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華夏鎮的打穀場上就支起了五張長桌,桌麵鋪著糙紙,用鎮石壓住四角。二十個穿灰布短褂的統計員正低頭裝訂簿冊,筆尖劃過紙頁的沙沙聲,混著遠處工坊傳來的打鐵聲,像一支格外實在的晨曲。
“都記好了,”負責統籌的老賬房陳先生敲了敲手裡的銅鈴,“一戶一簿,按區域走:東頭窯區從李鐵匠家開始,西坡棚屋先查張寡婦那片,河邊的船戶跟緊點,彆讓他們趁漲潮跑了。”他把蓋著朱砂印的“戶籍清冊”四個字亮給眾人看,“這冊子上的每筆賬,都要經得起查,出了錯,咱這張老臉可不夠賠。”
統計員裡年紀最小的阿竹捏著炭筆的手直冒汗。他昨兒剛從學堂結業,袖口還沾著墨漬,懷裡揣著陳先生給的“查戶口訣”:“問清三代親,記準田宅丁,漏了孩童要補登,鰥寡孤獨標紅簽。”
東頭窯區:李鐵匠家的難題
李鐵匠的鐵匠鋪兼作住所,門口的鐵砧上還凝著暗紅的鐵渣。阿竹剛邁進門檻,就被飛濺的火星燙了手背。“小娃娃來查戶口?”李鐵匠掄著大錘,鐵花在他黧黑的臉上炸開,“我家就我跟俺媳婦,還有個學徒狗剩,算不?”
阿竹趕緊翻開簿冊:“學徒算的,請問狗剩師傅……哦不,狗剩多大?籍貫在哪?”
“他?”李鐵匠把燒紅的鐵坯往水裡一浸,“三年前撿的流浪娃,那時才八歲,如今怕是十一了?籍貫……鬼知道哪來的。”
阿竹筆尖頓住:“這……得標‘籍貫不明’?”
“標啥都行,”鐵匠婆娘端來粗瓷碗,“但得算俺家一口,冬天還指望他燒火呢。”她指了指牆角縮著的少年,那孩子正用鐵鉗夾著柴禾往爐裡送,袖口磨出了破洞。
阿竹咬咬牙,在“關係”一欄寫“學徒,視同家人”,又在備注裡畫了個小鐵砧——那是陳先生教的暗號,代表“需後續補查籍貫”。
西坡棚屋:張寡婦的拉扯
西坡的棚屋像搭在地上的破草帽,張寡婦正蹲在泥地上翻曬草藥。“俺家?”她往屋裡努努嘴,“倆娃,大的男娃叫石頭,小的女娃叫丫蛋,還有……”她聲音低了下去,“還有俺男人,去年礦難,屍首沒找著,算死還是算活?”
統計員老周皺起眉。陳先生特意交代過,“失蹤滿三年可標‘失聯’,未滿標‘待查’”。他翻開前兩年的舊賬冊——那是用麻線串的紙頁,上麵記著“張姓,夫,礦上務工,失聯半年”。
“滿一年未滿三年,標‘失聯,暫列戶籍’,”老周下筆時,張寡婦突然抓住他的手腕,“能……能算他活著不?娃總問爹啥時候回……”
老周筆尖一顫,在“狀態”欄先寫了“失聯”,又在旁邊畫了個小小的太陽——那是他跟陳先生商量好的暗號,代表“家屬存疑,需回訪”。
河邊船戶:流動的難題
河水漲了半尺,船戶們的木船在岸邊搖搖晃晃。統計員老孫踩著跳板晃到王老五的船頭,差點滑進水裡。“王老五,你這船算‘住所’不?”他低頭看簿冊,“上月查你在南岸,這月咋漂到北岸了?”
王老五正給桅杆刷桐油:“水往哪流船往哪走,俺們船戶,住的就是這船。”他指了指艙裡,“大小子跟著貨船跑了,算不算俺家的?”
“年滿十六沒?”老孫問。
“虛歲十六,過了年十七。”
“算‘分戶’,”老孫在“分戶備注”裡寫“隨船流動,暫由原戶代管”,又抬頭看船艙,“還有誰?”
“沒了,就俺跟老婆子,還有隻貓。”王老五摸了摸貓腦袋,那貓突然竄進艙底,帶出個小腦袋——是個穿補丁衣的少年,正啃著半截紅薯。
“這是誰?”老孫厲聲問。
王老五撓頭:“前天救的,說是從礦上跑的,不敢報官,暫時藏俺這……”
老孫歎口氣,在“臨時寄居”欄記了名字“阿福”,又畫了個波浪線——代表“需報治安隊核實身份”。
打穀場彙總處:數字的拉扯
日頭偏西時,統計員們扛著簿冊回到打穀場。陳先生戴著老花鏡,在總冊上核數:“東頭窯區三十七戶,一百四十五人;西坡棚屋五十二戶,二百零三人;河邊船戶……”他頓住了,“老孫,你這船戶數咋比上月少了五戶?”
老孫抹把汗:“漂下遊去了,說那邊魚多,喊不住。”
“標‘流動未歸,待補登’,”陳先生在總冊邊緣畫了道河浪,“讓傍晚撒網的船捎話,三日內回來補登,不然銷臨時戶籍。”
他翻到李鐵匠家那頁,指著“學徒視同家人”的字樣問阿竹:“確定要這麼記?”
阿竹攥緊炭筆:“那娃跟他們吃一鍋飯,睡一個艙……”
“行,”陳先生點點頭,“但得讓治安隊去礦上查少年檔案,補個‘寄居證明’。”他在總冊上彙總:“目前合計四百七十一戶,一千八百六十九人……”
“陳先生!”一個小娃舉著紙卷衝進場,“東頭新搭了倆棚子,是從黑風礦逃來的,帶了五個娃!”
陳先生眼睛一亮,在總冊上添了兩戶,又在人數欄加了“七”。他蘸著朱砂,在總計數“1876”下麵畫了道橫線——距離陳先生預估的“五千”,還差三千多,但這道線,像在地上紮了根。
暮色降臨時,簿冊堆成了小山。阿竹數著自己那冊上的小鐵砧暗號,一共七個;老周數著太陽暗號,有十一個;老孫的河浪暗號標了二十處。陳先生把這些暗號彙總在一張大紙上,像幅奇怪的地圖。
“明兒重點查這些帶暗號的,”他敲了敲大紙,“咱們統計的不是數字,是人心。”晚風掀起他的衣角,遠處工坊的燈火亮了,映在打穀場的積水裡,像撒了一地的星子——那些星子,正一顆一顆,湊成華夏鎮的模樣。
喜歡穿越1858年的澳洲請大家收藏:()穿越1858年的澳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