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後,加入適量清水攪拌,達到“手握成團,觸之即散”的濕度。
然後將這些混合料裝入栽培袋此時塑料袋和玻璃瓶還比較稀缺,多用布袋)中,壓實。
接下來是關鍵的滅菌環節。
農村沒有專業的高壓滅菌鍋,李滿倉便土法上馬。
他讓人砌了個簡易的土灶,架上兩口特大號的鐵鍋,鍋裡放水,水上放置木架子。
將裝好料的瓶子、袋子整齊碼放在架子上,蓋上大鍋蓋,用濕布密封好鍋蓋邊緣,然後大火猛蒸!
“滿倉,這蒸料是乾啥?跟蒸饅頭似的?”一個幫忙燒火的社員好奇地問。
“對,就是要把料裡其他的雜菌、蟲子啥的都蒸死,不然咱們的菌種進去,爭不過它們,就長不出來了。”李滿倉耐心解釋。
這個過程需要持續蒸煮好幾個小時,確保熱量徹底穿透培養基。
濃鬱的蒸汽混合著木屑的獨特氣味彌漫在倉庫內外,引來不少村民圍觀,都覺得新奇無比。
滅菌結束後,將袋子搬到提前打掃乾淨、並用生石灰水噴灑消毒過的接種房間裡,等待其自然冷卻到常溫。
最需要小心謹慎的接種環節到了。
李滿倉提前讓王秀芹和春梅用細棉布縫製了幾個簡單的口罩,又準備了酒精托胡秋萍弄來的)和乾淨的臉盆、毛巾。
他讓所有參與接種的人都用肥皂徹底洗手,戴上口罩,進入接種房間前還用酒精棉擦了手。
他親自示範,用酒精燈火焰灼燒過的鑷子,小心地從菌種罐裡取出一小塊指甲蓋大小、長滿白色菌絲的培養料,快速而準確地接入冷卻好的培養基瓶或袋的中央開口處,然後立刻封好口。
“大家看清楚了嗎?動作要快,儘量減少菌種在空氣中的暴露時間,避免雜菌落入。手和工具一定要乾淨!”李滿倉嚴肅地叮囑。
王振山、周建黨也親自上手,還有幾個選出來的細心社員,包括鐵柱和夏春梅,都學著李滿倉的樣子,小心翼翼地操作起來。
起初大家都很緊張,動作僵硬,生怕搞壞了這金貴的“種子”。
但在李滿倉的指導和鼓勵下,漸漸熟練起來。
兩間倉庫裡安靜而忙碌,隻有輕微的器物碰撞聲和人們的呼吸聲。
花了整整兩天時間,所有的菌種都接種完畢。
幾百個布袋整齊地碼放在層架上,瓶口、袋口封著牛皮紙或塞著棉塞。
“這就行了?”王振山看著滿架的瓶子,有些不確定地問。
“這才剛開始呢,振山哥。”李滿倉笑道,
“接下來是‘發菌’,就是讓這些接進去的菌絲,在料裡麵長滿。這期間,房間要保持黑暗,溫度要恒定,大概得二十來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還得注意通風,但又不能有強風直吹。”
於是,接下來的日子,李滿倉幾乎把家安在了這兩間菌房裡。
他安排了專人輪流值班,負責每天早晚測量溫度,通過控製炕火和開關窗戶來調節。
他每天都親自檢查菌絲的生長情況,拿著手電筒,隔著玻璃瓶仔細觀察。
幾天後,當看到接入點周圍開始出現星星點點、如同白色絨毛般蔓延開的菌絲時,他心中懸著的石頭才落下一半。
喜歡1975,彆賣我女兒請大家收藏:()1975,彆賣我女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