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教化推廣,凝聚人心_穿越1858年的澳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328章 教化推廣,凝聚人心

第328章 教化推廣,凝聚人心(1 / 1)

晨光透過學堂的窗欞,落在泛黃的《論語》書頁上。教書先生握著戒尺,領孩子們念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稚嫩的聲音在土坯房裡回蕩,像一串清脆的風鈴。這是華夏城在自治區域開設的第三十七所學堂,課桌是村民們湊木料打的,課本是工匠們用邊角料印刷的,卻收拾得乾乾淨淨,牆上還貼著孩子們畫的“禮義廉恥”四字圖。

一、學堂遍地,文脈生根

“先生,‘孝’字咋寫?”紅河穀的阿木舉著炭筆,指節因常年握弓而粗糙,臉頰卻透著認真。他是個土著少年,半年前還隻會用獸皮記獵獲,如今已能在沙盤上寫出自己的名字。

教書先生拿起他的手,在沙盤上一筆一劃地寫:“‘孝’字,上麵是‘老’字頭,下麵是‘子’,意思是子女要承托老人,就像你打獵回來總想著給阿媽留塊最嫩的肉。”

阿木似懂非懂地點頭,炭筆在沙盤上反複描摹,把“孝”字刻得深深的。學堂裡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有流民的娃、有部落的崽、有曾與華夏城為敵的獵戶之子。先生們從不問他們的出身,隻教識字、算數、講“孔融讓梨”“曾子殺豬”的故事,告訴他們“守信”“尊敬”“互助”才是立身處世的根本。

為了讓更多孩子上學,天宇讓人在各村貼出告示:凡入學的孩童,每日管一頓午飯,冬天發棉衣。起初有家長不樂意,覺得“不如在家放牛打獵實在”,但看著鄰村上學的娃能幫著記賬、能看懂官府的告示、甚至能給遠方的親戚寫家書,心漸漸活了。沒過半年,學堂的門檻都快被踏破了。

“以前部落裡吵架,靠拳頭解決;現在娃們說‘有話好好說’,還會搬先生教的‘道理’勸架。”紅河穀的族長摸著胡子笑,“這教化啊,比刀子還管用,能把人心磨得軟軟的。”

二、度量衡一,秩序漸立

“這布明明是三尺,你憑啥說四尺?”集市上,賣布的商販和顧客吵了起來,各執一詞,差點動起手。圍觀的人群裡突然有人喊:“找官差來!用新尺子量!”

官差提著標準木尺趕來,尺身上刻著清晰的刻度,是華夏城統一監製的“市尺”。一尺下去,不多不少正好三尺五寸——原來商販的尺子是舊木尺,比標準尺短了一截。“按規矩,短斤少兩要罰雙倍!”官差拿出罰單,語氣不容置疑。商販紅著臉認罰,圍觀的人卻拍手叫好:“早就該這樣!以前買東西總怕吃虧,現在有準頭了!”

這是推行統一度量衡的第三個月。起初阻力不小,老商販們藏著舊秤舊尺,覺得“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不能破”;部落裡用貝殼當貨幣,不認可華夏城的銅錢。天宇沒強逼,隻是讓官差在集市擺了“標準台”,掛著標準尺、標準秤,旁邊寫著“免費校驗”。有次一個賣糧的老漢不信,拿著自家的老秤來比,發現一百斤糧食竟少了七斤,當即紅了眼:“怪不得總覺得賣虧了!這新規矩好!”

除了長度、重量,貨幣也慢慢統一。華夏城的銅錢上鑄著“同心”二字,能在各村集市流通,還能兌換貝殼、獸皮。有部落首領問天宇:“憑啥你的錢能當錢?”天宇笑著拿出銅錢:“憑這上麵的‘同心’——大家用一樣的錢,買一樣的東西,才叫一家人。”

律法也跟著規範起來。以前各村有各村的規矩,偷隻雞在甲村罰米,在乙村可能被打斷腿。現在官府貼出《自治區域律法》,用通俗的話寫著:偷東西要賠還,傷人要治罪,欠債要還錢,清清楚楚,童叟無欺。官差下鄉宣講時,還會編些快板:“偷雞摸狗不學好,抓到官府把罪遭;鄰裡和睦多幫忙,日子才能節節高……”

“以前怕去外村趕集,規矩不一樣容易吃虧。”賣布的商販事後對人說,“現在走到哪兒都一樣,心裡踏實。”

三、認同生根,合力漸成

教化推廣得越深入,怪事就越少——以前各村械鬥頻發,現在有矛盾會找“說理人”官府設立的調解官);以前商販欺生,現在看到外鄉人的腰牌華夏城統一發放的身份證明),反而更熱情,怕“壞了規矩”;以前孩子們見了外村人就躲,現在學堂裡分屬不同部落的娃會湊在一起寫作業,還會互相教方言。

秋收時,黑風口的麥田遭了蟲害,往年各村隻顧著自己搶收,今年紅河穀的人竟推著新打製的驅蟲車來幫忙。“先生說‘守望相助’,這蟲害要是蔓延,大家都沒好糧吃。”來幫忙的阿木擦著汗說,手裡的驅蟲工具還是用統一標準打造的,比舊工具效率高兩倍。

天宇在巡查時,看到幾個不同部落的老人聚在曬穀場,用統一的鬥量著公糧,嘴裡念叨著“今年的稅糧比去年少了一成,官府說是給學堂留的”,臉上帶著笑。他突然明白,教化不是要抹去各民族的不同,而是要在不同裡找相同——都想好好過日子,都想孩子有出息,都想鄰裡和睦。

學堂裡的孩子開始用“我們華夏城”稱呼這片土地,集市上的商販會說“咱的銅錢”,調解官處理糾紛時,雙方會說“按咱的規矩來”。這個“咱”字,就是人心凝聚的信號。

四、潤物無聲,未來可期

入冬時,學堂的孩子們排著隊,給守城的士兵送薑湯。阿木捧著大碗,對士兵說:“先生教的‘保家衛國’,你們守著城,我們才能安心讀書。”士兵們接過薑湯,眼眶紅紅的。

度量衡的標準器被擦得鋥亮,擺在各村最顯眼的位置,成了“公平”的象征。律法告示旁,漸漸有人貼起“善行榜”,寫著誰幫了鄰村、誰拾金不昧,看得人心裡暖暖的。

天宇站在山崗上,望著炊煙嫋嫋的村落、書聲琅琅的學堂、熱鬨有序的集市,突然想起剛來時的荒蕪。那時這裡隻有衝突和猜忌,如今卻有了“家”的模樣——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教化播撒的種子,靠規矩築起的堤壩,靠人心深處對“好好過日子”的共同期盼。

教化若水,潤物無聲。當孩子們能背出“四海之內皆兄弟”,當商販們習慣用統一的尺度交易,當人們說“咱華夏城”時自然而然,這股凝聚起來的合力,就會像冬日的暖陽,融化所有隔閡,照亮前路。

未來還有很長,但隻要這教化不停、規矩不改、人心不散,華夏城就會越來越穩,越來越好。

喜歡穿越1858年的澳洲請大家收藏:()穿越1858年的澳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大清鹽霜 重生明末再造華夏 終墜 高武:我以凡軀,叩開神門 與絕色姐姐合租,美女愛上我 漁獵東北:從街溜子到山海王 抗日:我是狙擊手 本心之源 女帝教我當大師,開局全款買凶宅 夜王與白姬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