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學堂選址定基_穿越1858年的澳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266章 學堂選址定基

第266章 學堂選址定基(1 / 1)

秋日的陽光穿過老槐樹的枝葉,在華夏城的主街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隨著城牆越砌越高,工坊區的爐火日漸興旺,天宇心裡卻始終惦記著一件事——建學堂。這天清晨,他帶著張嬸、李木匠和兩個讀過書的老先生,踏著露水出門了。

“城是家的殼,學堂是家的魂。”天宇邊走邊說,手裡拿著一張標注了幾處備選地的草圖,“孩子們不能總跟著大人在工地上跑,得認字、學道理;流民裡有不少識字的,也該有個地方能教大夥算賬、記工分。今天咱們就給學堂找個好地方。”

張嬸提著竹籃,裡麵裝著水和乾糧,她最懂家長的心思:“學堂得離民居區近點,娃子們上學方便;還得安靜,不能被工坊的噪音吵著;場地也得夠大,能容下幾十號人,將來人多了還能擴建。”

隨行的周老先生捋著胡須補充道:“最好能有個院子,孩子們能在院裡念書、活動,下雨天也有地方跑。”

李木匠則背著尺子和墨鬥,準備隨時丈量場地:“選址定了,我好算算要多少木料、磚石,提前讓工坊備著。”

一、四處考察:各有優劣的備選地

眾人先來到城西的一處閒置宅院。這是以前村裡地主留下的,有三間土坯房,帶個半畝地的院子,院牆雖然有些破損,但主體還算結實。周老先生推開吱呀作響的木門,院子裡長滿了蒿草,牆角還有個歪脖子棗樹。

“這房子能修修再用。”李木匠用尺子量了量房梁,“三間房夠分兩個教室,大的教蒙童,小的教成人;院子能搭個涼棚,天熱時能在院裡上課。”

張嬸卻皺起眉:“離民居區是近,可西邊挨著紡織坊,機杼聲從早響到晚,娃子們能靜下心念書嗎?再說這院牆太矮,怕有調皮的娃子翻牆出去跑,不安全。”

周老先生也點頭:“是有些吵。讀書得靜,噪音擾心,怕是學不進去。”

第二處備選地在城北的空地,緊挨著剛挖好的水井,離工坊區遠,四周開闊。李木匠丈量後說:“這片地有一畝多,夠蓋五間房帶個大院子,還能留塊地種菜,讓孩子們學著勞作。”

但問題也很明顯——這裡地勢高,冬天風大,新蓋的房子保暖是個難題;而且離民居區遠,小娃子上學得走兩刻鐘,遇上雨天路滑更不方便。張嬸想起自己的小孫子,搖了搖頭:“太小的娃子怕是走不動,家長也不放心。”

第三處是城東靠近城牆的一片平地,以前是曬穀場,地麵平整,離主乾道近,交通方便。但李木匠蹲下身摸了摸土:“這土是沙土,打地基得下功夫,不然房子容易塌;而且離城牆太近,築城的號子聲、鐵器碰撞聲不小,也不算安靜。”

周老先生望著遠處的城牆:“城牆還在修,至少半年內都熱鬨得很,不適合做學堂。”

最後一處在城中心偏南的位置,是片沒被占用的空地,南邊挨著民居區,北邊離主街有段距離,東邊是片小樹林,西邊是塊長滿青草的緩坡。李木匠剛量了幾步就眼睛一亮:“這片地好!東西長五十步,南北寬四十步,夠大;地勢略高,下雨不積水;土是黏土,打地基結實。”

張嬸走到小樹林邊聽了聽,隻有風吹樹葉的沙沙聲:“夠安靜,離民居區近,娃子們上學最多走一刻鐘;旁邊有樹,夏天能遮涼,冬天樹葉落了,陽光也足。”

周老先生更是滿意,他走到緩坡上,望著這片空地:“南邊民居區的炊煙不會飄過來,北邊主街的車馬聲也傳不到這兒,鬨中取靜,正適合讀書。院子能朝東開,早上的太陽照進院裡,暖和又亮堂。”

天宇也在空地上轉了一圈,腳下的土地堅實,四周環境清幽,確實比前幾處更合適。他問李木匠:“蓋五間房帶個院子,這塊地夠不夠?”

“綽綽有餘!”李木匠肯定地說,“五間房占二十步寬、十步深,院子留三十步寬、三十步深,還能剩下不少地,將來可以加蓋教室或者辟個菜園。”

二、敲定方案:簡易實用的初期規劃

選址定了,眾人就在空地上蹲下來,用樹枝畫起了草圖。周老先生首先提議:“五間房得分功能——兩間大教室,一間給六歲到十歲的娃子,一間給成人和大些的孩子;一間做先生的住處,方便看管;一間當儲物室,放書本、筆墨、教具;最後一間做雜物間,堆柴火、工具。”

李木匠在草圖上畫出五間房的位置:“教室要大,每間長八步、寬六步,能擺下十張桌子;先生住處和儲物室小些,各長五步、寬四步;雜物間最小,能堆東西就行。五間房並排朝東,房門都開向院子,采光好。”

“院子得圍起來,”張嬸補充,“用夯土牆或者木柵欄,高五尺,防止外人隨便進出。院門開在南邊,正對著民居區,方便娃子們進來。”

周老先生指著院子的角落:“東南角挖個水井,方便取水;西南角搭個柴火棚;中間留塊大空地,能做操場,孩子們課間可以跑跑跳跳;北邊靠牆種幾棵槐樹,夏天能乘涼,還能在樹下背書。”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天宇看著草圖,覺得既實用又不鋪張:“初期不用蓋得多好,先保證能上課。牆體用夯土,屋頂蓋茅草,窗戶糊紙,等城建好些了,再換成瓦房、玻璃窗。”

李木匠點頭:“這樣省錢省料,還快。夯土牆用本地的黏土,摻些碎麥秸,結實得很;屋頂的茅草工坊區附近就有,不用遠運;木料主要用在房梁和門框,我估算著,二十根木梁、十根門框就夠了。”

周老先生又想起一事:“教室的桌子椅子得做結實些,娃子們好動,彆用幾天就壞了。就做長條桌、長條凳,一張桌子坐四個娃,省錢又耐用。”

張嬸笑著說:“我讓婦女們幫忙縫些布墊,鋪在凳子上,冬天不涼屁股。”

天宇最後定調:“就按這個方案來——五間房帶院子,夯土牆、茅草頂,功能區分清楚,先保證能開課。李木匠,你儘快算出需要多少建材、多少人工,報給議會,讓他們協調工坊準備。”

三、統計預算:建材與人手的籌備

回到議事廳,李木匠立刻拿出算盤和紙筆,開始核算。他邊算邊念:“夯土牆:五間房加院牆,總共需要夯土三百方,每方土得三個勞力挖一天,算下來要九百個工;木料:房梁二十根每根長十步)、門框十根、窗戶框十個、桌子二十張、凳子四十條,得用硬木三十根,軟木五十根,讓木工坊先備著;茅草:屋頂加柴火棚,得兩千斤,讓婦女們去收集;工具:鐵鍬十把、鋤頭五把、夯錘三個,向修繕區申領;還有釘子、麻繩、窗戶紙,都得記上。”

他算完建材,又算人工:“打地基、夯土牆需要五十個壯勞力,乾半個月;木工活由我帶五個徒弟負責,二十天能完工;糊窗戶、編柵欄這些細活,張嬸帶十個婦女就行,五天能弄好。總共算下來,人工約一千五百個工分,建材折算成糧食,大概需要兩百斤小米、五十斤麵粉——主要是給工匠們的額外補貼。”

天宇把預算單遞給議會的賬房先生:“你核一下,看能不能從這個月的糧庫裡勻出來。”

賬房先生算盤打得劈啪響,很快點頭:“沒問題。這個月築城的石料比預計的省了些,能騰出部分糧食用在學堂上。議會剛通過了‘優先保障民生設施’的決議,學堂的預算肯定能批。”

“人手方麵,”天宇看向趙工頭,“夯土牆的勞力能不能從築城隊抽調?不用全是壯勞力,半大的小夥子也行,正好讓他們學些手藝。”

趙工頭笑著說:“沒問題!我讓南段城牆的弟兄們輪流出工,每天保證有二十人去學堂工地,既不耽誤築城,也能幫著建學堂。不少弟兄家裡都有娃,聽說要建學堂,積極性高著呢!”

張嬸也說:“婦女們收集茅草、糊窗戶的事包在我身上,保證按時完成。我還能讓幾個識字的婦人先跟著周老先生學,將來能當個助教,幫著帶娃子。”

周老先生捋著胡須,眼裡滿是期待:“我這就回民居區問問,還有沒有其他讀過書的老先生,能來學堂搭把手。教材也得準備,先抄些《千字文》《算學啟蒙》,讓孩子們從基礎學起。”

四、落地前的最後準備

三天後,議會正式批準了學堂的修建方案和預算。李木匠帶著徒弟們來到選址地,用石灰畫出了房屋和院子的輪廓,牆角處打下木樁做標記。壯勞力們也扛著工具來了,開始挖地基,鐵鍬插進黏土裡,發出“噗嗤”的聲響,很快就挖出一圈一尺深的基槽。

張嬸帶著婦女們在附近的草地上收集茅草,捆成一束束堆在空地上,像一座座小小的草山。她還特意挑了些柔軟的茅草,說要給先生的住處鋪個草墊,睡得舒服些。

周老先生則在民居區挨家挨戶打聽,還真找到了兩位流落至此的老秀才,一個擅長經書,一個精通算學,都願意來學堂教書。三人湊在一起,正在抄寫教材,毛筆劃過麻紙的“沙沙”聲,透著一股安寧的氣息。

天宇再次來到工地時,地基已經挖好了,李木匠正指揮著往基槽裡填碎石:“這是老法子,碎石墊底,再夯土,地基能更結實,十年八年都不會裂。”壯勞力們喊著號子,用夯錘把土夯實,每夯一下,地麵就微微震動,像在為學堂的誕生敲打著節拍。

他走到周老先生抄寫教材的臨時棚子,看著紙上工整的字跡,突然覺得這座即將建起的學堂,比高大的城牆更重要。城牆能擋住風雨,學堂卻能滋養人心;磚石能壘起城池的骨架,知識才能讓這座城真正有魂。

“什麼時候能完工?”天宇問李木匠。

“不出意外,一個月後就能開課!”李木匠擦了擦汗,指著石灰線,“您看這輪廓,像不像個教書育人的地方?”

天宇望著那片被石灰線框住的空地,仿佛已經看到了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聽到了先生們循循善誘的教導。這片土地上,不僅要豎起堅固的城牆,更要升起知識的燈火,照亮每個人的眼睛,也照亮華夏城的未來。

夕陽西下時,工地的人漸漸散去,隻留下石灰線在暮色中泛著淡淡的光。風吹過旁邊的小樹林,發出溫柔的聲響,像是在為這即將誕生的學堂,唱一首古老的歌謠。

喜歡穿越1858年的澳洲請大家收藏:()穿越1858年的澳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開局砍樹,我砍出個五代盛世 金溝梟雄:從夥計到東三省巡閱使 假孕成真,陰鷙反派求放過 三國我的底牌是信息差 我的黑科技無人機橫掃全球 亮劍:橫掃晉察冀 娛樂:我吃天仙軟飯,蜜蜜醋了! 我在萬界鑄永恒之永恒天尊 你看見未來了嗎? 掃墓歸來,太公爽歪了,我贏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