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在村裡傳開。
“聽說了嗎?滿倉種的那個菌,在瓶子裡長出白毛了!”
“真的假的?白毛那不是壞了嗎?”
“你懂啥!人家說了,那白毛就是菌絲,是好東西,長滿了就能出蘑菇了!”
社員們茶餘飯後都在議論這事,好奇、期待、懷疑,種種情緒交織。
李滿倉成了村裡最受關注的人,每天都有村民假裝路過,探頭探腦地想看看“白毛”長啥樣。
李滿倉對此泰然處之,他知道,現在說什麼都是虛的,隻有等到潔白的香菇、肥厚的平菇、黑亮的木耳真正長出來那一刻,才能讓村裡人心裡踏實。
時光在精心照料與殷切期盼中悄然流逝,轉眼到了陽曆四月初。
外麵的積雪已基本消融,隻有背陰的溝壑裡還殘留著些許頑固的白色。
春風變得和煦,帶來了泥土解凍的芬芳和萬物複蘇的氣息。
而那兩間被李家坳全體社員默默關注的“菌房”內,更是生機盤然。
經過二十多天的暗室培養,大部分瓶袋內的白色菌絲已然長滿,如同厚厚的白色絨毯,將培養基質完全包裹,散發出一種略帶黴味卻又清新的菌類特有氣息。
李滿倉知道,發菌階段基本成功了!接下來,就是更為關鍵的出菇管理。
不同的菌類,出菇的條件和周期也截然不同。李滿倉根據資料和書籍知識,開始進行精細調控。
他首先將長滿菌絲的木耳菌袋轉移到光線更明亮、通風更好的區域。
木耳喜歡相對穩定的溫度和較高的濕度。他指揮社員們保持室溫在2025攝氏度之間,並通過持續在地麵灑水、懸掛濕布簾等方式,將空氣濕度堅決維持在85以上。
木耳的生長需要散射光,這樣才能促使它產生黑色的色素。
果然,在調整環境後不到一周,那些潔白的木耳菌塊上,便開始出現一些微小的、黑色的、膠質狀的小點,如同墨汁滴落在雪地上——那是木耳的原基!這小小的變化讓負責照看木耳的社員們興奮不已。
與此同時,平菇的出菇管理也在同步進行。
平菇是這三種菌類中出菇最快的。李滿倉讓人對長滿菌絲的平菇菌袋進行了簡單的溫差刺激白天稍暖,夜晚稍涼),並保持較高的濕度,適當通風。
幾乎在木耳原基出現的同時,一叢叢、一簇簇灰白色、扇貝狀的平菇菇蕾,便如同蓄勢已久的軍隊,爭先恐後地從菌袋的兩端開口處冒了出來,肥厚鮮嫩,長勢極為喜人。
“快看!平菇出來了!”第一個發現的社員驚喜地叫出聲。
眾人圍攏過來,看著那生機勃勃的平菇菇蕾,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李滿倉仔細檢查了一下,叮囑道:“平菇長得快,要特彆注意保持濕度,但水不能直接噴在菇蕾上,容易爛。通風也要做好。”
相比之下,香菇就顯得“沉穩”了許多。
李滿倉將香菇菌瓶菌袋轉移到另一間稍涼爽、濕度更高的房間。
他讓人用木棒輕輕敲打瓶身或袋身,給予一定的物理刺激俗稱“驚蕈”),模擬自然環境中樹木倒伏或雷擊的震動,促進菇蕾形成。
同時,和木耳一樣,需要維持較高的環境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