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農業革新,糧產豐饒_穿越1858年的澳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329章 農業革新,糧產豐饒

第329章 農業革新,糧產豐饒(1 / 1)

初秋的晨光剛漫過青黛色的山崗,華夏城的農田裡已響起此起彼伏的號子聲。天宇站在田埂上,手裡攥著一把沉甸甸的稻穗,金黃的穀粒飽滿得快要脹破外殼——這是新引入的“金穗稻”,穗長比本地稻種多出近三寸,沉甸甸地壓彎了稻稈。

“照這勢頭,今年畝產至少能多收兩石!”老農周伯用粗糙的手掌撫過稻穗,指腹蹭過飽滿的穀粒,眼眶突然紅了,“活了大半輩子,從沒見過這麼能結的稻子。”

一、良種落地,破土生金

年初時,天宇帶著商隊遠訪南方,帶回了十幾種改良作物:耐旱的“鐵根麥”、耐澇的“水蓮稻”、生長期短的“速生粟”,還有能在坡地生長的“爬山豆”。剛種下時,沒人敢信這些“外來種”能比祖祖輩輩種的本地作物強——鐵根麥的麥粒黑黢黢的,看著就不如白麥喜人;水蓮稻種在淹水的田裡,老農戶直搖頭:“稻子哪能泡在水裡長?怕是要爛根!”

天宇沒多解釋,隻讓人劃出五十畝試驗田,親自帶著農官們育苗。他改良了育秧法,用溫水浸種催芽,比傳統方法早出苗五天;移栽時用“寬窄行”排列,既通風又透光,蟲害都少了大半。最讓人咋舌的是他弄來的“骨粉肥”——把屠宰場的碎骨燒成灰,拌在糞肥裡,撒進田裡,那鐵根麥竟長得比人高,秸稈硬得能當柴燒。

夏末第一場雨過後,試驗田的景象徹底打服了所有人:金穗稻的稻穗密得像掃帚,一株能結三百多粒;速生粟從下種到收獲隻要兩個月,正好能趕在秋霜前再收一茬;爬山豆更神,順著山坡的石縫往上爬,把光禿禿的坡地都爬成了綠毯子。周伯帶著村裡的老農們蹲在試驗田邊,數著稻穗上的穀粒,數著數著就蹲在地上哭了:“要是早有這稻子,當年就餓不死人了……”

消息傳開,各村都來求種。天宇讓人把種子分裝成小包,每戶發兩斤,還附上手繪的種植圖——用簡單的圖畫教怎麼浸種、怎麼密植、怎麼施肥。有農戶舍不得用新種,偷偷留了一半本地種對比,結果秋收時,新種畝產比本地種多收三石,氣得直拍大腿:“明年說啥也全種新的!”

二、水利興修,旱澇保收

“以前是靠天吃飯,天旱了盼下雨,下雨了怕淹水。”這是農戶們祖祖輩輩的愁腸。天宇看著地圖上蜿蜒的河流,拍板:“修渠!挖塘!把水攥在自己手裡!”

開春時,他組織了五千民夫,沿著山勢修了三條“環山水渠”。民夫們起初不樂意:“好好的田不種,修這石頭溝溝有啥用?”天宇沒硬逼,隻讓人在渠邊插了木牌,寫著“修渠一戶出一個勞力,渠水優先澆他家的田”。這話一出,報名的人擠破了頭。

修渠的石頭是從黑風口采的,民夫們發明了“滾木運石法”,把圓木墊在石下,十幾個人推著就能走;挖渠時遇到硬土層,天宇讓人燒起柴火,把土烤熱了再潑冷水,土塊“哢嚓”裂開,省了大半力氣。最險的是在鷹嘴崖鑿渠,那裡石壁陡峭,民夫們係著麻繩吊在半空,一錘一鑿地開石,天宇也係著繩蹲在崖上,和大家一起鑿,手上磨出的血泡和民夫們的混在一起,分不清誰是誰的。

三個月後,渠水貫通那天,村民們提著水桶在渠邊排隊,看著清澈的渠水順著石槽流進自家田裡,有人舀起一瓢水直接喝了,笑得合不攏嘴:“比井水還甜!”

除了水渠,還挖了二十八個“蓄水塘”。塘底鋪著黏土,再糊上一層石灰,存水不滲漏;塘邊種上柳樹,樹根能固住塘埂。天旱時,水渠把塘裡的水引到田裡;下雨時,田裡的積水又順著排水溝流回塘裡,成了“天然水庫”。

夏末真遇了大旱,鄰近的村子地裡裂得能伸進拳頭,華夏城的農田卻靠著渠水灌溉,綠油油的稻子沒受半點影響。有外村人來求水,天宇讓人在渠邊設了“分水口”,給他們分了些水,條件是來年幫著修渠。“幫人就是幫己,”天宇對民夫們說,“水夠了,大家才都餓不著。”

三、農具改良,省力高效

“以前割麥割得腰直不起來,插稻插得手指頭腫成胡蘿卜。”這是農婦們常念叨的苦。天宇看著她們彎腰弓背的樣子,讓人把鐵匠鋪改成了“農具坊”,琢磨著改良農具。

鐵匠李師傅起初不待見:“祖上傳下來的鐮刀、鋤頭,好用得很!改啥改?”天宇不惱,給他畫了張圖:“你看,把鐮刀的柄改彎點,割麥時不用彎腰;鋤頭加個木托,能把胳膊肘架在上麵,省力氣。”李師傅半信半疑地打了一把,第二天扛著去田裡試,回來時直拍大腿:“娘嘞!這彎柄鐮割麥,一天能多割兩畝!胳膊還不酸!”

農具坊裡很快忙得熱火朝天:彎柄鐮、帶托鋤、三齒耙比傳統耙多了一個齒,摟草更乾淨)、點播器一人推著走,能同時挖穴、下種、蓋土,比人工點播快三倍)……最受歡迎的是“龍骨水車”,以前五個人踩一天才能澆一畝地,現在兩個人搖著龍骨,水“嘩嘩”地流進田裡,一天能澆五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王嬸子踩著龍骨水車,腳不沾泥,還能跟旁邊的人嘮嗑:“這玩意兒真中!以前澆地跟打仗似的,現在跟玩似的!”她兒媳婦更樂:“娘,你看我這手,再也不用泡在水裡插秧了——用天宇公子弄的‘秧馬’,坐在上麵插秧,腰不酸腿不疼!”

秧馬是塊弧形木板,底下滑溜溜的,坐在上麵能在秧田裡滑動,不用彎腰,手裡的秧苗隨手就能插進泥裡。女人們都愛用,說比坐花轎還舒服。

四、糧豐民安,人心更穩

秋收時節,華夏城的打穀場成了金色的海洋。脫粒機“嗡嗡”地轉著,穀粒像瀑布似的湧進麻袋;孩子們在穀堆上打滾,手裡攥著烤得香噴噴的粟米餅;老農們蹲在穀堆邊,用手掂著麻袋,嘴裡念叨著“夠吃了,夠吃了,明年還能給娃攢點學費”。

糧倉堆得滿滿當當,天宇讓人在每個村設了“公倉”,存夠全村半年的口糧,剩下的按戶分,還能拿到集市上換布、換農具。以前集市上買布要拿糧食換,現在糧多了,布價都降了,農婦們終於能給娃做件新棉襖,不用再打補丁了。

軍隊的夥房也變了樣,每天能喝上小米粥,中午加個粟米窩窩,偶爾還能燉鍋豆子湯。士兵們訓練更有勁了,都說:“肚子裡有糧,手裡的刀都握得更穩!”

有外村人來投奔,說:“聽說華夏城的田能長出金子,來了就能吃飽飯?”守城門的士兵笑著指了指田裡的金穗稻:“不是金子,勝似金子!來乾活就有飯吃,還能學新法子種地!”

天宇站在糧倉頂上,看著遠處田裡忙碌的身影、曬穀場上的歡笑聲,突然想起剛來時,有人說“這片地養不活這麼多人”。如今,倉廩實,民心定,連風裡都飄著麥香。他知道,農業革新播下的不隻是種子,更是希望——當百姓們再也不用為吃飽飯發愁時,這片土地上的人,才真正擰成了一股繩,誰也拆不散。

夜色漸濃,打穀場的火把亮了起來,民夫們圍著篝火唱歌,歌詞是新編的:“金穗稻,彎彎腰,渠水流,樂淘淘;新鐮刀,快又巧,糧倉滿,民心牢……”歌聲飄得很遠,像在告訴所有人:華夏城的好日子,才剛開頭呢。

喜歡穿越1858年的澳洲請大家收藏:()穿越1858年的澳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卸甲姑爺踏江城 我的農場上交易華夏諸天 治好總裁夫人,你就是女婿! 從白丁到人生贏家 代碼江湖 真名代碼108件神器的暴走日常 萬界戀綜?攻略過的瘋批們求我寵 竊火 滿宗皆絕色,獨我男宗主 荒野求生獲傳承之大醫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