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典籍圖譜,築牢傳承根基_穿越1858年的澳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277章 典籍圖譜,築牢傳承根基

第277章 典籍圖譜,築牢傳承根基(1 / 1)

天宇站在學堂的空地上,手裡緊握著剛從係統麵板取出的《童蒙文化淺編》,指尖劃過封麵燙金的書名,觸感溫熱,仿佛能感受到紙張裡流淌的文化氣息。身後,三十多個學堂的先生和工坊的老師傅正翹首以盼,目光裡滿是期待。

“大家看,”天宇舉起手中的典籍,聲音清亮,“這是係統根據‘啟蒙文化’關鍵詞生成的《童蒙文化淺編》。”他翻開書頁,裡麵的內容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開篇是朗朗上口的童謠,“月光光,照廳堂,小兒郎,讀書忙”,配著憨態可掬的插畫:一個紮著總角的孩童坐在燈下,手裡捧著書本,旁邊的母親正縫補衣裳,溫馨的畫麵讓不少先生露出會心的微笑。

“這童謠真親切!”一位教幼童的女先生湊近看,指著其中一首《數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孩子們冬天念這個,既能學數數,又能記時令,比死記硬背強多了!”

再往後翻,是精選的五言絕句,每首詩都附有白話注解和小故事。“‘床前明月光’,這裡寫著‘詩人在外地思念家鄉,看到月光就像看到了家裡的床’,”一位老秀才感慨道,“以前教孩子們背詩,他們總問為啥要念這些,現在有了故事,就好懂多了!”

最讓眾人驚喜的是“曆史小故事”部分。“大禹治水”被畫成了連環畫似的圖譜,大禹手持耒耜治水的場景栩栩如生,旁邊配文“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為的是讓百姓不再受洪水侵害”;“孔融讓梨”則用對話氣泡呈現,“哥哥比我大,應該吃大的”,簡單直白的字句,把謙讓的道理講得明明白白。

“太好了!”負責啟蒙班的王先生激動地搓手,“我那班娃子總坐不住,這些插畫和故事,肯定能讓他們安安穩穩聽一節課!”

天宇笑著點頭,又調出“實用技藝”生成的圖譜。一道光幕在空地上展開,紡織、製陶、冶鐵、釀酒等技藝的分步圖譜清晰浮現,每一步都有放大的細節標注。

“大家看紡織圖譜,”天宇指向其中一幅,“從采棉、彈花、紡紗到織布,每一步都標著關鍵要點——‘彈花要勻,紗線才能粗細一致’‘織布時經線要拉緊,緯線要勻速’,連用什麼型號的梭子都寫得清清楚楚。”

紡織工坊的張師傅湊近細看,指著“漿紗”步驟的注解直點頭:“這裡寫‘用米湯漿紗,能讓布麵挺括’,跟老輩傳下來的法子一模一樣!還有這插圖,把梭子的角度都畫出來了,新來的學徒一看就懂,省得我天天扯著嗓子喊。”

製陶圖譜更是精細,從選土、和泥、拉坯到上釉、燒製,每個環節都有剖麵示意圖。“你看這拉坯時的手勢,”陶藝坊的李師傅驚歎道,“拇指按中心,食指貼坯壁,力道由輕到重,連指尖的角度都標了度數!我教了三十年徒弟,最頭疼的就是說不清手勢要領,這下有了圖譜,傻子都能看明白!”

冶鐵圖譜裡,“淬火”步驟用紅框重點標注:“鐵器燒至通紅約800c),入水時要垂直,避免變形”,旁邊還畫著一個簡易的溫度計示意圖,用不同顏色標注溫度區間。“這個太實用了!”鐵匠鋪的趙師傅拍著大腿,“以前全憑經驗,淬壞了多少好料?現在按圖譜來,準錯不了!”

天宇看著眾人興奮的神情,心裡湧起一股暖流。他當即下令:“王先生,你帶人把《童蒙文化淺編》抄錄五十本,分發給各學堂當啟蒙教材,重點教童謠和曆史小故事,讓孩子們在玩中學。”

“張師傅,”他轉向紡織工坊的領頭人,“紡織圖譜複刻二十份,掛在工坊顯眼處,新來的學徒必須先看懂圖譜再上手,老夥計們也對照著查漏補缺,把技藝再精進些。”

“李師傅、趙師傅,”天宇繼續安排,“製陶和冶鐵圖譜各複刻十五份,不僅要掛在工坊,還要讓學徒們人手一份手抄本,每周抽查他們對步驟的掌握程度。”

眾人齊聲應和,乾勁十足。學堂的先生們立刻找來最好的宣紙和墨錠,準備抄錄典籍;工坊的老師傅們則圍著圖譜,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細節,時不時用炭筆在地上畫著改進的方案。

“還有釀酒、木工、刺繡的圖譜,”天宇補充道,“都按這個標準複刻分發。另外,讓印刷坊的師傅們抓緊研究,能不能用活字印刷批量製作,這樣效率更快,也能保證內容準確。”

一直沉默的周老先生捋著胡須,看著眼前的典籍和圖譜,感慨道:“天宇啊,你這是在做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啊!這些典籍和圖譜,不僅能讓孩子們學到文化,還能把老祖宗的技藝留住、傳下去,這才是真正的傳承啊!”

天宇望著夕陽下忙碌的身影——先生們在燈下奮筆疾書,老師傅們對著圖譜比劃著動作,連幾個半大的學徒都湊在旁邊,用樹枝在地上臨摹圖譜裡的步驟。他想起係統麵板上“文化傳承”功能的說明:“以典籍為舟,以圖譜為楫,載文化之魂,渡技藝之火。”

此刻,他真切地感受到,這些紙張和線條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與圖案,而是有了溫度和生命力。它們像一條條紐帶,把過去與現在連接起來,把文化與技藝融合起來,在每個人的心裡種下傳承的種子。

“周老先生說得對,”天宇輕聲說,“傳承不是把老東西鎖進箱子裡,而是讓它們活在學堂裡、工坊裡,活在每個人的日常裡。”

夜幕降臨,學堂和工坊的燈一盞盞亮起。燈光下,《童蒙文化淺編》的童謠被孩子們稚嫩地念起,紡織機的轟鳴聲伴著圖譜上的步驟節奏愈發和諧,陶輪轉動的速度與圖譜標注的“勻速每分鐘三十轉”分毫不差。

天宇站在高處,俯瞰著這片被燈火點亮的區域,係統麵板上的“文化傳承進度”正在緩慢增長,從最初的10跳到了15。他知道,這隻是開始。當典籍裡的童謠變成孩子們的口頭禪,當圖譜上的步驟變成工匠們的肌肉記憶,當文化與技藝像空氣一樣融入生活,那才是真正築牢了傳承的根基。

“明天,”天宇對著晚風輕聲說,“該生成《農桑要術圖譜》了,讓種田的鄉親們也能用上這些好東西。”

遠處,傳來孩子們念童謠的聲音,清脆又響亮,像一串珍珠落在玉盤上,與工坊裡的機器聲、錘打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一曲傳承的樂章。

喜歡穿越1858年的澳洲請大家收藏:()穿越1858年的澳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開局砍樹,我砍出個五代盛世 金溝梟雄:從夥計到東三省巡閱使 假孕成真,陰鷙反派求放過 三國我的底牌是信息差 我的黑科技無人機橫掃全球 亮劍:橫掃晉察冀 娛樂:我吃天仙軟飯,蜜蜜醋了! 我在萬界鑄永恒之永恒天尊 你看見未來了嗎? 掃墓歸來,太公爽歪了,我贏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