄然轉身,裙裾拂過廊下微塵,如同融入秋光,消失不見。曬場上,金黃的穀粒在秋陽下散發著溫暖而踏實的光芒,少年笨拙的勞作、少女清脆的笑語、道士憨厚的鼓勵,交織成一幅——暫時隔絕了靈魂風暴的——充滿生機的秋日畫卷。
八月十五前夕,京城的秋意已濃。白雲觀內,丹桂飄香,金菊吐蕊,空氣中彌漫著節日的祥和與一絲清冷的靈氣。暮色四合,天邊一輪將滿未滿的皓月已悄然升起,灑下清輝。
碧落靜坐於她清幽小院的石桌旁,麵前攤開著一卷上古陣法殘篇,卻久久未翻動一頁。孟青雲在澄心的影響下,心境似乎暫時找到了某種粗糙的平衡,但這平衡如同秋日薄冰,脆弱得隨時可能碎裂。廣陵殘魂的悸動、陶謙怨念的蟄伏,都讓她不敢有絲毫鬆懈。而凡間修行體係的草創,更是千頭萬緒。
就在她神思微凝之際,院門外傳來小道童恭敬的通傳聲:“仙子,門外有位楊慎楊公子求見,說是……送中秋之禮。”
楊慎?碧落清冷的眸光微動。距他上次留書已過數月,她雖未回信,但他信中那份坦蕩的困惑與純粹的求教之心,她並未忘卻。此刻中秋前來,是執著,還是……
“請他進來。”碧落的聲音依舊平靜無波。
片刻後,楊慎的身影出現在月洞門下。他身著月白色的儒生長衫,外罩一件薄薄的石青色夾襖,身形清臒挺拔,更顯溫潤如玉。他手中提著一個樸素的竹編食盒,和一個細長的錦緞包裹。
數月不見,他眉宇間的書卷氣未減,但眼神似乎更加沉穩內斂,行走間步伐穩健,隱隱透著一絲與之前不同的、引而不發的氣息——那是引氣入體後,靈氣自然滋養帶來的變化。
“學生楊慎,拜見仙子。”楊慎行至院中,對著碧落深深一揖,禮數周全,態度恭謹,眼中並無半分因未得回信而產生的怨懟或急切,隻有純粹的敬重和一絲不易察覺的期待。
“楊公子不必多禮。”碧落微微抬手示意他起身,“請坐。”
楊慎依言在石桌對麵的石凳上坐下,將食盒和包裹輕輕放在桌上。
“冒昧打擾仙子清修,學生惶恐。”楊慎開口,聲音清朗溫和,“中秋將至,學生備了些家鄉天水的粗陋點心,是家母親手所製的胡麻月餅,味道尚可,聊表心意,萬望仙子莫要嫌棄。”他打開食盒,一股混合著芝麻、蜂蜜和麵食的樸實香氣彌漫開來,裡麵整齊碼放著幾塊油潤金黃的月餅。
他又拿起那個細長的錦緞包裹,雙手奉上:“此乃學生偶然所得的一支湖筆,筆鋒柔韌,頗為順手。學生愚鈍,學問文章尚不足登大雅之堂,唯以此筆,遙祝仙子道業精進,永駐清輝。”他言辭懇切,禮物也選得極有分寸——家鄉點心代表心意,一支好筆則契合讀書人的身份,也是對碧落“智慧”的隱喻,貴重卻不俗豔,更無半分曖昧。
碧落的目光掃過月餅和湖筆,最終落在楊慎的臉上:“楊公子有心了。觀你氣息,數月不見,已引氣入體,看來那《道基初引錄》並未束之高閣。”
楊慎聞言,臉上露出一絲謙遜的笑意,並無被看穿的窘迫:“仙子慧眼如炬。學生確按舅父所言,嘗試修習。說來慚愧,初時隻為強身健誌,通曉時務,未曾想竟僥幸引動了一絲天地之氣。此乃意外之喜,亦是天地造化之奇。”
“哦?”碧落語調微揚,“既已踏入修行門檻,又身負科考之誌。楊公子,你四月之問,心中可有答案了?”
這正是楊慎此行最想探討的核心。他正了正衣襟,神情變得無比認真,眼中閃爍著理想的光芒:
“回仙子,學生心中,答案已明。”他語氣堅定,“引氣入體,窺見天地靈氣之玄妙,學生方知此道之博大精深,亦知修士之力於護國安民確有大用。然,學生反複思量,捫心自問,所求者,非長生逍遙,非移山填海之能。”
他頓了頓,目光清澈而執著:“學生所求,仍是那聖賢書中所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靈氣複蘇,世道劇變,妖魔環伺,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學生觀京城內外,真正困擾黎民百姓者,除妖邪之禍外,更有吏治不清、賦稅不均、冤獄難平、孤寡無依!修士之力,可斬妖除魔於一時,卻難解這積弊日久、盤根錯節的人間疾苦!”
他的聲音漸漸激昂起來,帶著讀書人的熱血與擔當:“學生以為,此等沉屙痼疾,非仗劍所能儘除,非神通所能根治!需明律法以定規矩,需正人心以清吏治,需施仁政以安黎庶!這,才是固本培元、長治久安之道!修行之力,於學生而言,乃是‘器’。持此器,可強健體魄,清明神智,洞察世情之幽微,或可在將來身居廟堂、處置涉及修士妖魔事務時,多一分通曉與審慎,不致被人蒙蔽,亦能更好地協調各方,將修士之力真正用於‘護生’、‘安民’之正途!而非本末倒置,棄聖賢大道於不顧,去追求那縹緲的仙途。”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楊慎深吸一口氣,眼中光芒愈盛:“故而,學生心意已決:明歲春闈,必全力以赴!若得幸登科,願為一方父母官,解民倒懸,興利除弊!修行之事,隻作為輔弼心智、強身健體、通達時務之‘器用’,絕不動搖根本之誌!此誌,乃學生之本心所向,縱萬難不易!”
一番話語,擲地有聲。清晰的目標,堅定的抉擇,對“力量”與“責任”的清醒認知,以及對“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最樸素的執著,在這個靈氣複蘇、人心浮躁的時代,顯得如此珍貴而有力。
碧落靜靜地聽著,清冷的眼眸深處,第一次清晰地映入了楊慎的身影,不再是那個帶著愛慕的書生,而是一個擁有獨立思想、清晰道路和堅定信念的求道者。他那份“以修行輔弼心智、強身健體、通達時務,隻為更好地踐行聖賢之道、為生民謀福祉”的理念,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一顆石子,在她心中漾開層層漣漪。
她想起了孟青雲體內糾纏不清的殘魂與怨念,想起了為情自毀的廣陵,想起了為“報恩”而走向毀滅的胡娘子……力量的失控、情感的偏執、身份的迷失……這些困擾著修士甚至仙神的難題,在這個凡間書生身上,竟被他用最樸素的“本心”和“器用”之辨,梳理得如此清晰通透!
“持何器,行何路,當問本心所向……”碧落低聲重複著自己當初的自語,又似在咀嚼楊慎的答案。她看著楊慎那雙充滿理想光芒卻又無比清醒的眼睛,清冷的語調中罕見地帶上了一絲極淡的、近乎讚賞的暖意:
“楊慎。”
她第一次直呼其名。
“你之本心,澄澈如鏡。以修行之力為‘器’,以聖賢之道為‘本’,以濟世安民為‘誌’。此路雖艱,荊棘遍布,然心誌既明,道亦不遠矣。”
她微微停頓,目光似乎穿透了眼前的青年,看到了更深遠的東西:
“紅塵如舟,人心為舵。舵正則舟穩,縱遇驚濤駭浪,亦能破浪前行;舵失則舟覆,縱有移山倒海之力,亦難逃傾覆之厄。你今日所言所擇,已得‘持舵’之要。願他日身居廟堂,麵對權勢傾軋、利益誘惑、乃至修士力量的眩惑之時,仍能不忘今日之誌,緊握此舵,不負此心,不負……這天下期盼安穩的黎民。”
這番話,既是肯定,更是期許,甚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警醒。她看到了他選擇的道路之艱難,更欣賞他此刻的清醒與堅定。
楊慎聞言,渾身一震。碧落仙子不僅肯定了他的選擇,更將他心中的理念提升到了“持舵”的高度!這比任何具體的指點都更讓他心潮澎湃,也感到了沉甸甸的責任。他站起身,對著碧落再次深深一揖,語氣帶著前所未有的鄭重與激動:
“仙子金玉良言,字字珠璣,振聾發聵!‘紅塵如舟,人心為舵’……學生必當銘刻於心,終生謹記!他日為官,定當以民心為鏡,以律法為繩,以‘護生安民’為念,縱粉身碎骨,亦不敢負仙子今日教誨,不敢負生民之望!”
月光灑在兩人身上,清輝流淌。碧落看著眼前這個意氣風發、信念堅定的少年,清冷的眸光深處,仿佛有什麼東西被悄然觸動。這個凡人書生,用他最樸素的理想和最清醒的認知,給她這個俯瞰紅塵的仙子上了一課——關於如何在紛繁複雜的力量與誘惑中,堅守本心,明辨器用,持舵前行。
“月餅留下吧。”碧落的目光落回那樸素的食盒上,聲音依舊清冷,卻不再如霜雪般拒人千裡,“天水風味,想必有其獨到之處。”
楊慎眼中瞬間爆發出巨大的驚喜,仿佛比聽到任何肯定都更讓他開心。仙子收下了他母親做的月餅!這是對他心意最大的接納和尊重!
“是!謝仙子!”他聲音帶著抑製不住的喜悅,再次深深一禮,“學生……學生告退,不敢再擾仙子清修。願仙子中秋安康,道體清和。”
他後退幾步,轉身離去,腳步輕快而堅定,身影很快消失在月洞門外。
碧落獨坐院中,目光落在石桌上那盒散發著樸實香氣的胡麻月餅上。她伸出手指,輕輕拂過食盒的邊緣,指尖傳來竹篾微涼的觸感。
紅塵如舟,人心為舵……
楊慎持舵,目標清晰,航向堅定。
而她自己呢?
孟青雲那條船上,糾纏的殘魂與怨念,如同混亂的羅盤和破損的帆,那舵……又該由誰來持?如何持?
她抬頭,望向天邊那輪將滿的明月。清輝之下,書生離去的方向,似乎留下了一道名為“持守”的光芒,短暫卻深刻地,照亮了她心中關於“情”、“道”、“引導”與“本心”的某些迷思。
喜歡一念起萬劫生請大家收藏:()一念起萬劫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