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陽透過稀疏的雲層,在華夏城的土地上灑下斑駁的光影。東段城牆的腳手架已經拆除了大半,露出青灰色的磚石肌理,而城內的規劃正從主乾道向縱深鋪展。這天上午,天宇帶著老周、王鐵匠、李木匠和幾位經驗豐富的工匠,站在城東那片緩坡上——這裡是規劃中工坊區的預留地,此刻還隻是一片長滿蒿草的空地,但在眾人的目光裡,已經隱約能看到爐火熊熊、刨聲陣陣的景象。
“工坊是城的筋骨,”天宇踩著腳下的泥土,指尖劃過隨身攜帶的簡易地圖,“鐵、木、布,哪一樣都離不得。但工坊不能亂糟糟堆在一起,冶鐵的煙嗆著紡織的,木工的木屑堵了冶鐵的水渠,那不成了一鍋粥?今天就得把這塊地分清楚,誰在哪、乾啥、占多大地方,都得定下來。”
老周從背簍裡掏出一卷更細致的圖紙,上麵用不同顏色的炭筆標著水源、鐵礦砂運輸路線、木材堆放點:“大人說得是。我前幾天帶人探了探,這片緩坡靠北的地方有股山泉,順坡往下流,正好能做動力;南邊地勢平,適合堆原料;中間那片硬土,打地基最結實。”
王鐵匠扛著他那柄用了多年的鐵錘,往地上一頓,“咚”的一聲砸出個淺坑:“冶鐵坊得離鐵礦砂近,不然運料太費力氣。我看北邊就不錯,離後山鐵礦的運輸道近,山泉也能引過來淬火。”
李木匠則拿著尺子在空地上丈量,時不時彎腰查看土層:“木工坊得通風,不然木屑堆著容易著火。南邊那片就行,離木材堆放點近,風也順,刨花、木屑能順著風往坡下飄,不礙事。”
一、選址定基:依山傍水,順勢而為
“先把大位置定下來。”天宇接過老周手裡的圖紙,在空白處畫了個長方形,“整個工坊區就圈在這——北到山泉源頭,南至坡底的原料場,東接城牆內側的預留道,西臨通往主街的路。這樣一來,運料的車能從西街進來,出了成品能直接上主街,方便得很。”
他蹲下身,用樹枝在地上畫出等高線:“你們看這坡度,北高南低,正好順水;東高西低,正好順風。冶鐵坊要用水、怕煙嗆人,放北邊高坡,煙往南飄,不影響彆處;紡織坊怕火、要乾淨,放西邊中段,離冶鐵坊遠,離水源也近;木工坊要通風、離木材近,放南邊低坡;修繕坊得挨著各坊,方便隨時補工具,就放中間。”
王鐵匠走到北邊高坡,用鐵錘敲了敲地麵,土層堅硬,夾雜著碎石:“這地好!打地基不用怕塌陷,爐基能築得結實。山泉從那邊流下來,挖條渠就能引到淬火池,省得挑水。”他又往遠處望了望,“從後山鐵礦運砂,走東邊的小道過來,正好從北門進工坊區,一點不繞路。”
李木匠則在南邊低坡轉了一圈,抓起一把土搓了搓,沙土含量適中:“這裡排水好,下雨不怕積水,木材堆著不容易發黴。風從東邊城牆吹過來,正好往西邊主街飄,刨花不會堆在坊裡。”
負責紡織的劉嬸也跟著點頭:“西邊中段好,離冶鐵坊遠,沒煙;離山泉的支渠近,洗布料方便;陽光也足,染好的布能直接曬在院裡。”
老周拿著算盤劈裡啪啦算了一陣:“這片地南北長約一百五十步,東西寬約一百步,總麵積夠分四大坊,還能留條寬五尺的過道,各坊之間走車、過人都方便。”
天宇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就這麼定了!北高坡冶鐵,西中段紡織,南低坡木工,中間留塊地做修繕,四坊圍著中間的過道,像個‘田’字,既分開又連著,互相照應。”
二、冶鐵區:爐火映鐵骨
冶鐵區被劃在最北頭,占了工坊區近三分之一的麵積。天宇用樹枝在地上圈出一塊大的方形:“這裡建三座高爐,兩座煉鐵,一座煉鋼;旁邊搭四個淬火池,分冷水、溫水、熱水、藥水池,不同的鐵器用不同的水淬,才能保證硬度。”
王鐵匠立刻補充:“還得建個原料棚,堆鐵礦砂、焦炭,棚子得高,通風好,免得焦炭受潮;角落留塊空地當廢料場,碎鐵、爐渣堆在那,能回爐的回爐,不能回的填地基。”他用鐵錘在地上敲出幾個小圈,“高爐東邊得砌個大煙囪,高出棚頂一丈,煙往高空飄,才不會嗆著人。”
“水渠得繞著高爐走。”天宇指著山泉的方向,“從源頭挖主渠,到冶鐵區分成兩支,一支進淬火池,一支流到清洗台,用完的廢水順著支渠往南排,流到工坊區外的沉澱池,澄乾淨了再進護城河,不能直接汙染水源。”
老周在圖紙上記下:“冶鐵區:占地五十步見方,含三座高爐、四個淬火池、原料棚、廢料場、清洗台、煙囪一座,配主渠一條、支渠兩條。”他抬頭問,“爐基得用啥料?”
“青石混糯米灰漿,”王鐵匠篤定地說,“得砌三尺深,不然高爐燒起來,底下的土會開裂。我這就帶人去采石場拉料,爭取三天內把爐基的土平整好。”
三、紡織區:機聲伴紡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紡織區在西邊中段,地勢平緩,離主街最近。劉嬸拿著紡車比劃著:“這裡得建二十間紡車房,每間放四架紡車,能容下八十個婦人紡紗;旁邊搭五間織布坊,每間架兩台織布機,夠織粗布、細布、麻布;染坊得單獨隔開,建在最南邊,離水源近,染布的廢水好排。”
“染坊得有沉澱池。”天宇提醒道,“染料水有顏色,直接排出去會汙染水渠,得挖三個池子,廢水先進第一個池沉澱,再流進第二個池加石灰中和,最後進第三個池澄清,才能排出去。”
劉嬸點頭稱是:“還得建個晾曬場,用竹竿搭架子,染好的布能鋪開曬,陽光足,乾得快。角落搭個倉庫,放棉紗、成品布,得離地三尺,防老鼠咬。”
老周在圖紙上畫了個長方形:“紡織區:占地三十步見方,含紡車房二十間、織布坊五間、染坊三間、沉澱池三個、晾曬場一處、倉庫一座,引山泉支渠一條。”他看向劉嬸,“木料夠用嗎?紡車、織布機都得用硬木。”
“李木匠說能勻出一批槐木,夠做機器了。”劉嬸笑著說,“就等場地平好了,咱們就能動手搭棚子。”
四、木工區:刨花滿庭芳
木工區在南邊低坡,緊挨著原料場。李木匠用尺子量出一片區域:“這裡建十間木工坊,每間放兩張工作台、一套刨鑿工具;建個大鋸木場,搭個三丈高的木架,能鋸長木料;角落留塊空地做組裝場,城門的門框、房屋的梁架,都得在這兒拚好再運出去。”
“鋸木場得有動力。”天宇指著從北邊流下來的山泉,“可以挖條支渠,架個水輪,水輪帶動鋸子,比人拉大鋸省勁十倍。老周,你讓人算算水輪的尺寸,得跟水渠的流量匹配。”
老周應下來,又問:“木材堆在哪?”
“就在木工區東邊,”李木匠指著一片空地,“用石塊壘個三尺高的台子,木材堆在上麵,離地麵遠,不容易受潮。再搭個防雨棚,蓋油布,下雨天也能乾活。”
他還特意在圖紙上畫了個小方框:“得建個工具房,放刨子、鑿子、墨鬥這些,丟了可不行。再搭個歇腳棚,師傅們累了能歇歇,喝口茶。”
老周記下:“木工區:占地四十步見方,含木工坊十間、鋸木場一處帶水輪)、組裝場一處、木材堆放台、工具房、歇腳棚,引支渠一條帶水輪)。”
五、修繕區:巧手補萬物
修繕區在四大坊的中間,像個樞紐。天宇畫了個不大的方形:“這裡不用太大,建五間房就行——一間修鐵器,王鐵匠的徒弟輪流來;一間修木器,李木匠的人照應;一間修紡織機,劉嬸的人負責;一間放備用零件,螺絲、鉚釘、木楔子,都分類擺好;最後一間當值班室,誰的工具壞了,來這兒登記就能修。”
“還得有個鐵匠爐,小的就行,”王鐵匠補充,“能熔些小鐵件,補個鋤頭、修個鐵環,不用像冶鐵坊那樣大動乾戈。”
李木匠也說:“得備些膠水、木釘,修木器用得上。”
老周在圖紙中心畫了個小方框:“修繕區:占地十步見方,含鐵器修繕間、木器修繕間、紡織機修繕間、零件倉庫、值班室,配小鐵匠爐一座。”
六、布局圖成:各司其職,環環相扣
當最後一筆落在圖紙上時,日頭已經偏西。四大坊的位置、大小、功能、配套,都清晰地呈現在麻紙上——北邊冶鐵區爐火熊熊,西邊紡織區機聲軋軋,南邊木工區刨花飛舞,中間修繕區巧手翻飛,過道上車來車往,水渠裡清水潺潺,像一幅活起來的畫。
天宇舉起圖紙,對著陽光看:“各坊既分開,又靠著過道和水渠連在一起,原料能順道運,成品能順路出,廢水有處排,廢料能回收,這就叫‘各司其職,環環相扣’。”
王鐵匠看著冶鐵區的標記,已經在琢磨高爐的尺寸;劉嬸盯著紡織區的晾曬場,盤算著該種幾棵皂角樹,方便洗布;李木匠則在心裡勾勒著水輪的樣子,想著怎麼讓它轉得更順。
老周把圖紙小心翼翼地卷起來:“我這就讓人抄幾份,一份貼在工坊區入口,一份給各坊的師傅,一份留著存檔。明天一早就動工平整土地,先打地基,再搭棚子,爭取一個月內讓各坊都能開工。”
夕陽的餘暉灑在空地上,將眾人的影子拉得很長。天宇望著這片即將熱鬨起來的土地,仿佛已經聽到了高爐的轟鳴、紡車的轉動、刨子的沙沙聲。工坊是城的筋骨,而這些細致的規劃,就是筋骨上的脈絡,脈絡通了,筋骨才能強健,城才能真正立得住、活起來。
“走吧,”天宇拍了拍老周的肩膀,“讓弟兄們準備好家夥,明天就開工。”
眾人扛著工具往回走,腳步踩在草地上,發出沙沙的聲響。遠處的城牆在暮色中沉默矗立,而城內的工坊區,正隨著這一步步的規劃,朝著沸騰的未來,慢慢鋪展。
喜歡穿越1858年的澳洲請大家收藏:()穿越1858年的澳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