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木耳、香菇、平菇這些,現在都有技術可以在室內種了。
咱們這冬天長,外麵冷,但屋裡可以燒炕保溫,正好適合。”
他詳細解釋道:“咱們可以找幾間隊裡閒置的空房子,收拾出來,搭上架子。
菌種呢,我想辦法托托縣裡廠子的關係,看能不能從省城的研究所弄到。
這東西就跟種子似的,有了菌種,控製好溫度濕度,它自己就能長出來。
長成了,那就是實打實的錢!不管是賣給供銷社,還是通過我廠裡的渠道銷售,都不愁賣。”
王振山和周建黨聽著,眼睛漸漸亮了起來。
他們都是老農民,對土地和出產有著天然的敏感。
李滿倉說的條理清晰,聽起來確實有搞頭。
“這……真能成嗎?投入大不大?風險高不高?”周建黨比較穩重,問出了關鍵問題。
“投入不大,”李滿倉早有腹稿,“主要是收拾房子的工夫,搭架子的木料咱山裡就有。
菌種需要花錢買,但初期咱們可以少弄點,試試水。
風險肯定有,乾啥沒風險?但比起種地看天吃飯,這個風險可控。
就算一時不成,也虧不了多少,房子、架子還在那兒。”
他頓了頓,加重語氣:“可要是成了,那就不一樣了。
這可是個細水長流的好買賣!一年四季都能出東西,尤其是冬天,彆的村沒活兒乾,咱們村卻能靠這個增加收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到時候,咱們李家坳可就成了這十裡八鄉的頭一份了!”
這話說到了王振山和周建黨心坎裡。作為村乾部,誰不想帶著社員把日子過好,做出點成績來?
“我看行!”王振山一拍大腿,有些激動地看向周建黨,“老周,你覺得呢?滿倉這腦子就是活絡!這事要是真乾成了,可是給咱生產隊,給咱全村開了條新財路啊!”
周建黨沉吟片刻,也點了點頭:“理論上確實可行。滿倉,你有幾成把握?”
“七八成總是有的。”李滿倉謹慎地回答,“隻要菌種能搞到,技術環節我多上心盯著,問題不大。”
“好!”周建黨終於下定決心,“那咱們隊委會就研究一下,儘快定下來。先找兩間合適的空房試點,投入小一點,由滿倉你主要負責技術,隊裡給你派幾個人手。需要啥支持,你儘管提!”
得到了村乾部的支持,李滿倉心中一定。
他立刻趁熱打鐵,開始著手前期準備。
先是和王振山一起,在村裡選定了兩間位置朝陽、結構完好、閒置已久的舊倉庫。
然後組織了幾個手腳麻利的社員,清理倉庫,搬運李滿倉從山裡選來的合適木料,開始搭建簡易的栽培層架。
與此同時,他給胡秋萍寫了一封信。
在信中,他並未提及自己的超前知識,隻是以鋼鐵廠采購員想為集體謀福利、發展副業為由,懇請胡秋萍幫忙。
通過她家的關係,聯係省城的農業研究所或相關單位,購買一些優質的木耳、香菇、平菇的栽培菌種菌絲),並希望能附上一些最基礎的操作說明。
他隨信附上了一筆錢,作為購買菌種和打通關節的費用。
喜歡1975,彆賣我女兒請大家收藏:()1975,彆賣我女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