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流程規範,工坊生產細則_穿越1858年的澳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264章 流程規範,工坊生產細則

第264章 流程規範,工坊生產細則(1 / 1)

工坊區的地基剛打好半尺,天宇就帶著老周、王鐵匠、劉嬸和李木匠鑽進了臨時搭建的棚屋。棚屋中央的長桌上攤著四大坊的布局圖,旁邊堆著厚厚的麻紙,準備記錄新的規矩。“地盤分好了,得定個章法,”天宇用炭筆敲了敲圖紙,“不然冶鐵的忘了淬火,紡織的混了棉紗,到頭來都是白忙活。今天就把各坊的生產流程、該守的規矩,一條條寫清楚。”

王鐵匠攥著他那柄磨得發亮的鐵錘,率先開口:“冶鐵這活兒,一步錯步步錯。就說煉鐵,礦石沒砸碎,煉出來全是渣;火候沒到,鐵坯軟得像麵團。得把‘采礦到鍛造’的步驟說死,誰也不能亂改。”

劉嬸也跟著點頭:“紡織也一樣,棉花沒彈乾淨,紡出的紗全是結;染色時水溫不夠,顏色就發灰。步驟得細,連煮染料的時辰都得記準。”

老周早已備好了筆墨,在麻紙上寫下“冶鐵區”“紡織區”“木工區”“修繕區”四個大標題,等著眾人逐條補充。

一、冶鐵區:火與鐵的規矩

“冶鐵分四步,一步都不能少。”王鐵匠拿起炭筆,在“冶鐵區”下麵畫了四個箭頭。

“第一步,采礦與分揀。”他頓了頓,語氣鄭重,“采來的鐵礦砂不能直接扔進爐裡,得先在分揀台過篩,把石塊、泥土篩出去,隻留純礦砂;礦石要砸成核桃大小的塊,太大了燒不透,太小了容易被風吹走。分揀完的礦砂分三類:赤鐵礦、磁鐵礦、褐鐵礦,分開堆放,熔煉時的火候不一樣。”

他看向負責采礦的後生:“記住,礦砂裡要是混了超過一成的雜質,就得重篩,不然煉出的鐵脆得像瓦片,打不了農具,更做不了兵器。”

“第二步,熔煉。”王鐵匠的炭筆頓得更重,“高爐生火前,先檢查爐壁——裂縫超過一指寬就得修補,不然會漏火;焦炭要堆得均勻,風門開三寸寬,保證火力夠猛。赤鐵礦熔點高,燒三個時辰再出鐵;磁鐵礦燒兩個半時辰;褐鐵礦兩個時辰就行。出鐵時,鐵水得紅得發亮,像熔化的金子,要是發暗,就是火候不夠,得回爐重煉。”

“安全第一!”天宇突然插話,“出鐵時,所有人必須站在上風口,戴麻布口罩防煙塵;鐵水包要提前烤熱,免得冷鐵遇熱炸鍋;爐邊不準堆易燃物,滅火器裝滿沙土的木桶)得擺在三步之內。”

王鐵匠連連點頭:“對!上個月西邊工坊就有人因為鐵水包沒烤熱,炸傷了腿,這規矩必須寫死。”

“第三步,鑄坯。”炭筆在紙上劃出一道弧線,“鐵水流進模具後,得等它自然冷卻到發黑,才能脫模,不能用水澆,不然坯子會裂。鑄好的鐵坯分三類:厚坯做農具鋤頭、犁頭),中坯做工具斧頭、鑿子),薄坯做兵器刀、箭簇),分類堆放,標上日期和熔煉人名字,出了問題能找到人。”

“第四步,鍛造。”最後一步寫得格外用力,“鍛造前,鐵坯得燒到通紅但不起火花,這時候最軟;錘打要均勻,第一錘定形狀,第二錘修邊角,第三錘淬火。淬火也有講究:農具用冷水淬,硬且韌;兵器用溫水淬,更鋒利;工具用熱水淬,耐磨。淬完火的成品,得用錘子敲一敲,聲音清脆的才合格,發悶的就是有內傷,不能用。”

老周把這些一一記下,最後補了句:“每天收工時,高爐要封火,工具要歸位,廢料要扔進回收筐,誰當班誰負責,第二天檢查不合格,扣工分。”

二、紡織區:線與布的章法

劉嬸接過炭筆,在“紡織區”下麵寫下工整的字跡:“紡織講究‘細’,一步都不能糙。”

“第一步,原料分揀。”她的聲音柔和卻堅定,“棉花要撿去棉籽、雜質,彈得像白雲一樣蓬鬆;麻料要放在石灰水裡泡三天,去掉膠質,才能剝絲。分揀好的原料按成色分三等:上等棉紡細紗,中等棉紡粗紗,下等棉和麻混紡,不能亂用。”

“彈棉花的弓,弦鬆了要及時緊,”一個紡車師傅補充,“不然彈出來的棉絮有疙瘩,紡出的紗就不均。”

“第二步,紡紗。”劉嬸畫了個紡車的簡筆畫,“紡車要擦油,轉起來不卡殼;紡線時,腳踩踏板要勻,手牽棉絮要穩,線粗了要重紡,線細了要接勻。每錠紗長三丈,繞成線團,標上紡紗人的名字,不合格的自己拆了重紡,不算工分。”

張嬸的兒媳剛學紡紗,上個月因為線太鬆被返工,此刻忍不住說:“能不能定個標準?比如線能吊起半斤重的石頭就算合格。”劉嬸笑著點頭:“就按這個定,明天讓人做些半斤重的石墜,掛在線上試。”

“第三步,織布。”炭筆在紙上畫了個織布機,“經線要排勻,每寸十二根,多一根少一根都不行;緯線要拉緊,織出來的布才平整。粗布用粗紗,織得疏些,做農具包;細布用細紗,織得密些,做衣服;麻布要織得厚實,做麻袋。織好的布每匹長二十丈,卷起來用紅繩係好,寫上日期,不合格的拆了重織。”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四步,染色與晾曬。”最後一步寫得格外細致,“染料要按方子配:紅花染紅,梔子染黃,紫草染紫,比例不能錯;煮染料時,水開後計時,半個時辰後關火,晾到溫熱再放布,泡一個時辰翻動一次,保證顏色均勻。染好的布先在清水裡漂三次,去掉浮色,再掛到晾曬架上,陽光足時曬三個時辰,陰雨天用炭火烘,不能晾得半乾半濕,會發黴。”

劉嬸特彆加了條:“染坊的廢水必須進沉澱池,誰往水渠裡亂排,罰三天工分;晾曬架要每天擦,彆讓灰塵沾在布上。”

三、木工區:木與器的尺度

李木匠放下刨子,拿起炭筆,在“木工區”下麵寫下“尺寸不能差分毫”。

“第一步,選料與裁切。”他的聲音帶著木匠特有的沉穩,“木料要先風乾三個月,含水量太高的不能用,會開裂;選料時,看木紋——順紋的做梁,橫紋的做板,斜紋的隻能做楔子。裁切前,用墨鬥彈線,誤差不能超過半分,長了短了都得重新裁,浪費木料要扣工分。”

“鋸木場的水輪,每天開工前要檢查,”負責水輪的徒弟說,“軸要是鬆了,鋸出來的木料就歪。”李木匠點頭:“加一條:水輪每日檢查,軸上抹油,保證轉得勻。”

“第二步,刨削與鑿眼。”炭筆在紙上畫了個刨子,“刨木料要順著木紋,刨出的麵要平,用直角尺量,偏差不能超過一分;鑿眼時,先畫框,再鑿邊,最後鑿底,眼要方,不能成斜的,不然榫頭插不進去。鑿下來的木屑要掃進廢料筐,能當燃料,不能亂扔。”

“第三步,組裝與打磨。”李木匠比劃著榫卯結構,“組裝時,榫頭要塗膠水,敲進去時用木錘,不能用鐵錘,會砸壞木料;組裝好的成品,用砂紙打磨三遍,不能有毛刺,免得紮手。門軸要轉得順,窗欞要對得齊,床架要穩,搖搖晃晃的不算合格。”

“第四步,上漆與晾曬。”最後一步寫得格外認真,“漆要選乾透的桐油,加鬆煙調成黑色,刷三遍,每遍都要等上一遍乾透;晾曬時放在通風處,避開陽光直射,免得漆皮開裂。上漆後的成品,要在陰涼處放七天才能用,急著出貨的不算數。”

他還加了條:“工具用完要擦乾淨,刨子、鑿子要磨鋒利,誰的工具鏽了,罰他磨一天工具。”

四、統一製度:物料、成品、輪班

四大坊的流程定得差不多了,天宇拿起炭筆,在麻紙最後寫下“統一製度”。

“第一,物料申領。”他的聲音清晰有力,“各坊要多少原料,提前一天到庫房登記,寫清‘用啥、用多少、乾啥用’,庫房按單發放,多領的要退回,私藏原料的扣五天工分。”

賬房先生補充:“領料單要雙方簽字,月底對賬,少了料要查原因。”

“第二,成品登記。”天宇繼續道,“每天生產的成品,要記在‘成品冊’上,寫清‘數量、質量、製作人’,合格的蓋‘驗’字章,不合格的標‘返’字,返工合格後再登記。月底按合格成品算工分,不合格的不算。”

“第三,人員輪班。”炭筆在紙上畫了個太陽和月亮,“各坊分早、中、晚三班,每班四個時辰,換班時要交接——冶鐵的要說清爐火情況,紡織的要說清棉紗剩多少,木工的要說清木料用到哪。誰遲到早退,扣當班工分;生病請假的,提前一天說,好安排人替班。”

老周把這些一一抄好,又加了條:“各坊設一個‘坊長’,負責監督規矩執行,坊長由師傅們推選,每月一換,不稱職的隨時換。”

五、落筆時:規矩是效率的根

暮色降臨時,棚屋裡的麻紙已經寫滿了字,墨跡在燈光下泛著光。冶鐵的火候、紡織的紗線、木工的尺寸、統一的製度,一條條都清清楚楚,像給工坊區裝了看不見的軌道,保證每個環節都能順順當當。

王鐵匠看著冶鐵區的細則,突然笑了:“有了這規矩,哪怕是新來的徒弟,照著步驟做,也差不到哪去。”劉嬸也點頭:“是啊,以前總有人偷工減料,現在寫在紙上,誰也不敢了。”

天宇把細則卷起來,遞給老周:“抄五份,一份貼在各坊門口,一份給坊長,一份交議會備案,一份給賬房算工分,一份留著隨時添改。記住,規矩不是死的,要是發現哪條不合適,各坊可以提出來,經議會同意就能改,但沒改之前,必須照著辦。”

走出棚屋時,工坊區的地基已經亮起了火把,幾個師傅正照著圖紙核對尺寸。天宇望著那些跳動的火光,仿佛看到了不久後高爐通紅的爐膛、紡車轉動的弧線、刨子揚起的木屑——這些景象,將在規矩的軌道上,彙成華夏城最堅實的生產力。

老周抱著厚厚的細則,腳步格外穩。他知道,這些寫在紙上的字,看著瑣碎,卻是效率的根。根紮得深,工坊這棵大樹才能長得壯,結出累累碩果。

夜風穿過棚屋的縫隙,帶著新翻泥土的氣息,像在為這些剛定下的細則,唱一首踏實的歌謠。而工坊區的生產,就在這歌謠裡,朝著有序高效的未來,緩緩啟動。

喜歡穿越1858年的澳洲請大家收藏:()穿越1858年的澳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廢雌?她是全星際大佬唯一淨化師 足球之神:崛起 我在靈異局的那些事 寒甲禦天 水滸:後周遺孤,開局撕詔書 三國:開局逆襲,大小喬求嫁我! 開局跳崖,簽到三千年醫聖傳承 我在農行的日子 一起擺爛吧!我的反派師尊! 重生後,全門派都是我的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