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學堂的木門就被輕輕推開。負責啟蒙班的林先生抱著一摞《童蒙文化淺編》走進教室,紙頁間夾著的樟樹葉還帶著晨露的清香——那是她今早特意從後山采來的,為了給孩子們講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時,能讓他們聞到兩千多年前山野的味道。
教室裡已經坐了三十多個梳著總角的孩童,最小的才四歲,正踮著腳夠桌角的陶罐,裡麵插著先生昨天教他們折的紙梅。見林先生進來,孩子們立刻坐直身子,齊聲喊:先生早!聲音脆得像簷角的銅鈴。
今天我們講神農嘗百草林先生將樟樹葉分發給每個孩子,大家先聞聞這葉子的氣味,神農當年嘗的百草,比這香的、比這苦的、比這辣的都有。她翻開《童蒙文化淺編》,指著插畫裡那個背著藥簍的身影,這位先賢為了讓百姓知道哪些草能治病,哪些草有毒,親自嘗了一百多種植物,好幾次差點送了命。
坐在前排的小豆子突然舉起手,手裡還攥著半塊麥餅:先生,他為什麼要自己嘗呀?讓彆人嘗不行嗎?
林先生笑著摸摸他的頭:因為他怕彆人中毒呀。就像咱們村裡的張爺爺,去年發現野菌子,先摘了給自家雞吃,確定沒毒才敢分給鄉親們。神農就是古時候最大的張爺爺,心裡裝著所有人。她拿起陶罐裡的紙梅,你們看這梅花,冬天最冷的時候開花,就像神農,越難的事越敢做。
孩子們捧著樟樹葉,有的湊近鼻尖深吸,有的學著插畫裡神農的樣子背起小手,最調皮的狗蛋竟把樹葉夾在耳朵上,惹得全班笑成一團。林先生也不惱,順勢說:神農嘗百草時,遇到過葉子像鋸子的草,割破了手還接著嘗;遇到過吃了會讓人昏睡的花,醒了繼續走。你們覺得,他身上最該學的是什麼呀?
勇敢!孩子們的喊聲震得窗紙都在動。
與此同時,隔壁進階班的教室裡,王先生正展開一張巨大的農耕圖譜。圖上從耒耜到曲轅犁,每種農具都標注著發明年代和改良者,旁邊還畫著不同朝代的農人耕作場景。二十多個十歲左右的孩子圍在圖譜前,手指順著圖上的線條滑動。
大家看這把戰國時期的耒耜,王先生指著圖譜左側,木頭做的犁頭,隻能淺淺翻土,一個壯勞力一天最多耕半畝地。可到了唐朝,曲轅犁出現了——他指向右側的插畫,你們看這彎曲的犁轅,能調節深淺,女人和老人都能操作,一天能耕兩畝地。
站在後排的石頭突然指著圖譜角落的小字:先生,這上麵寫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是說有了這些農具就不會餓肚子嗎?
王先生眼睛一亮,這正是他想講的:不全是。他轉身在黑板上寫下農耕為本四個字,這些農具是,真正讓百姓不挨餓的,是。就像咱們村的李大叔,不僅會用新式犁,還懂看節氣、選種子,這才叫把農耕的道理刻在心裡。他拿起桌上的穀穗,你們看這穀粒,飽滿的都是低頭的,空殼的才仰頭。就像種田人,越懂農耕的道理,越知道腳踏實地。
窗外的陽光斜斜照進來,落在圖譜上民以食為天的批注上。有孩子突然說:先生,我爹說播種前要先拜土地神,這也是農耕的道理嗎?
是,也不是。王先生放下穀穗,拜土地神是盼著風調雨順,是心裡的念想;但真正要做的,是耕三遍田、施足肥,念想加上實乾,才是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農耕魂。他讓孩子們分組,一人拿一種農具模型,一人扮演農人,模擬從播種到收割的流程,誰忘了深耕易耨的步驟,就要被罰背《齊民要術》裡的句子。
正午的鈴鐺響時,啟蒙班的孩子們正用彩紙剪神農的藥簍,每個簍子裡都貼著他們畫的——有的畫了帶刺的蒲公英,有的畫了圓圓的枸杞,狗蛋還在簍子底貼了片樟樹葉,說這是神農沒嘗過的,留給先生。
進階班的孩子則在院子裡丈量土地,手裡拿著圖譜附帶的簡易量尺,按照圖上的步弓測距法計算操場的麵積。先生,按古製一步五尺,這操場長三十步,寬二十步,就是三百平方步!一個紮羊角辮的女孩舉著本子喊,本子上還畫著曲轅犁的簡筆畫,旁邊寫著省力、高效、惠民。
午後的陽光暖融融的,林先生帶著啟蒙班去後山辨認植物,孩子們手裡的《童蒙文化淺編》成了尋寶圖,每找到一種書上提到的草藥,就用紅繩係在枝頭做標記。這是薄荷,神農嘗過,能治頭疼!小豆子舉著葉片跑過來,鼻尖上沾著草屑。
進階班則去了村頭的老磨坊,磨坊的張爺爺給他們演示石磨的用法。王先生指著圖譜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批注說:石磨是古人的智慧,可張爺爺昨天給石磨加了個木齒輪,效率提高了一倍,這就是在老智慧上添新法子,也是傳承。
夕陽西下時,學堂的煙囪升起炊煙。啟蒙班的孩子在牆上貼滿了先賢語錄——用歪歪扭扭的字寫著神農不怕苦孔子愛學生;進階班的孩子則在黑板上畫了農具進化樹,從耒耜到聯合收割機,枝椏上掛著他們寫的小卡片:農耕不是蠻乾,是知時節、順天意、儘人力。
林先生收拾教具時,發現狗蛋的藥簍裡多了塊麥餅,旁邊壓著紙條:給神農爺爺的,他肯定餓了。王先生路過教室,看見進階班的孩子圍著圖譜爭論,有的說該給農具圖譜加個章節,有的說要畫上山裡的梯田,那是咱們這兒的農耕特色。
晚風穿過學堂的窗欞,帶著麥田的清香。《童蒙文化淺編》的紙頁在風裡輕輕翻動,停在教化如春風那一頁。月光爬上牆頭時,兩個班的燈還亮著——啟蒙班的孩子在排練神農嘗百草的小戲,進階班的孩子正用泥巴捏製新的農具模型,準備明天添加到圖譜裡。
王先生看著這一切,在教案本上寫下:文化不是字,是讓孩童聞著樟葉想起先賢的勇,摸著農具懂得耕耘的實,終有一天,他們會明白,所謂傳承,是讓老祖宗的智慧,在自己手裡長出新的嫩芽。窗外,狗蛋正舉著紙做的藥簍,給月亮樟樹葉,嘴裡念叨著:神農爺爺,這是我們學堂的味道哦。
喜歡穿越1858年的澳洲請大家收藏:()穿越1858年的澳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