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商定各選數例患者,分彆試用不同詩方,三月後比較效果。
這樣的藥詩會每月舉辦兩次,每次隻深入研討一兩味藥材。進度緩慢,但積累紮實。
夏至前後,許清安開始走訪各地。先是青芝山,秦老聽說要編藥詩譜,興奮地唱起祖傳的采藥山歌:
“三月采茶茶發芽,姐妹雙雙手摘茶...茶樹底下講醫話,藥性詩味不分家。”
許清安認真錄下,注:“民間智慧,可貴在此。然山歌俚俗,是否合於雅樂,待考。”
在西湖畔,偶遇個漁家老人,正泛舟采蓮,口中吟著“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許清安與之攀談,老人笑道:“夏日采蓮時吟詩,覺暑氣都消三分哩!”
“老丈可知,蓮子清心除煩,正合消暑?”許清安問。
老人訝然:“竟有此說?我隻覺吟詩時心神暢快。”
許清安記下:“民間藥詩相融,多在無意間。或可係統整理,化俗為雅。”
遂又得訪多為老琴師,皆是年逾古稀,精於音律,更妙的是每彈一曲必配特定藥材:彈《高山流水》時焚檀香,奏《陽關三疊》時飲菊花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許清安連訪三日,詳細記錄曲譜、藥材、效驗。眾琴師皆言:“音藥相通,皆在調和。檀香醒神,配流水之趣;菊茶清心,合陽關之彆。”
這些寶貴經驗,許清安都謹慎記錄,注明:“個案精彩,然是否普適,需大量驗證。”
秋日,許清安開始係統整理病例。特設“藥詩驗案”、“藥琴驗案”各一冊,每例詳細記錄患者情況、用藥配詩、效果反應。
為求嚴謹,他還設對照:同症患者,有的配詩,有的配琴音,或詩琴結合,有的不配,比較療效差異。
有個鬱證婦人,配誦《詩經·蒹葭》三月而愈。許清安不急於下結論,又選五例類似患者,三例配詩,兩例不配。
結果配詩者皆效佳,不配者效緩。
他在劄記中寫道:“《蒹葭》之境,朦朧求索,似合鬱證患者心境。初步驗證有效,然樣本尚小,需繼續觀察。”
積累既多,他漸悟出方向:藥詩相融,重在意境相通,而非字麵附會。
於是在劄記中增“意境說”一章,闡述:“藥有藥境,詩有詩境。甘草甘平,境在調和,宜配中正平和之詩;黃連苦寒,境在清瀉,宜配清明峻潔之句...然此皆理論,需臨床驗證。”
冬日來臨,許清安已積累劄記三卷。他挑選數條較為確信者,編成《藥詩琴初探》,特請王醫官指正。
王醫官細閱三日,返還時批注滿紙:“此例或許偶然”“此說或嫌牽強”“此論需更多實證”...最後總評:“持重審慎,方見真知。許郎中不求速成,實乃智者。”
許清安受教,歸來在劄記扉頁添上:“六曰廣證,毋偏信;七曰恒心,毋中輟。”
臘月二十三,祭灶日。許清安將《藥詩初探》贈予太學同好,明確說:“此非成書,乃求證之引玉。望諸君共鑒,指謬補缺。”
李文淵翻看後感慨:“許兄這是要效法神農嘗百草啊!一藥一詩,皆親驗證。”
許清安正色道:“嘗百草猶易,驗千詩實難。詩無達詁,藥無常方,二者相融,更需謹慎。”
他知道,這《藥詩琴佐輔》將用一生去求證。或許終其一生,也隻能完成十之五六。
但醫道如此,唯求真而已。
喜歡我,曆史唯一仙!請大家收藏:()我,曆史唯一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