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再次仔細審視報紙上那張模糊的合影,試圖從中找出一些蛛絲馬跡,可惜印刷質量太差,根本無法辨認清晰的麵容。
“看來,事情遠比想象的要複雜。”李滿倉放下報紙,眼神凝重。
原本他打算找個合適時機,通過胡家將堡壘的位置和部分情況透露出去,換點功勞。
但現在,牽扯到可能存在的、有組織的日方勢力,他就必須更加謹慎了。
貿然泄露,不僅可能引火燒身,甚至可能打草驚蛇,讓那些隱藏在暗處的家夥警覺起來。
他決定將堡壘的事情繼續深埋心底,至少在自己擁有足夠的力量和清晰的應對策略之前,絕不向任何人提起。
那些金銀珠寶和文件,要繼續在空間裡沉睡。
正月裡的日子過得飛快,轉眼就到了初十。
年節的喧囂漸漸沉澱,李家坳恢複了往日的寧靜,但積雪未化,春寒依舊料峭,地裡還不到忙活的時候。
閒來無事,李滿倉除了日常練功、教導孩子們,更多的時間便沉浸在空間裡那堆“廢品”書籍中。
他像一隻勤勞的工蜂,孜孜不倦地從裡邊看能不能翻出寶藏來。
這次,他的目光落在了幾本關於食用菌栽培的書籍上《木耳代料栽培技術》、《香菇高產新模式》、《平菇室內層架栽培圖說》。
這些書籍的出版年份都在八九十年代,裡麵介紹的種植技術相對此時而言,無疑是超前且係統的。
李滿倉仔細閱讀著,腦中靈光不斷閃現。
他想起前世記憶中,到了八九十年代,乃至新世紀,東北地區尤其是白山一帶,確實成為了全國重要的食用菌生產基地,木耳、香菇等山貨暢銷全國。
一個念頭在他心中迅速生根發芽,為什麼不現在就搞起來?
眼下是76年初,集體生產仍是主流。
利用生產隊的名義,搞集體副業,既能增加集體和社員收入,又能為自己積累管理和技術經驗,為將來可能到來的個體經營時代鋪路,這無疑是一條穩妥且前景光明的路子。
吉林省冬季漫長寒冷,露天種植不現實,但書籍裡明確提到了室內栽培、利用火炕或簡易棚室控溫保濕的技術!
村裡有不少閒置的舊房、倉庫,稍加改造就能用上。
最關鍵的一環——菌種,書籍裡提到了菌種分離和培育,但那需要專業設備和知識,短期內靠自己搞不現實。
但他有胡秋萍這條線!
以胡家的能量和關係網,從省城甚至北京的相關農業研究所弄到一些成熟的香菇、平菇、木耳菌絲,應該不是難事!
越想越覺得可行。
李滿倉是個行動派,一旦認準了方向,便立刻開始籌劃。
正月十二,他主動找到了生產隊長王振山和村支書周建黨。
就在生產隊那間燒著爐子、煙霧繚繞的隊部辦公室裡,李滿倉拋出了他的想法。
“振山哥,周書記,過年閒著沒事,我琢磨了個事兒,想跟兩位領導彙報一下。”李滿倉開門見山。
“哦?滿倉又有啥好點子了?說說!”王振山對李滿倉現在是很信服的,立刻來了興趣。周建黨也投來詢問的目光。
“我尋思著,咱們隊裡,光靠地裡那點莊稼,社員們日子過得還是緊巴。
咱們守著長白山這座寶庫,除了打獵采山貨,能不能自己‘種’點山貨出來?”李滿倉緩緩說道。
“自己種山貨?”王振山和周建黨都愣住了,“這玩意兒……還能種?”
“能!”李滿倉肯定地點頭,“我打聽過了,也看了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