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秦陵的震撼與宇宙秘辛的沉重,萬一樂的本體來到了位於寶雞的法門寺。
這裡因供奉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聞名於世,新紀元後,更是成為修行者心中的聖地之一,香火鼎盛,願力繚繞。
他並未驚動寺內僧眾與遊客,身形出現在重建的合十舍利塔地宮深處。
這裡安保森嚴,但在慈航境界麵前如同無物。地宮中心,一座玲瓏剔透的寶塔真身寶塔)內,供奉著一枚溫潤如玉、內蘊金芒、散發著永恒寧靜與智慧氣息的指骨舍利——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
與推背圖和秦陵古劍的淩厲、沉重不同,這枚舍利散發的氣息,是純粹、浩瀚、充滿慈悲與解脫之意的時間不朽之力與大宏願力!
萬一樂盤坐於寶塔前,心神前所未有的寧靜。他並未急於引動舍利力量,而是讓自己的慈航願力如同涓涓細流,自然而然地流淌過去,與舍利散發的氣息交融、共鳴。
仿佛水滴融入大海,他的意識被一股溫和而磅礴的力量包裹,帶入了一片金色的佛國淨土。沒有具體的景象,唯有無數關於“覺悟”與“解脫”的感悟流淌心間。他“看”到了:
悉達多的求索:一位尊貴的王子,目睹生老病死,感受愛憎彆離,在塵世繁華中體悟到苦的本質業力纏身)。他毅然放棄王位,踏上苦行之路。
菩提樹下的覺悟:經曆極致的身體苦修與精神磨礪如同最殘酷的煉心塔),悉達多並未找到答案。最終,他放棄苦行,於菩提樹下結跏趺坐,發誓不證大道不起此座。
四十九日,於定境中降服心魔內在業力),洞徹緣起性空之理,明了苦集滅道真諦。那一刻,他體內積累的龐大業力與願力在極致的心靈蛻變中轟然質變,枷鎖儘斷,佛光普照!
成就了類似宏願境界的無上正等正覺——佛陀!
褪軀與去路:成佛,並非肉身的飛升,而是精神與境界的終極超脫。佛陀的肉身色身)依舊是凡胎,會衰老、病痛,最終入滅涅盤)。
但這入滅並非消亡,而是徹底的解脫,是褪去了最後的物質束縛枷鎖)。其去向,精神意識已融入宇宙法界,無處不在,無始無終。或可理解為一種更高維度的存在狀態,非言語能描述。
這枚舍利,便是佛陀入滅後,精神超脫、色身火化所遺存的結晶,承載著其證道時的無上智慧與宏願力,成為指引後人的燈塔。
就在這感悟流淌的巔峰,舍利的光芒驟然內斂,旋即化為一點極致純粹的金芒,沒入萬一樂的眉心識海!
刹那間,一種玄奧無比的神通法門,如同天生般烙印在他的心海——《拈花》。
這不是攻擊法術,而是對天地之力與精神幻境的極致運用!
心念微動,萬一樂輕輕抬起右手,拇指與食指仿佛捏住了一縷無形的微風。隨著這個動作,他周身的慈航領域發生了奇妙的變化。
領域之內,空間不再是穩定的,而是如同水波般蕩漾開來。無數極其細微、色彩斑斕的光點自虛空中浮現,如同億萬微塵,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組合……
“一花一世界…”
隨著低語,他指尖那縷“微風”輕輕一顫,仿佛真的有一朵無形的“花”被拈起、綻放!
嗡!
以他指尖為中心,一個直徑不過數米的、微縮但無比真實的幻境瞬間生成!不再是森羅萬象儀那種針對個體的精神投射,而是直接篡改、重塑了領域內小範圍的現實規則!
幻境內:
沙海:熾熱的陽光、滾燙的沙礫觸感、乾燥的風聲、甚至遠處沙丘移動的軌跡都清晰可辨!身處其中的人,五感體驗與現實沙漠毫無二致!
雨林:潮濕悶熱的空氣、腳下腐殖質的鬆軟、四周藤蔓纏繞、蟲鳴鳥叫、甚至樹葉滴落的水珠砸在皮膚上的涼意,都無比真實!
戰場:金鐵交鳴的刺耳聲、硝煙與血腥的混合氣味、腳下大地的震動、流矢破空的尖嘯…所有感官衝擊同步爆發!
更為關鍵的是,這幻境是群體性的!隻要身處萬一樂的慈航領域範圍內目前十米),都會同步陷入這由他“拈”出的微縮世界中,體驗完全一致!
而且,維持這幻境的主要力量,是撬動、引導、重構領域範圍內的天地之力水汽、光線、氣流、大地脈動等)來實現,對萬一樂自身願力的消耗微乎其微!這比森羅萬象儀依靠轉化業力和消耗自身願力製造個體幻境,效率高了何止百倍!
“原來如此…以天地為畫布,以心意為畫筆…這才是真正的‘境由心生’!”萬一樂心中明悟,指尖微動,那朵無形的“花”消散,微縮幻境也隨之消失,領域內恢複如常。
他睜開眼,看向寶塔中的佛骨舍利,目光充滿敬意與感激。這“拈花”神通,不僅是對敵、曆練的利器,更是大規模傳道、教學、甚至進行群體精神淬煉的無上法門!價值無可估量!
與此同時,在參悟舍利本源、掌握“拈花”的瞬間,他心海中《菩提》佛經光芒大盛,與佛骨舍利產生了更深層次的共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幾道微弱的、同源但位置不同的感應,如同星火般在地圖上亮起——那是散落神州其他角落的佛舍利子位置!
“看來,這趟陝西之行,收獲遠超預期。”萬一樂緩緩起身,對著佛骨舍利合十一禮。長安的印記,秦陵的低語,法門的拈花…古老的智慧與力量,如同涓涓細流,正彙入他新紀元的宏願之海,為其注入更深沉厚重的底蘊。
他轉身,身影融入地宮的陰影,下一步的目標,已然清晰。
地宮深處的參悟告一段落,萬一樂並未直接離去。他收斂周身氣息,如同一個普通的訪客,拾階而上,來到了法門寺方丈禪院。
院中古柏蒼勁,石徑清幽,檀香嫋嫋,倒是隔絕了外界的喧囂。現任方丈明心法師,一位須眉皆白、眼神卻澄澈溫潤的老僧,早已感知到這位“不速之客”的不同凡響,親自在院中等候。
“施主身具無量光,心藏寰宇誌,駕臨寒寺,老衲有失遠迎。”明心法師合十為禮,聲音平和,卻仿佛能洞悉人心。
萬一樂還禮,開門見山:“法師慧眼。今日參拜佛骨,心有所惑,特來請教佛法真諦,望法師不吝賜教。”
兩人於禪房蒲團上對坐,清茶一盞。