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寄出去後,便是耐心的等待。
李滿倉利用這段時間,反複研讀空間裡的書籍,將關鍵的技術要點,如滅菌、接種、發菌期管理、出菇期濕度溫度控製等,牢牢記在心裡,並結合現有的條件,思考著如何因地製宜地落實。
他還抽空去公社的供銷社和收購站,仔細詢問了各種乾鮮食用菌的收購價格,做到心中有數。
木耳、香菇的價格尤其讓他滿意,這更堅定了他搞下去的信心。
消息很快在李家坳傳開了。
社員們聽說隊裡要搞什麼“室內種蘑菇”,都覺得新鮮又好奇,議論紛紛。
有看好的,覺得李滿倉能乾,準能成;也有懷疑的,覺得這玩意兒聽著就不靠譜,瞎折騰。
李滿倉對此並不在意。
他知道,任何新生事物在開始時總會伴隨質疑。
他要用實實在在的成果,來打消所有人的疑慮。
正月將儘,凍土未消,但吹過山坳的風已然悄悄帶上了些許濕潤的氣息,預示著春天不遠了。
就在李滿倉和幾個社員將兩間舊倉庫徹底清理乾淨,簡易的木質栽培架也搭建得七七八八時。
胡秋萍的回信連同一個小巧但包裹嚴實的木箱,被公社郵遞員送到了李家坳。
李滿倉壓下心中的激動,先將木箱搬回自己屋裡,小心地打開。
木箱內部分成數格,填充著柔軟的刨花和舊報紙。
幾個玻璃罐或牛皮紙袋安靜地躺在裡麵,罐壁上凝結著細密的水珠。
每個容器上都貼著標簽,用清晰的中文寫著:黑木耳菌絲、香菇菌絲、平菇菌絲。
旁邊還放著一疊油印的、散發著油墨味的材料,標題是《常見食用菌簡易栽培技術要點》。
胡秋萍在信中說,菌種是通過她父親的關係,從省農科院下屬的一個食用菌研究站弄到的。
屬於比較成熟的品種,附上的資料也是那邊提供的入門指南。
她預祝李滿倉的集體副業能夠成功,並表示如果需要後續技術支持,可以再聯係。
“太好了!”李滿倉心中大定。
有了正規來源的菌種和官方資料,他推行這件事的底氣就更足了,也能更好地解釋他技術的來源,完全可以推說是照著研究站給的資料摸索的。
他立刻拿著東西去找王振山和周建黨。
兩位村乾部看到這實實在在的菌種和蓋著農科院紅戳的資料,最後一點疑慮也打消了。
對李滿倉更是高看一眼,能把關係通到省農科院,這能量可不小!
事不宜遲,接種工作必須儘快進行。
菌種是有活性的,不能久放。
李滿倉按照資料上的要求,並結合空間書籍裡更詳儘的描述,開始指揮人手進行準備工作。
栽培食用菌,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培養基的製備和滅菌。
他早就讓社員收集了闊葉樹的木屑主要是柞木、椴木)、麥麩皮、米糠等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