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接管邊域,安撫民眾_穿越1858年的澳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322章 接管邊域,安撫民眾

第322章 接管邊域,安撫民眾(1 / 1)

晨曦剛染紅紅河穀的崖頂,李文書就帶著兩名吏員,踩著露水走進了黑石村。斷壁殘垣間還能看見焦黑的木梁,瓦礫堆裡長著半人高的野草,隻有村口那棵老槐樹抽出了新枝,證明這裡曾有過煙火氣。

“李大人,這就是當年被燒的村子?”年輕吏員捂著鼻子,避開地上的碎陶片。空氣裡似乎還殘留著焦糊味,讓人心頭發緊。

李文書點點頭,從包袱裡掏出戶籍冊:“三年前燒的,當時三百多口人,活下來的不到五十。今天咱來,就是要讓他們回來,把村子重新建起來。”他蹲下身,用樹枝在地上畫著規劃圖,“這裡蓋三十間瓦房,這裡開片曬穀場,祠堂就用老槐樹旁邊的地基,得讓百姓知道,根還在。”

話音剛落,草堆後突然鑽出個抱著野兔的少年,手裡的石矛對準了他們。少年臉上沾著泥,眼神像受驚的小獸,喉嚨裡發出嗚嗚的警告聲。

“彆緊張,我們是華夏城來的。”李文書慢慢站起身,解開腰間的乾糧袋,掏出兩個麥餅遞過去,“餓了吧?先吃點東西。”

少年警惕地看著他,直到聞到麥餅的香味,才猶豫著放下石矛,接過餅子狼吞虎咽地吃起來。“你是黑石村的?”李文書問。少年點點頭,指了指山坳的方向,嘴裡吐出幾個含混的音節。

跟著少年走進山坳,李文書才發現,幸存的村民都躲在岩洞裡。三十多個男女老少擠在潮濕的石縫裡,老人躺在鋪著乾草的地上咳嗽,孩子光著腳在泥裡打滾,看到陌生人,所有人都縮成一團,眼裡滿是恐懼。

“我們是來幫大家回家的。”李文書提高聲音,將帶來的糧食和布料放在地上,“華夏城劃了自治區域,黑石村在裡麵。回去蓋房子,分田地,再也沒人敢燒村子了。”

一個瞎眼的老婆婆摸索著抓住他的衣角,枯瘦的手指抖得厲害:“官爺……真的能回去?紅毛鬼子不會再來了?”

“不會了。”李文書蹲下身,握住老婆婆的手,“界碑都立好了,華夏軍就在旁邊駐守,誰來欺負你們,咱就打回去!”

一、據點接管,秩序初建

接管邊域的第一要務,是恢複秩序。王貴將五百平方公裡的區域劃成六個片區,每個片區派一隊士兵駐守,在廢棄的驛站或堡壘基礎上,建起臨時治所。

黑風口的治所是在殖民軍留下的哨所舊址上改的。士兵們拆掉帶刺的鐵絲網,換上木柵欄,還在門口掛了塊“黑風口便民處”的木牌。隊長趙勇把庫房裡的火藥搬到彆處,騰出空間堆放糧食和農具,每天開門時,都站在門口喊:“有要種子的、要農具的,來這兒登記!家裡有困難的,也來說說!”

起初沒人敢來。周邊的流民躲在山林裡,遠遠看著治所的動靜,怕又是新的圈套。直到第三天,一個瘸腿的老農拄著拐杖,試探著走進來,說想借把鋤頭。趙勇不僅借給他鋤頭,還塞了半袋麥種,告訴他:“種出來的糧食,自己吃,多餘的還能賣給華夏城,給現錢。”

消息傳開,流民們才慢慢放下戒心。治所門口排起了長隊,有人來領種子,有人來求助治病,還有人抱著破舊的農具來修理。趙勇讓士兵們把帶來的草藥分給生病的人,讓隨軍的鐵匠幫著修農具,自己則帶著人去山林裡勸說躲藏的流民:“回去吧,地荒著可惜,咱一起把日子過起來。”

在紅河穀的鐵礦附近,牛皋派人建起了冶煉坊。他從華夏城調來鐵匠,教當地土著如何采礦、煉鐵,還定下規矩:采出的礦石,華夏城按市價收購,礦工每天管三頓飯,每月發工錢。

“咱不白用人。”牛皋對部落首領說,“乾多少活,拿多少錢,采出的鐵能打鋤頭、打鐮刀,也能給娃打把小刀玩。”首領們看著鐵匠們打出的鋒利鋤頭,又聽說能拿工錢,當即拍板:“明天就讓壯丁來上工!”

二、政策宣講,民心漸安

“大家聽我說!華夏城的規矩,就三條:第一,種地納糧,但隻納三成,比紅毛鬼子的五成少得多;第二,不管是土著還是流民,隻要在咱這兒落戶,都分田分地;第三,娃娃都能去學堂念書,不要錢!”

在野狼穀的空地上,李文書站在石頭上,扯著嗓子宣講政策。周圍圍了兩百多號人,有裹著獸皮的土著,有穿著破棉襖的流民,還有背著孩子的婦人。起初沒人說話,隻有風吹過樹梢的聲音,直到一個漢子突然喊道:“念書?娃能念啥書?”

“念漢字,算算術,還能學種地的法子。”李文書從包袱裡掏出幾本識字課本,翻開給大家看,“學會了,就能記賬,能看懂告示,不用再怕被人糊弄。”

一個老婦人怯生生地問:“分的地……能歸自己?紅毛鬼子以前說分地,收了糧食就搶走……”

“咱不一樣。”李文書指著遠處的界碑,“界碑以內,是華夏城的地界,規矩由咱自己定。地分給你,就立字據,官府蓋印,誰也搶不走。要是有人搶,你就去治所報官,咱派兵收拾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為了讓大家信得過,他讓人把政策刻在木牌上,豎在每個村子的路口。木牌上的字是漢、土雙語的,還畫著簡單的圖畫:一個農夫抱著稻穗笑,一個娃娃捧著書本,一群人圍著界碑歡呼。

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了。躲在山裡的流民回來了,投靠其他部落的村民也回來了,連原本對華夏城心存疑慮的土著部落,也派代表來治所登記,說想加入華夏城。

三、物資接濟,生計有靠

“張大哥,這是你的五畝地,挨著河邊,澆水方便。”在黑風口的田埂上,趙勇拿著地契,給一個麵黃肌瘦的漢子指點地界,“這是農具,鋤頭、鐮刀、犁都齊了,不夠再去治所拿。種子在那邊的棚子裡,自己去領,有稻種、麥種,還有紅薯苗。”

張大哥抖著手接過地契,上麵蓋著華夏城的紅印,墨跡還帶著新鮮的香氣。他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放在鼻子前使勁聞,眼淚突然掉了下來——三年前他被殖民軍抓走當勞工,回來時房子沒了,地也荒了,沒想到還能重新有塊自己的地。

“哭啥!”趙勇拍著他的肩膀笑,“好好種,秋天收了糧食,娶個媳婦,再生個娃,日子就好過了。”

像張大哥這樣的流民,每個據點都有幾十上百個。華夏城準備了足夠的種子、農具和糧食,不僅能讓他們安家,還能撐到秋收。在紅樹林片區,吏員們教大家種水稻、挖魚塘;在紅河穀,鐵匠們教大家打農具、修水利;在野狼穀,獵戶們被組織起來,成立了巡邏隊,既能保護村子,又能拿份餉銀。

最讓人暖心的是對孤寡老人和孤兒的照顧。李文書在每個村子都建了“互助屋”,把沒人照顧的老人和孩子集中起來,派婦人專門照看。華夏城每月送來糧食和布料,孩子們還能跟著學堂的先生認字,老人們則在院子裡曬曬太陽,編編草席,日子雖不富裕,卻安穩踏實。

“以前躲在山裡,吃了上頓沒下頓,娃們都瘦得像猴。”黑石村的老婆婆摸著孫兒的頭,對李文書說,“現在好了,天天有粥喝,娃還能去學堂,這都是托華夏城的福啊。”

四、生機漸複,煙火重燃

三個月後,當天宇帶著王貴、牛皋巡查邊域時,看到的已是另一番景象。

黑石村的瓦房蓋起來了,三十間屋子整整齊齊,曬穀場上晾曬著新收的綠豆,祠堂前的老槐樹下,孩子們在念書,聲音朗朗;黑風口的治所前,建起了集市,每隔五天開集,土著用獸皮換鹽巴,流民用糧食換布料,連殖民當局的商人都跑來做生意,集市上的吆喝聲此起彼伏;紅河穀的鐵礦旁,煙囪冒著黑煙,礦工們推著礦石車穿梭,鐵匠坊裡傳出叮叮當當的錘聲,打出來的鋤頭、鐮刀堆成了小山,等著運往各個村子。

在野狼穀的學堂裡,十幾個娃娃跟著先生念“人之初,性本善”,其中既有黃皮膚的孩子,也有皮膚黝黑的土著娃,他們擠在一起,用小手指著課本上的字,眼神裡滿是好奇。先生是從華夏城來的老秀才,他說:“不管啥來頭,認了字,就是華夏的娃。”

天宇站在山崗上,看著下方炊煙嫋嫋的村莊,田埂上勞作的身影,臉上露出了微笑。“看來,咱們的法子是對的。”他對王貴和牛皋說,“光靠軍隊守不住土地,得讓百姓有飯吃,有房住,有盼頭,他們才會真心實意地跟著咱,守護這片地方。”

王貴點頭:“現在每個村子都組織了民團,農忙時種地,農閒時練兵,連老人們都能幫著放哨。真要是有情況,不用咱調兵,他們自己就能應付。”

牛皋則拉著一個土著首領走來,首領手裡捧著塊鐵礦石,用生硬的漢話說:“大人,我們想……學煉鐵,自己打農具,不用再麻煩你們。”

“好啊!”天宇高興地說,“明天就派鐵匠來教你們,學會了,你們的日子會更好。”

夕陽西下,餘暉灑滿大地。歸巢的鳥兒掠過村莊,學堂的放學鈴聲響起,孩子們的歡笑聲傳遍田野。接管邊域的工作還在繼續,但這片曾因戰亂而荒蕪的土地,已經重新煥發了生機。

李文書收拾好戶籍冊,準備回華夏城彙報。路過黑石村時,看到瞎眼的老婆婆正坐在門口,摸著孫兒剛學寫的“家”字,臉上笑開了花。他突然明白,所謂接管,不隻是接收土地和據點,更是接過百姓的信任與期盼,讓他們在這片土地上,重新找到“家”的感覺。

夜色漸濃,各個據點的油燈次第亮起,像散落在大地上的星辰。守夜的士兵哼著小調,巡邏的民團腳步聲沉穩,遠處的界碑在月光下靜靜矗立,守護著這片失而複得的家園,也守護著無數人對未來的希望。

喜歡穿越1858年的澳洲請大家收藏:()穿越1858年的澳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皮刃 我,本無罪 竊竊私語你聽見了嗎 人途鬼心 潛意識獵人 僵屍:拜師九叔,我能操控一切 大明衛 大明第一戰神 抗戰:神級狙擊手絕地反殺 詭神密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